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姓氏笔画排序)

土旦太

上下滑动阅览

土旦太,年6月出生,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海北州刚察县压公麻村党支部副书记、原海北州人大代表。“帮助别人就是在给自己积德”这是土旦太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多年来,土旦太一直坚持把公益当做事业,哪儿有困难往哪儿去。他是压公麻村互助协会的创始成员之一。他心里时刻想着群众、装着群众,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积极投身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努力成为群众身边“最贴心的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年,正值畜牧业蓬勃发展时期。压公麻村民南久冷智也想借助牧畜养殖的东风发家致富。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养殖知识,加上牲畜生长环境差,他家的养殖一直不见起色,甚至越养越差。土旦太看到后,教授他自己养殖的相关经验,告诉他要注重环境卫生,科学合理喂养。帮助其家庭三年内从40余头牲畜发展至余头,带领他脱贫致富。

  土旦太乐善好施,年,有位叫格桑多吉的藏族作家想要出版一本自己写的藏文书籍,可是因为缺钱,书籍迟迟不能出版。土旦太知道后,卖了自家的50头羊,将钱全部交到格桑多吉手中,让他去出书。土旦太对格桑多吉说,这是一件好事,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藏文化的魅力,是一件有功德的事。最终,格桑多吉的书顺利出版。年,在一次下乡途中,土旦太看到向木措住在一间又小又破的房子里,房子已经有点快要倒塌的迹象。他心里暗暗下了一个决定,要给她盖间房子,不能让她住在这样的危房里。说干就干,他立即联系施工队,计算好要用的砖瓦、木材、水泥、沙子等一系列盖房子所需的材料,最终以一间的成本为向木措盖了三间住房。一个月后,当向木措看到新房的那一刻,激动地哭了起来。她说从未想象过自己能有住上新房的一天。

  不因善小而不为,在一次去瓦颜的路上,土旦太看到有个小伙子的摩托车坏了。当时已是深秋,夜晚的刚察气温很低,小伙穿着单薄的外套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立即停下摩托车,将自己穿的皮袄脱下,披在小伙身上。俩人找不到摩托车熄火的原因,只能等待路人发现他们,这一等,就是整整一夜,直到第二天早晨,才有行人路过,将他俩拉回了县城。尚木多村的昂秀才让,父母双亡,孤零零地住在一个偏僻的地方。有一次,土旦太路过他家,就想进屋去看看他。他发现昂秀才让躺在床上,面色惨白,已经不能正常说话。他赶忙医院,医院呆了整整7天。

  年,索南才让因病住院,家里实在负担不起医疗费,土旦太立即号召全村为困难群众索南才让捐款。这件事后,他着手成立压公麻村互助协会。压公麻村互助协会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宗旨,践行微善积大爱,孝老爱亲、帮扶弱小。年,玉树发生了7.1级大地震。土旦太从电视机上看到玉树房屋倒塌很严重,很多部队都赶去救援,他又紧急筹措炒面、酥油、曲拉、肉干等物资送往抗震一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年,村里有人因犯罪被抓,留孤儿寡母三人在家。因为家长不送孩子去上学,土旦太来到家中了解情况。当他看到母子三人窘迫的生活环境和两个孩子渴求知识的眼睛,一股心酸涌上土旦太的心头。第二天,他拿着元现金来到家里,告诉孩子们,一定要去学校读书,要走出草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将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年,他捐款为释藏林卡幼儿教学点幼儿购买并发放过冬衣物;同年,为释藏林卡周边居住的10余名老人发放过年衣物、食品等物资;年,土旦太自费找医生在党员活动室为8位老人和残疾人看病……土旦太记不清自己究竟捐赠了多少钱,帮助了多少人。他只是一直秉持着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在给自己积德”的信念。

  作为一名受党和组织培养多年的基层干部,土旦太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以自己的言行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在任职期间,他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倾尽所有奉献自己的爱心。退休后,土旦太不改初衷,继续发挥余热,始终保持着爱党爱人民的情怀,力所能及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王凤波

上下滑动阅览

  王凤波,女,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吉林白城市红十字心理救援队负责人,中国红十会救护培训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凤波是一名优秀的志愿者,也是一位三次救人生命的女英雄。她年被评为“吉林省优秀志愿者”,年被白城团市委评为“白城市优秀青年志愿者”,年被评为“白城好人”,年被评为“吉林省红十字优秀志愿者”。

  王凤波自小受家庭教育影响,形成了善良而懂得感恩的品德。由于父亲一直有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家庭的重担不光落在母亲的头上,也让姐弟五人都饱尝童年的艰辛。成家立业后,生活条件好转了,她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帮助如当年自己一样贫困的家庭及孩子,怎样最大给予他们温暖,为他们带去希望和爱。

  年,她参加了市妇联组织开展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她花了一千多元钱为孩子们买了几十件毛衣,奉献了自己的一份爱心。从此,她开启了自己的志愿服务之旅。年,王凤波加入到白城爱心社后,经常参加走访慰问贫困家庭、为白血病患儿募捐的志愿服务。她长期往返于周边乡、屯,定期辅导帮助自闭的残疾学生,到各敬老院里给老人洗洗涮涮、包饺子。年,王凤波参加“圆梦大学”对贫困学生家庭的走访,并捐助学款元。

  年初,王凤波通过国家红十字救护培训后,成为了一名应急救护培训师。截至目前,王凤波为白城市大中小学校、机关单位、部队、民间救援组织、民间户外团体及社区进行了多场公益救护培训,接受救护培训人员近万人,并有四百多人考取了应急救护证。

