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21/5948909.html

阳春,挑“面条儿”去

拜啸霖

“面条儿”不是北方的面食面条。

去年冬至那天写了一篇关于“苦苣菜”的小文,在朋友圈里引起一阵不小的骚动,“圈粉”们有的争论野菜的名字到底应该叫“苦菜”还是“苦苣菜”,有的争论“苦苣菜”、“甜苣菜”、“苦菜”、“苦菊”形状,有的争论随文编辑配发的插图是不是误导……

小时候的玩伴“英”打来“你的文章把大家拉回了回不去的故乡,但故乡永远在灵魂的最深处,只有在夜深人静或独处的时候,会有电影般的画面一帧一帧的在心里……回不去的故乡就是每个人心里的乡愁。”

“英”说,她喜欢‘面条儿’,问我知道不。

“面条儿”是一种野菜,学名就叫“面条菜”。

“面条儿”长在小麦地里,叶子一般是两两相对,细长细长的,中间有浅绿色泛黄或白的筋,将叶片分为两半,叶片上有一层细细浅浅的绒毛,在雨后或清晨的露水下,绿绿的,嫩嫩的,闪着晶莹的亮光,如同少女雪白胳膊上那一层浅浅的汗毛,清浅而诱人。

挑“面条儿”的时节,是在过年后的阳春里,麦苗儿刚刚舒展开寒冬里冷嗖嗖、紧索索的身子。一场春雨过后,空气里弥漫着湿润与清新的气息,阳光灿烂,春风煦暖。

巷里的媳妇、姑娘,或者三五成群,或者一家人在自家“口粮地里”挑着“面条儿”。巷里的媳妇挑“面条儿”欢快醉心地时候,会情不自禁地哼唱一两段眉户剧《梁秋燕》的唱词——

“阳春儿天,

秋燕去田间。

慰劳军属把呀么菜剜,

样样事我要走在前面……”

“手提上竹篮篮,

又拿着铁铲铲。

虽然说野菜不出钱,

意算是娃娃们心一片……”

惬意哼唱的时候,竹笼里的“面条儿”已有半笼,媳妇姑娘会心满意足的暗自盘算:这半笼“面条儿”菜够一家子享用两顿,可以擀一次绿叶面,那味道绝不亚于菠菜面的味道;可以凉拌一盘“面条儿”菜,那种泛着清新爽口的味道令人向往。

跟在大人身后或者几个一伙的小娃娃,听到大人的唱词更加放肆,更加欢快,不顾大人的呼喊与叫骂,在麦地里追逐、嬉戏、打闹。

巷里的媳妇间相互对唱,或相互取笑,或揶揄着十七八岁的女孩子——

“春风吹来天呀么天气暧。”

“咱二人寻菜去呀么去田间。”

……

“新郎骑马娶新娘,新郎新娘住新房”

“喜得哥哥把歌唱,喜得秋燕上下忙”

……

村北村南的沙土地里,绿油油的麦地一片连着一片,“坝南”的胶泥地里,绿茸茸的麦苗迎风招展,麦田一望无垠,远处的华山清晰可见。

老家一带的人对到麦地里采取“面条儿”,不叫“挖”,也不叫“剜”,更不叫“采”,用了一个很形象很有意境的字“挑”。“挖”太粗鲁太随意,好像随处可得不值钱;“剜”又觉得太凶狠,好像土里埋得很深,根系发达坚固;“采”多少又有些不正经、不诚心,没有敬畏与尊重。用“挑”,是对“面条儿”生长环境的描述,因其长在麦苗的中间,形状、叶子与初春麦苗的颜色、外形及其相近,容易混肴,需要辨认,需要分拣;用“挑”,也是对“面条儿”采取方法的总结,因其长在雪后解冻松软的地畔子上或麦苗行子中间的土壤里,一般用小巧易随身携带的铲铲,或用手指即可轻盈地拔起。

“面条儿”只有幼苗才能吃,一般在麦苗拔节前的初春季节,作为农家人调节饭食的菜蔬,是对冬季蜗居了三四个月没有绿色蔬菜的补充。记得小的时候“婆”常常念叨说,面条菜珍贵,是救命菜。饥馑年月里,青黄不接,粮食短缺,大人常常饿着肚子,刚会咋嚒嘴的娃娃吃不到奶水,靠的是“面条儿”汤救急。年民国“大饥荒”的时候,河南不少逃荒逃难的人到了陕西,刚过年地里没有庄稼,到处没有粮食,就是靠着地里刚长出的“面条儿”糊弄肚子,硬生生从鬼门关里捡回了一条命。

