杨家湖,我的母亲湖

文/陈祖芝

我时常做梦到杨家湖担水、钓鱼,好不快活。它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它位于永镇河古镇的西边,它的南边有条大堤,是原涔水河的防洪大堤,叫杨家堤。这堤直通朱玉桥,离镇上大约6OO米,那个拐弯的地方,住着几户杨姓人家,叫杨家拐。

湖的西边那一望无际的良田,叫杨家垸。有一条水渠贯穿杨家垸,连接杨家湖与龚家墉,直通杨家湖渔场。北边与魏家岗相望。湖的东边原是古镇街道和通往如东铺的大道。在镇北头下坡1OO米左右处有一座桥,是杨家湖与它的姊妹湖通水相连,形成在镇周边湖湖相连的活水水脉。这条水脉让永镇河兴旺了多少年。

站在永镇河的高坡上,向西望去,全湖景象尽收眼底。全湖近3OO亩,呈长方形,东西略长。它又是一个变化多端的湖,由于那时水利条件有限,水大时,周边田变成湖,水田一体。

湖边有两个码头,是供人们取水、洗衣、洗菜的生活地方。南边叫杨家码头,原是福昌厚酒坊取水酿酒的地方,年公共食堂就建在这码头上边,供3OO多口人生活用水。东北边一个码头叫桥儿口,水清沏透底,清凉可口,成天人来人往,路过的人也情不自禁捧上几捧解渴。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杨家湖装扮得别具一格,离东岸1OO米左右的湖中,有一个大约1OO平米的小岛,上面住着一户人家,他家的房子实际上就是一个活动的鸭棚,全家人靠一只小船来往岸岛之间,岛面与水面高程相差不大,下大雨涨水了,他们将家搬到岸上,水退了又搬回去。全家以捕鱼为生。有时炊烟袅袅,给杨家湖增添了一道别致的风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古以来,杨家湖的水,就像那甘甜的乳汁哺育着永镇河的人。湖中水产丰富,不仅是人们食用的美味佳肴,而且是一个天然的饲料场。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当人们还没从冬天走出来,杨家湖已呈现一派春色。湖岸周边的杨柳吐出嫩芽,浅水中的芦苇也争先钻出了水面,顶着两片翠叶,在春风中招手致意,春天来了!

它的举动,惊醒了沉睡一冬的水草家族,首先一马当先的丝毛草,像蚕丝一样,千丝万缕,织成一床床被絮,供青蛙产卵养育下代的温床。后来居上的灯笼草,长得像灯笼,人们又叫灯笼泡,是上等猪饲料。它生长力极其旺盛,今天绞走了,明天又长了,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差不多在湖中占有百分之四十的天下。

夹在灯笼草之间还有一种名贵水草叫花鱼草,它长得像大海中的珊瑚,一簇一簇的,上面还带着刺,割断它的时候,还流出白浆,它是水草中精品,割草的人找到它,就像拣到宝藏。据说,花鱼草中藏着水鬼,一不小心就要了你的性命。我的一个堂弟就是在割花鱼草时被淹死的。还有扁担草和不知名的水草,组成杨家湖水草王国。

初夏,迟来的藕簪浮出水面,我们几个小伙伴,趁大晴天中午下湖去踩藕,我们顺着藕簪往於泥里踩下去约2O公分,就踩到了藕,顺势用脚掀开泥巴,把梢把踩断,再一个猛子下去,握住梢把一拉,一支完整的藕就拉出水面。由于水凉,一般踩上二、三支藕就上岸了。过不了半个月,藕开始腐烂,藕簪变成了荷叶,像一把把伞,撑在湖面上,一天比一天多,占据了湖的半壁江山,在微风的吹拂下,随风翻卷,甚是壮观。

仲夏的杨家湖,又是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粗壮的碧荷把满湖的荷花衬托得格外绚丽,那挺立的莲蓬睁着大大的眼睛。姑娘、小伙们乘着小船穿梭其间,有的摘莲、有的采菱、有的绞猪草,一路欢歌,惊起正在捕食的水鸟,真是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

湖中水深的地方,基本不长草,是鱼儿活动的地方,里面长着各种的鱼,有鲢鱼、青鱼、鲤鱼、鲫鱼、刁子,还有乌龟、王八、泥鳅、黄蟮……

深秋的湖面,绿色渐渐褪去,一根根枯萎的残荷在风中摇曳,水草已衰败了,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几只渔船在撒网捕鱼,渔民将丝网围在水里,然后使劲敲打船弦,发出的声音惊动水中的鱼儿四处逃窜,撞上丝网就不能动弹。敲打的声音此起彼伏,好不热闹。一到黄昏,放卡子的渔民划着腰盆,将卡子放到水中,卡子是用竹签做成的捕鱼工具,将竹签弯成U形,用麻线连着,卡子上用嫩芦苇杆制成的箍箍草崩着,中间放上鱼饵,鱼一咬,箍箍草一断,鱼儿被卡住了,第二天清早,只管来取鱼,大多是贪吃的鲫鱼,还有黄牯鱼。

那是渔民收获的季节,一年在水草中喂肥的鱼儿,经过他们的轮番捕捞,变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冬天到了,凛烈的北风吹皱了杨家湖的水,水位下降,水温很低,鱼儿懒得动了,有的藏在残草中,有的躲在土坑里,有的钻在於泥中。捕鱼的方法又改变了,渔夫就用手在草中、坑里、於泥中去摸。一只小船,一个人,船中铺上防冻的稻草,穿上棉衣的渔夫露出光光的臂膀俯卧在船的一头,在寒冷刺骨的水中艰难的爬行,冻得通红的手臂不时的从水中抽出,在嘴边哈上热气,鼻涕、口水合在一起,浮黏着下巴结成了冰。偶尔捉到一条鱼,冻红的脸上便露出一丝微笑。

无论晴天,艳阳高照,还是雨天,烟雨迷濛,杨家湖始终是一幅绚丽的图画。这不就是江南水乡的真实写照吗?

杨家湖,多少年,多少代,你就像母亲一样,用您的全部哺育着我们,无怨无悔。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您威武的身躯萎缩了,日渐衰老,可您依旧默默奉献,任劳任怨。

《永镇河》系列点击查看

致澧县永镇村全体村民的倡议书

《永镇河》各栏目征稿

永镇村简介

刻刀下的记忆

编籇施鱼,水乡的记忆

不为人知的地下联络点

抗美援朝老兵赵明双

难忘当年补锅匠

沈百万水上造浮田

我在南京失陷后的经历

聚宝盆的传说

家乡的石磨

永镇河的传说

神秘的黄埔军人贺尧师

消失的天主教堂

逃离家乡的日子

走鸡寺的传说

家乡的井

魏家岗探秘

黑鱼湖杂谈之一

黑鱼湖杂谈之二

黑鱼湖杂谈之三

黑鱼湖杂谈之四

梦里又唱三棒鼓

民间高手三伢子

工分的记忆

永镇街的童年记忆

苦难的童年

黑鱼湖的传说

以梦为马,驰骋人生

特殊年代里的少年记忆

童年记忆中的柴山

回望永镇河

第四突击大队(连载一)

第四突击大队(连载二)

《第四突击大队(连载三)

第四突击大队(连载四)

第四突击大队(连载五)

一片冰心在玉壶

“福昌厚”商行的兴衰史

永镇河的“程咬金”

师生几代写华章

年溃垸

历史沧桑话祠堂

期待您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com/dxlxw/9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