  不仅如此,王凤波用自己所握的应急救护知识,在突发的危急时刻三次成功救人生命。年,王凤波在白城开往长春的列车上,曾对列车上一位心脏骤停的老人立即进行施救。年,王凤波在乘公交车时,一位位乘客突然昏迷。王凤波看到倒地昏迷的乘客是危险体式,容易形成气道堵塞,她立即上前将其身体翻转成安全体位,避免发生危险。王凤波的举动,得到了医生的赞扬。年11月13日,到北京参加学习培训的王凤波与室友出门买水果,突然看见路边围着很多人,说是有人晕倒了。王凤波当即加快步,看到一名30多岁的男子,双目紧闭没有反应躺在地上。此时,已有人拨打了,但救护车还没到。出于职业本能,王凤波俯身仔细查看,发现男子瞳孔已经扩散,没有了心跳和呼吸。王凤波判断男子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不然就错过了最佳急救时间。于是,她不顾现场保安的阻挠,立即跪在冰冷坚硬的地面上,对男子进行心肺复苏救护,同时指导伤者的同伴配合进行人工呼吸。10多分钟高强度的施救,昏迷男子终于长呼出一口气,在探到男子静动脉和腕动脉有了脉博(标志心肺复苏成功)后,才起身配合保安去进行登记。在救人现场,室友用手机拍的一小段王凤波现场救人的视频,在朋友圈迅速热传,当地电视台和报社也都做了相关的报道。她在危急时刻不畏险阻勇于担当,向生命垂危的路人伸出援手的场面,感动了无数人,成为白城人的骄傲,获得数万人的称赞。

王世伟

上下滑动阅览

王世伟,海西晨报社记者,福建省厦门市志愿者联合会常务理事,厦门市思明区晨曦公益服务队总发起人。自年注册成为志愿者以来,王世伟的服务时长超过小时,被评为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先进典型之“最美志愿者”。他发起成立的晨曦公益服务队先后获得第十三届“福建青年五四奖章”集奖、“年厦门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标兵等荣誉称号。

  首创爱心车队,阔步公益之路

  年开始,王世伟召集身边乐于助人的志愿者们主动出资、贡献自己的私家车,带领社区空巢、独居、困难老人出门游玩,感受厦门的美丽变化。爱心车队成立以来,已组织近百场活动,出动爱心车次余次,服务老人近0人。这段爱心敬老车的经历,更让王世伟坚定了自己的公益梦。年,他正式成立思明区晨曦公益服务队,至今已有注册志愿者名,90%的志愿者都拥有应急救护初级证。

  拓展志愿阵地,播撒爱的种子

  王世伟组织志愿者,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理发、维修小家电、量血压等社区服务;在思明区的美湖、溪岸、美仁社区开设公益学堂,为辖区内居民的子女提供作业辅导,风雨无阻在义教点帮教,连续举办14个学期;在海沧辖区内开展慰问困难家庭、爱心年夜饭等活动,组织活动40余场。年3月,王世伟带头承接厦门火车站南广场志愿服务站,为市民、游客提供指路、旅游咨询、开水供给、手机充电等服务,每天8至10人固定轮值,全年无休,至今累计服务旅客达30多万人次。

  将公益融入生活,用大爱润泽你我

  走过10余年的公益之路,志愿服务已经完全融入了王世伟的生活中,不管哪里有需要、不管谁遇到困难,他总能第一个出现。年,台风“莫兰蒂”正面登陆厦门,台风过后的第二天王世伟便带领志愿者投入抢险救灾中,连续8天坚守一线,开展救灾工作;年3月,路遇交通事故,他马上用医院,甚至来医院等候自己的妻子;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他带领16名志愿者驻守厦门最繁忙的开禾菜市场路口为旅客测量体温,一站就是17天。为方便志愿服务,他把老婆和7岁的孩子送到丈母娘家住,想念孩子只能打打电话。思明区大型疫苗接种点需要志愿者,他每天10-12小时在接种点为前来接种的市民引导、帮助,开展志愿服务。

  年,王世伟牵头组建了文明宣导团,开展志愿服务宣讲进校园活动,让志愿服务的理念在孩子们的心里埋下种子。

王明秀

上下滑动阅览

  王明秀,女,年出生。多年来,她一直热衷于公益事业,不计得失、甘于奉献。她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参与关爱老人、助学、公益慈善传播等多项公益志愿活动。

  关爱孤困少儿,关心助力下一代

  年6月份开始,王明秀承接团省委针对山东省贫困儿童发起的“希望小屋”工程,对潍城区和奎文区困境儿童进行帮扶。“希望小屋”目前已建成31所,还有7所正在准备建设中。在这期间,王明秀带领志愿者到孩子家中进行慰问家访,整理家务、清理卫生,做心理疏导鼓励其好好学习,每到节假日组织参观科技馆等集体活动,让孩子们开拓视野。过年的时候,王明秀会自己拿钱为孩子们购置新衣服,带着孩子们吃大餐,让他们也跟正常孩子一样有新衣穿,有人疼爱。有一个叫小轩的孩子跟王明秀相处了几次后,有了依恋。有一次王明秀无意中问小轩: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上小学二年级还处在懵懂期的小轩没有丝毫犹豫地说出:我想跟你永远在一起!