“面条儿”在老家沙苑一带的吃法,和荠荠菜、苜蓿苗的吃法差不多,最常见的是“下面条”、蒸“美饭”、凉拌,甜嫩爽口,老幼皆宜。

“下面条”最简单,水开后和面条儿一块煮。蒸“面条儿美饭”略微复杂一点,首先要把麦地里挑回来的“面条儿”洗干净,加少量的面粉,撒一点食盐,充分地搅拌入味,放到锅里蒸熟。蒸好的“面条儿美饭”,配上剁碎的蒜末、调料、红辣椒面油泼,加香醋酱油搅拌均匀即可食。“面条儿美饭”口感和味道奇特,入口会让喉咙瞬间变得更加湿润、清爽,不会再有干痒咳嗽的想法。凉拌就比较简单,只需把“面条儿”放到开水里焯一下即可捞出,挤掉水分加入蒜泥、香油、食盐和少许香醋,搅拌均匀就可以直接吃了,香味浓厚,清清爽爽。

也有把“面条儿”洗净粘上面糊糊油炸,和椒盐蘑菇的做法差不多,或者把“面条儿”剁成碎末末、榨汁揉到面里擀绿叶面的,戏剧《梁秋燕》里就有“菜叶搓绿面,小蒜卷芝卷,油勺儿吃去香又甜,保管他一见心喜欢”唱词。

“面条儿”的嫩茎、叶叶都可以入药。据医书记载,“面条儿”有润肺止咳、凉血止血、清肝明目、利尿降压的功效,有助于增强皮肤毛细血管的弹性,促进皮肤细胞的再生,促进皮肤的光滑细腻,促进消化、消减“大肚腩”。因为这些医用和民间流传的价值,“面条儿”被一些有心的乡村“农家乐”鼓吹为“女士减肥美容蔬菜”,惹得城市爱美女性趋之若鹜。

“面条儿”本来就是一种田间野草,是草本植物石竹科麦瓶草的幼苗,在华北、西北、西南及长江流域一带均有,一般都生长在麦田中或者荒草地里,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呼和叫法,别名还有“面条棵、净瓶、香炉草、梅花瓶、甜甜菜、麦石榴、油瓶菜、灯笼草”等。麦子摇身拔节抽穗的时候,“面条儿”就成了真正的野草,味道苦涩,不能再吃,名字也不再叫作“面条儿”,村里人将其改称“灯笼草”,大概因其花苞外形像小小的灯笼而名。

长成了野草的“灯笼草”,是多分枝杈、多径的草植,个头高达一、两尺左右,叶子还是细长的柳叶面条状,花苞是有着规则细密竖纹的绿色宝葫芦或灯笼状,开出的花是五瓣粉红色或者浅玫瑰色。农村人不会任由自家麦地里的“面条儿”疯涨成“灯笼草”抢夺地力,影响麦子的生长,影响庄稼收成的。幼苗没有挑了当菜吃,就会义无反顾地当作野草拔掉。开花的“灯笼草”大多在庄稼地的地头、地尾,或者地畔子上,也没有人去留意或欣赏它花色的好坏,花期的长短,花的荣枯、飘零。

“面条儿”,是沙苑地区老百姓爱吃的一种普普通通的野菜。又到了阳春时节,又会有村里的姑娘、媳妇唱着眉户《梁秋燕》,“手提上竹篮篮,又拿着铁铲铲”,到麦地里挑“面条儿”去了。

拜啸霖,现就职于某航天研究所,工商管理硕士,高级工程师,具有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颁发的IPMPC级(高级项目经理)资质证书(编号CNC)。曾受聘于某管理咨询机构高级管理咨询顾问、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外部企业导师,曾经有过文学的梦想,为了生活消逝于世俗化、职业化与碎片化的工作。业余喜欢蒙元历史研究,偶尔为文自娱自乐。《作家摇篮》杂志签约作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com/dxlzz/7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