  年6月21日的晚上9点多,“希望小屋”的帮扶对象小博的爸爸打来电话,说孩子突然发烧,医院不收,疫情医院排查确诊,医院,怕耽误了孩子病情,便打电话来求助。王明秀医院联系,帮助孩子顺利就诊。

  这些年,她先后长期帮扶约60名困境儿童直到成年,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投身抗疫一线,志愿服务显大爱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王明秀带领志愿者完成了奎文区东关街道4个小区及潍城顺通花园的防疫消杀工作;她还联合其他志愿者共同开展了对乐民园小区的日常消杀防疫。疫情发生之初,在防疫物资短缺的情况下,她向军埠口项目区捐赠医用酒精斤,购买了两台弥雾机用于社区消杀防疫,并赠送10副护目镜给庄家合作社,还组织购买多箱鸡蛋分别送到梨园派出所、樱园社区、庄家社区、庄家合作社和奎文区环卫中心,慰问坚守在防疫一线的社区工作人员和环卫工人。疫情期间她共捐款捐物达3.8万余元,同时积极带动爱心商家参与其中。

  真心凝聚力量,壮大队伍扬正气

  作为美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领头人,王明秀始终恪守着“帮助他人,快乐自己,传递文明,服务社会,让需要帮助的人都能拥有美丽人生、美好生活”的服务宗旨,真正体现了当代“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在年,潍城区王家文庄村村民陈金霞家因一场车祸夺去了她弟弟、弟媳的生命,留下两个孤苦无依的孩子。陈金霞得知后毫不犹豫地将两个孩子接到自己身边尽心抚养,这让她本不富裕的家庭生活更加困难。王明秀了解情况后主动伸出援手,陈金霞备受感动。在王明秀的影响下,陈金霞积极加入了志愿服务组织,从“受助者”变为“助人者”,热忱地投身志愿者服务当中,用行动诠释感恩!

  因为王明秀的榜样作用,她的丈夫、儿子在她的带动下也加入到公益队伍行列,与她并肩作战。王明秀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奉献、践行着“好人”担当精神,用点滴爱心汇聚成抗击疫情的坚实力量,不断传播着新时代正能量。

王朋辉

上下滑动阅览

  王朋辉,男,年出生,中共党员,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兴隆宫镇夏村村民,国家应急救援员四级资格,文安草根公益协会及廊坊红十字赤狐应急救援队法人会长。、年,他先后带领救援队赴四川九寨沟地震灾区、甘肃陇南文县泥石流灾区、唐山潘家口水库、山东寿光洪涝灾区进行失踪人员搜救。他还组织协会志愿者对流浪人员临时救助余次,帮助流浪人员找到家人。 

  年,王朋辉组织成立了文安草根公益协会以及隶属于协会的赤狐应急救援队。王朋辉以“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为宗旨,组织带领志愿者学习专业志愿服务知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学习传统文化、打造协会文化。年9月,上级党组正式批准成立文安草根公益协会党支部,协会党支部年与廊坊市中心血站达成党支部共建,组织带领志愿者积极参加党建知识学习,同时与廊坊市红十字会等单位建立协作关系,接受应急管理部门业务指导,建立了团县委文安县青年中心、救助站救助寻亲青年突击队,与全国多支队伍达成共建,开展交流、学习培训、救援协作。王朋辉带领赤狐救援队执行暴雨内涝救援、火灾救援、水上救援打捞、失踪人员搜救等任务数百次,带领团队常态化开展帮扶孤寡老人、儿童及贫困学生家庭上百余户,走访慰问保定涞源、张家口康保县余贫困户,组织团队队员无偿献血累计达50.8万毫升,组织开展传统文化及安全知识宣传巡讲20余次,发放安全手册1.2万余册。

  此外,王朋辉曾带领赤狐应急救援队20名队员参加考取了国家应急救援员、无线电台执照,为开展一系列应急救援行动夯实救援知识与技能基础。曾执行多次大型救援任务,—年连续三年带领救援队员执行县城暴雨内涝救援,水上救援打捞任务数十次、走失人员搜救任务百余次;年带领救援队赴四川九寨沟地震灾区、甘肃陇南文县泥石流灾区进行7天失踪人员搜救;年带领救援队前往唐山潘家口水库参与搜救失踪潜水员5天;年带领救援队前往山东寿光洪涝灾区进行7天搜索救援……

  今年,河南省连降暴雨引发险情。7月21日,王朋辉和文安赤狐应急救援队19人,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紧急集合驰援河南灾区。他们分批次到河南鹤壁、新乡、卫辉等地转移受困群众、运送生活物资,由于当时通讯受阻,王朋辉和救援队便通过官方媒体搜集求助信息。当地村干部和百姓了解村民的居住情况,热心地为救援队做向导,团结一致,大大节省了救援时间,提高了救援效率。此次救援本着先救老人妇女和儿童的原则,被救群众当中有百分之六七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并且有部分老人瘫痪在床,需要担架从家中抬出上船。本地救援共转移受灾群众人,总救援距离约2公里,为群众运送救援物资4.5吨。他们如一束微光,带给灾区人民力量;他们与灾区人民心连心,用瘦弱的肩膀,扛起灾区的希望。

  除此之外,王朋辉带领协会志愿者对流浪人员临时救助余次,并联合多方力量帮多名流浪人员找到家人,协助救助站护送来自安徽、宁夏、衡水深州、河北顺平的流浪人员返乡。

  王朋辉说,“做公益,不能只凭爱心,更要讲成效。民间蕴藏着巨大的慈善公益力量,在年富力强的时候愿意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来做公益,公益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事业。”

韦秋菊

上下滑动阅览

  韦秋菊,女,壮族,年11月出生,广西东兰县人,中共党员,现任东兰县妇女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十多年来,她无数次奔走在乡间,平均每年利用一个月时间核实走访贫困学生并整理资料,帮助孩子们圆了求学梦,成为贫困学子眼中的“知心姐姐”。据统计,年以来,她先后走访了9个乡镇共多个贫困家庭。走访了切学中心小学、花香坡峨小学、弄兰小学、大同弄彦小学、坡白小学等8所边远学校,累计为贫困家庭就读子女筹集爱心助学款80余万元、棉被及衣物等物资价值2.3万元,为边远学校募集课桌椅、床架及图书等物资价值10.3万元,受助人数达0多人次。

  年12月,时任武篆镇妇联主席的韦秋菊听同事提到,鸾坡村有个叫罗小妹(化名)的小女孩由于家庭贫困面临辍学。韦秋菊得知后,立刻前往罗小妹家中了解情况,并开始面向社会为罗小妹募捐。很快,罗小妹有了资助人,每个学期能获得元资助。此外,韦秋菊还利用周末把小女孩接到家中改善伙食,想方设法地减轻她的思想包袱和学习压力。在韦秋菊眼里,这个小女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资助对象,而是自己乖巧懂事的妹妹;在罗小妹眼里,韦秋菊也不只是一个好心人,还是用心用爱去关心她的“知心姐姐”。

  年6月,韦秋菊被调到县里工作,虽然调离了乡镇,但是她心中依然牵挂着村里的贫困家庭。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她就和家人一起和来自浙江、广东、南宁等地的爱心人士进村入户,寻访需要救助的贫困学子,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为贫困学子和公益组织之间搭建起爱心桥梁。

  年7月,韦秋菊调任县妇联副主席,同时担任三石镇四合村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员。在年7月至年2月驻村期间,为解决弄南和弄估屯33户人的行路难问题,韦秋菊向县扶贫办申请资金支持,用得到的20万元补助修建了全程2.25公里的弄南至弄估屯级路,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出行条件。了解到乾尔小学学生课桌椅过于老旧,韦秋菊募集到套课桌椅,并为学校阅览室募集图书多册,使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韦秋菊还利用节假日带领村两委干部走访芭蕉、南岭、弄南等屯6户特困家庭,为特困家庭就读子女寻求社会爱心人士资助。

  扶贫先扶智。在开展扶贫工作中,韦秋菊始终认为要想改变贫困家庭的现状,首先就要重视贫困学子的教育,不仅要给予他们经济上的帮助,更要时刻   十多年来,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韦秋菊始终秉持着一颗无私奉献的爱心和乐于助人的热心,倾尽全力帮助着贫困群众。“在开展扶贫工作的同时,我也让家人感受到了齐心协力帮助别人的快乐,通过多年来扶贫公益路上的坚持,现在我们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这份沉甸甸的收获是所有受助学子给予我的馈赠!”

  “行无影,爱无声”是她十几年来默默从事公益事业的真实写照,她认为助人是快乐之本,要尽可能为他人多做好事,自己就多一份快乐,社会就多一份和谐。

毛里夏里甫·哈帕

上下滑动阅览

  毛里夏里甫·哈帕,男,哈萨克族,中共党员,年10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福海县阿尔达乡卫生院退休医生。30多年间,毛里夏里甫·哈帕送诊牧区,服务群众,走遍新疆福海县的每一个自然村,熟悉每一顶毡房,为各族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福海县,提起毛里夏里甫·哈帕,人们都会亲切地称他为“毛医生”。30多年来,他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人们的敬重。

  年10月,毛里夏里甫·哈帕出生在一个哈萨克族医生家庭。他从12岁起跟随父亲四处给人看病,长期的行医经历,不仅使他了解到哈萨克族牧民对医疗的需求,更坚定了他将毕生献给牧区的信念。

  年,毛里夏里甫·哈帕考上新疆中医学院。离开家的前一天,几十位上了年纪的牧民流泪为他送行,大家担心他再也不会回到草原。不期而至的送别让年轻的毛里夏里甫·哈帕感到吃惊:“自己打小跟着父亲糊口的‘饭碗’,在乡亲们心中竟有这么重的分量!”他当即向大家承诺:“我一定回来!”

  年6月,毛里夏里甫·哈帕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到了日思夜想的乌伦古湖畔。起初,他被医院工作,没过几个月,他就主动要求到条件艰苦的阔克阿尕什乡卫生院工作。毛里夏里甫·哈帕说:“我是哈萨克族医生,熟悉牧区情况,在那里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从此,在广袤的草原上,在起伏的丘陵中,无论春夏秋冬,总能看到一匹枣红马驮着一个瘦长的身影前行。

  年,毛里夏里甫·哈帕接到一个艰巨的任务:去新成立的阿尔达乡组建卫生院。当时,乡里的条件非常艰苦,只能提供一间废弃的库房。面对这种状况,毛里夏里甫·哈帕和其他3位同事利用休息时间打土块,将库房隔成几个房间,设立了药房、治疗室、门诊、医生办公室。卫生院的房子盖起来后,来这里就诊的百姓也越来越多。

  毛里夏里甫·哈帕不仅认真为患者诊疗,还关心他们的生活:一位叫吴阳春的工人在开采矿石时不慎炸断右腿,家庭生活陷入了困境。毛里夏里甫·哈帕得知吴阳春的两个孩子因此面临辍学时,义无反顾地承担了吴家两兄妹的上学费用。村民许宗海患骨质增生,他的妻子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和肩周炎,毛里夏里甫·哈帕为夫妻二人免费治疗两个月直至痊愈,分文未取。小伙儿陈振峰不慎被钢筋刺穿脚骨,毛里夏里甫·哈帕不仅迅速给他包扎,还去他家里免费治疗……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就像毛里夏里甫·哈帕的父亲常常教导他的那样:“善良再小,累积多了也会伟大。”

  为更好地服务各族群众,毛里夏里甫·哈帕一直致力于对哈萨克医学的研究、传承和推广。凭借丰富的诊疗经验和搜集的民间验方,毛里夏里甫·哈帕编撰了《哈萨克诊治》《哈萨克民间疗法》(哈萨克文)、《消化道的疾病治疗方法》(哈萨克文)等多部著作,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并获得多个奖项。在心血管病、风湿、颈椎腰椎疾病的诊疗方面,毛里夏里甫·哈帕总结出了独特的经验。

  教育改变命运。对于当地的孩子们,毛里夏里甫·哈帕心中总有一丝牵挂。阿尔达乡人多地少,许多村民外出务工,他们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逢年过节,毛里夏里甫·哈帕都会去阿尔达乡中心小学看望孩子们,为他们送去礼物。几十年来,毛里夏里甫·哈帕为福海县的教育事业捐款逾50万元。

  光阴如水,毛里夏里甫·哈帕一直行走在助人为乐的路上。山水无言,见证着这位哈萨克族医生无怨无悔的奉献。

仇良明

上下滑动阅览

  仇良明,男,群众,年5月出生,宁夏青铜峡铝厂退休职工,现为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金花园社区居民。退休后的仇良明是个闲不住的人,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理发,为孤寡老人维修水暖家电,社区各种民生实事里都有他忙碌的身影,大家都叫他“铁杆志愿者”。

  为民服务缘起雷锋

  年,正在就读6年级的仇良明被雷锋同志的事迹深深感染,“我要学习雷锋,传承雷锋精神,多做好事善事。”从此,他萌生了为同学义务理发的念头。

  年的一天,仇良明赴学校转粮食关系时,临时将10公斤大米变卖,用换来的3.5元买了一把理发推子,自此开启了55年的义务理发之旅。55年来,仇良明的理发推子换了一把又一把,每一把理发推上都闪着助人为乐、服务群众的光。年,仇良明注册成为社区志愿者,他主动登门为行动不便、无法出门的孤寡老人理发,平均每年为近名居民理发,其中80%为70岁以上老人。年,金花园社区为了表彰仇良明的爱心善举,奖励他一把多功能电动理发推。

  发挥余热奉献社区

  未来城小区居民王生桂就是仇良明的服务对象之一,王生桂退休后中风,半身不遂瘫痪在床,虽经过治疗也只能扶着墙慢慢挪步。每逢月底,仇良明都会登门为王生桂义务理发,至今已坚持5年的时间了。

  左手一把梳子,右手一把推子,一边聊天,一边理发,不知不觉间一个小平头便被勾勒出来。王生桂老人看着镜子里的新发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的专用理发师理得真不错,多亏了你,要不我一点精气神都没有了,谢谢你!”

  仇良明每次看望王生桂老人除了理发,还会讲一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幽默事儿,逗得王生桂哈哈大笑。

  生活没有奇迹,只有努力的轨迹,人生没有运气,只有坚持拼搏的勇气。仇良明鼓励老人开心活好每一天,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这几年突发变故,我的心态远不如以前,只有他这个老朋友不离不弃,坚持上门给我免费理发不说,还经常陪我唠嗑解闷,给我生活鼓励……”王生桂嘴里始终念叨着仇良明的好。

  仇良明有个小本本,上面记录了社区7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上门服务时间等信息,他不时翻看,确保一人不落。年12月中旬,90岁的老人陈明禄去世。去世前不久,仇良明还上门为老人理了最后一次发。

  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仇良明主动加入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每天上午,他准时出现在卡点上,一站几个小时,无论是在卡点排查登记、检测体温,还是开展为民服务、帮助居民解决困难,他都冲锋在前。小区里有几位高龄老人、残疾人出门不便,仇良明知道情况后,主动为居民当起了“代跑腿”,固定时间为居民买菜送药,按期送上门。日复一日,这一送就是3个多月。

  “现在街上理发店都不开门,居民们头发长了,心里肯定很不舒服……”见小区里的居民头发长长了,仇良明盘算着用自己的手艺为大伙儿服务,在社区工作人员和其他志愿者的帮助下,临时“便民理发点”在卡点上建了起来。两把剪刀、一把推子、一把梳子、一张围布……仇良明带上工具通过预约方式“开工”,为小区居民免费理发多人,有时一下午理发20几个人,累的胳膊都抬不起来。

  热心帮扶收获大爱

  金花园社区书记张丽萍介绍,仇良明多才多艺在小区里出了名,唱歌、吹笛子、吹小号、理发、做木工活、修理水暖电器,他样样都在行。

  有着一身好手艺的仇良明,天生一副热心肠,大家有困难都习惯于找小区的“活雷锋”。整日为社区群众奔忙中,赢得了大家的拥护和信任,受到一致好评。

  “不管大事小事,仇师傅随叫随到,他对我们一家人真是特别好啊!”家住金花园C区76岁的杨学秀老人提起仇良明特别感谢。老人一直和痴呆儿子靠着低保生活,为了帮老人省钱,仇良明长期免费为老人的儿子上门理发,在一次理发的过程中,仇良明听见屋子里有水滴声,便主动询问老人家中水管是否漏水,杨学秀老人无奈地告诉仇良明,家里的水管坏了一周了,自己用胶带和布条缠住水管,还是不停地滴水。仇良明听后二话不说,转头回家拿来工具箱,经过细致专业地检查发现,管道由于老化导致漏水,仇良明自费购买了材料,为老人新换了半截水管,并对屋子其他管道连接处进行了检查维修。

  “老仇可热心呢,找他帮忙算找对人啦!”金花园社区合唱团团长王世雄说。社区合唱团初成立时,仇良明热心张罗,把爱好器乐的老伙伴组合在一起成立了合唱团乐队,并在合唱团老师正式上任前,临时担起教大家唱歌的任务,为新成立的社区合唱团加油鼓劲。

  在仇良明的影响下,越来越多受到帮助的社区居民找到仇良明,承诺要一起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年8月,仇良明成立了“学雷锋互助小组”,坚持每月8号去青铜峡、金积等敬老院为老人们开展理发、亲情陪聊等志愿服务,不管风吹雨打,他始终坚持如初,从未想过放弃。

  心怀大梦想,志愿不停歇。作为一名志愿者,仇良明一直用爱去温暖他人,在付出中感受快乐,在奉献中收获大爱,他说:“志愿之路虽有艰辛,但更多是幸福,我会坚定走下去,将雷锋精神不断传承下去。”

古华江

上下滑动阅览

  古华江,男,年出生,沧州市青县金牛镇黄老人村村民。河南突遭暴雨侵袭,身为退伍军人,他连夜启程赶赴河南灾区一线,参与抢险救灾。据当地社区统计,古华江自己肩背身扛转移的群众有多人。

  年7月,暴雨来袭,全国驰援河南的消息牵动着古华江这位退伍老兵的心。“灾情就是命令!国家有难,军人应首当其冲!戎装虽去,但召必回!”这是古华江始终坚持的信念。

  7月21日,古华江不仅购买了救生用品和价值数千元的生活物资,还和战友、儿子一行三人连夜启程赶赴河南灾区一线,参与抢险救灾。

  22日,进入郑州后,当地受灾情况远比他们想象的严峻和复杂,车、房被淹,每个地方都有等待救援的人们,他们来不及休息就投入到救援工作中。从22日下午2点到凌晨3点,古华江一行昼夜施援,参与装卸物资、转移运送受灾群众等工作,期间他们根本顾不上休息,就只有一个念头:救人!

  救援每到一处,他们就把提前准备好的生活物资送到群众手中,又帮忙将受灾群众运送到安置点。其中有两位年轻人被困在路边两天了,一直没有吃饭,体力严重透支。儿子古金彪将他们救下后,将自己的两个肉夹馍递到他们手中时,两位年轻人激动地说不出话。

  当被救助的群众哭着对他们说“谢谢”时,古华江会对大家说:“要感谢就感谢我们伟大的党和国家吧。”

  23日,局面基本稳定下来。这时,古华江了解到新乡的灾情更严重,他不顾当地战友的劝说,准备了满满一车生活物资,直奔新乡市重灾区。傍晚,他们到达新乡,志愿者把他们带到了新乡学院应急中心指挥部门口,登记物资,卸物资。古华江购买的这批物资是新乡应急中心指挥部收到的第一批物资。

  24日清早,他们接到了去新乡国道牧野镇接应人员的任务。一路上,水特别深,古华江考虑到还有那么多需要救助的群众,毅然决定继续前进。到达目的地后,他们立刻投入到接应群众工作中来,用皮划艇接应被困群众,把被困群众带到安全地带。

吉德

上下滑动阅览

  吉德,藏族,年6月生,青海省果洛州班玛县江日堂乡人,退休前从事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研究工作,任班玛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退休后,吉德在保护和传承传统藏戏的同时,发挥余热参与《班玛年鉴》和《班玛县志》的编撰等工作,为班玛县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年被授予青海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传承藏戏心系民族文化

  吉德组建江日堂乡藏戏团,先后在全州范围内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演出活动千余场次,弘扬民族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班玛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被文化部等部门授予“全国先进文化站”称号。吉德致力于“格萨尔王史诗”及“格萨尔”文化的研究,注重民间艺人和青少年的发展教育,以研究、编排“格萨尔王”剧目为主,自编、自排、谱写及收集各类乐谱四十余种,并常年奔走在雪域高原,既发掘整理、保护传承了当地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又培养和锻炼了当地的民间表演艺人,受到广大群众喜爱。吉德获评《格萨尔》抢救与研究先进个人。

  同时,作为一名老党员和土生土长的班玛人,吉德热爱家乡,执着追求,坚持学习,不忘初心,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党的阳光沐浴下,他思想深处牢固树立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在反对民族分裂主义、非法宗教活动等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期间,他始终坚持亲力亲为教书育人,培养民族地区师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充分利用工作之余时间,不断加强自身汉语言能力学习水平,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曾多次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学校、寺院、乡镇开展民族宗教政策宣传工作,为班玛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纵深发展和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班玛县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本地人才。

  退而不休为事业发挥余热

  自年4月份退休后,吉德永葆共产党员政治本色,退休不退岗,退休不褪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次次诠释着一名老党员的初心与责任,用自身余热继续为班玛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多年来,他多次受邀参加党代会、人代会、县委全委会及省州调研座谈会等重大会议,积极建言献策,为班玛地区民族文化保护挖掘、教育事业、民生改善和“三色班玛”打造等各项事业提出诸多宝贵意见建议。

  同时,于年至年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邀请下,退休后的吉德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班玛年鉴》和《班玛县志》的编撰工作中。面对参考资料不全、专业人员缺少、工作任务繁重等问题,他毅然决然接手了这份工作,从原始资料的收集,到藏文资料的编译,再到最终的排版定稿,大事小事他都亲力亲为,从春至冬,从冬至夏,历时四年,《班玛年鉴》和《班玛县志》的编撰工作圆满完成。

  发掘历史传承保护红色资源

  为充分挖掘班玛县红色资源和红军长征途径班玛的这段历史,全力挖掘保护传承班玛宝贵的红色基因,他以一名老党员的姿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此项工作当中,深入各村社,通过基层调研、入户走访等形式,向老人、红军后代详细了解了当年红军长征途径班玛的往事,并全力整理历史资料和文献,为班玛县后续发掘保护红色资源、壮大红色品牌、打造红色教育作出积极贡献。年,吉德被授予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朱风波

上下滑动阅览

  朱风波,男,年出生,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悦来镇耀昌村村民。尽管身体残疾,但他从小热爱学习,在家人、学校师生的帮助下,一直坚持读书。从年起,他开始义务为村里的留守儿童辅导功课。“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17年来,朱风波每天敞开大门接收所有有需要的孩子们。

  “我是看着他长大的,朱风波从小就心地善良,脑子也很聪明,什么都是一学就会。虽然受到身体状况限制,不能正常工作生活,但他尽己所能照顾留守儿童,这样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耀昌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徐竹平曾是朱风波的小学数学老师和教导主任,也是他多年的邻居,这些年朱风波的经历也深深打动了他。

  朱风波在2岁的时候因得小儿麻痹症造成肢体残疾,此后一直与轮椅为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慢慢发现了自己和别人的不同。“上学时,上楼梯、去厕所,都是同学们背我,直到初三,因体重增加,同学们开始不堪重负。不想再麻烦家人和同学,因此决定辍学。”朱风波说道。

  原本一眼看尽的人生,在朱风波不懈努力下被彻底改写。辍学在家后,朱风波并没有停止学习,天性乐观的他选择了坦然面对新的生活。没有老师辅导,周边的哥哥姐姐、爸爸妈妈、邻居和自己的小伙伴们等都曾是朱风波的老师。几十年来,学习、读书已成为他的习惯,从开始简单的一首小诗、一段故事,到后来名著小说、中外名篇等,如今回想那段经历,朱风波非常感谢当初的自己,在看不到希望的道路上,还是坚持了下去。

  年的一天,邻居家的三年级小朋友小健,因妈妈在单位加班,有题目不会做,爷爷奶奶情急之下就把小健带到了朱风波家,在朱风波的点拨下,小健顿时思路开阔,顺利做了出来。“那次之后,他爷爷奶奶随口提了一句,让以后帮忙教教孩子,我说好啊,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放学让他直接来我家写作业,写完再回去。”朱风波说,就这样,小健成了他的第一个学生。

  不久后,朱风波给儿童义务辅导功课的事迹传开了。周围不少父母工作忙,或者在外打工的,都把孩子送到了朱风波家,而朱风波则是“来者不拒”。

  朱风波照顾留守儿童的善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母校万年小学送来了六套书桌板凳;海门区关工委送来了一个书架,并配送了不少读物;年,村里还为他制作了“校外家庭辅导站”的牌子,张贴在客厅墙上。

  为了帮孩子们答疑解惑,离开学校多年的朱风波拿起课本“回炉重造”,一到六年级的语文和数学题,他都能讲得头头是道。他的弟弟是研究生,在深圳上班,如果遇到实在拿不定的题目,他就先远程请教弟弟,自己搞懂后,再教给孩子。

  对于来辅导站的孩子,朱风波教给他们的,不仅是知识,他还常常鼓励孩子们要从小树立理想,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17年来,先后有20多个孩子来他的辅导站,其中有2个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了。孩子们非常喜爱朱老师,已经工作的小健和小燕,每次回老家探亲,都会来看望他。

  家长们对义务帮忙的朱老师,同样充满感激。他们经常买来水果、牛奶等表达感谢,但每次都被朱风波婉拒了。“村里的年轻人一般都出去工作了,很多家里都只剩了老人孩子。老人们的文化程度不高,就连看着孩子写作业都有点困难,更不要说解答问题了。都是乡里乡亲的,我就想给大家帮个忙。”朱风波说。

  17年的坚守,17年的关爱。朱风波说,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是他最快乐的时光,让他觉得自己的人生是有价值的,“未来的路上,只要孩子们有需要,我都会陪着他们。”

刘燕燕、王霜、李朝娟

上下滑动阅览

  刘燕燕,年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洪门镇留庄营村党支部委员、村委委员、村妇联主席;王霜,年生,医院职工;李朝娟,年生,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洪门镇留庄营村个体经营者。年夏天,在新乡市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洪涝灾害时,三位巾帼志愿者舍小家为大家,连续7天坚持为防汛一线救援者和受困群众准备爱心餐,她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年7月20日,受暴雨洪涝灾害影响,新乡市区有多处地方积水严重,市区的卫河、定国湖、牧野湖面临决堤风险,市区内多地停水停电,造成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吃口热饭”成了难题。

  看到这种情况,李朝娟提前收摊,将仅剩的10笼蒸饺装进保鲜箱,骑着电动车往牧野湖边的救援一线赶去……

  晚上睡前,她打开手机继续   回忆起白天见到的消防指战员,他们从各地赶来,开着冲锋舟、皮划艇一刻不停地救人。李朝娟抹了抹眼泪:“我弟弟也是当兵的,真看不得这个。”

  辗转难眠。凌晨1点多,似心有灵犀般,住在离她不远处的好朋友王霜发来   王霜家在米之外的宝龙小区,那里停水停电,她已经连续两天来李朝娟的店里休息了,每天晚上回家前都从摊儿上买走一包馒头回家吃。

  “蹚水走回家,几百米的功夫,路上的人都在问我从哪儿买的馒头,都是认识的街坊邻居,一人分一个,一大袋馒头到家就只剩俩了。”一连两天情况都是这样,王霜动起了做点什么的心思,“市里的人都吃不上馒头,更别说前线的救援人员了。”

  越想越睡不着,她拿起手机跟李朝娟联系。“咱们干点啥吧。”两人在   最后,李朝娟决定蒸花卷,“做油酥、放葱花,能做又有味儿。”凌晨1点25分,王霜联系洪门镇留庄营村妇联主席刘燕燕,商量利用李朝娟的包子铺为一线防汛人员和受灾群众蒸花卷。刘燕燕刚刚结束防汛岗位上的工作,她顾不上休息,三人说干就干,4点10分,第一锅花卷出锅,在发了条朋友圈说明“支援”情况后,大家积极转发,很快接到了来自各方的需求电话。

  由于小区外面积水严重,材料不足,刘燕燕在   7月24日,三人分别将油卷送到新乡工学院安置点、新乡市中德小学安置点、卫辉唐庄等受灾地方。油卷需求量越来越大,靠李朝娟的包子铺是供应不上的,刘燕燕灵机一动马上与村内市直一幼新二街分园负责人王红进行沟通,将这所幼儿园的厨房定为油卷第二制作点。

  在得知新区小学将安置近名受灾群众的消息后,刘燕燕又第一时间联系新区小学安置点相关负责人,了解到27日至31日受灾群众的早餐和晚餐还没有着落,她们便提前着手准备。27日凌晨4点开始,村里的巾帼志愿者集结就位,开始为受灾群众准备早餐,经过3小时的努力,早上7点15分,份小米粥、青菜、油卷准时送达安置点并分发到每位受灾群众手中。午饭后,志愿者们又开始忙碌安置点受灾群众的晚餐准备工作,在傍晚18点20分,志愿者们准时将油卷送达安置点。

  在这次抗洪救灾中,河南省新乡市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涌现出众多平凡英雄。刘燕燕、王霜、李朝娟便是身边的群众代表,他们为打赢这场洪涝灾害作出了自己的积极贡献!

许天箴

上下滑动阅览

  许天箴,女,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嘉兴经开区嘉北街道阳光社区居民。她是心系边疆儿童的大爱者,主动放弃城市优渥的条件,克服高原反应、物资匮乏等重重困难,坚持17年在高原支教,将一生所学教给了多名藏区娃娃;她是关爱贫困孩子的“许妈妈”,自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却大方助学,近38年已陆续投入20多万元帮助40余名贫困孩子完成学业、改变命运,目前83岁高龄仍在资助着5名孩子;她无私奉献,与丈夫一起办理了遗体捐献登记,愿用自己的爱心延续别人的生命,将助人为乐的好事做一辈子。

  赤诚大爱育桃李不忘初心铸师魂

  许天箴从参加工作开始,就一直视学生为自己的孩子,以自己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大家的尊敬、信任。她说教师作为“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必须具备奉献精神和以身作则的精神。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从年开始,许老师自己省吃俭用,宁愿自己少买一件衣服,让幼小的儿子少买一个玩具,也要将钱省下来汇给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行善积德,我也只是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一些贫困孩子,希望这些孩子能够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谈起资助贫困学生的初衷,许天箴说。30多年来,许天箴陆续资助了40余名贫困学生,长期资助的有10余名。目前仍资助着5名孩子。“我打算供他们完成学业,等他们掌握了一技之长,毕业找到工作了,我就放心了。”说起这些孩子,许老师的眼里充满了慈爱。

  与丈夫一同援藏支教17年

  除了长年资助贫困学生,许天箴还曾援藏支教17年。许天箴的先生李小眉年就加入了援藏支教的队伍,年,许天箴也奔赴遥远的西藏,开始了援藏支教生涯。许天箴在西藏昌都的一所小学做了十余年老师,先后带过余名学生。她负责教授语文与数学两门课程,因其和善的性格、负责的教学态度,很多家长都希望把孩子送到许老师的班上就读。

  年,许天箴到了退休年龄,但在当地群众盛情挽留下,她又教了一年。临回嘉兴时,当地的同事赠送给她一只银手镯,上刻“昌都”二字,这是许老师支教17年的地方。这只手镯现在还戴在她的左手上。 

  夫妻共同填写“遗体捐献申请”

  在早些年,许天箴和她先生李小眉一起去红十字会,填写了“遗体捐献申请”,办理了遗体捐献登记。年5月,李小眉不幸逝世,许天箴捐献了丈夫的遗体。许天箴说:“我们是不一样的离别,我先生永远在我心里,精神上的追求是大家看重的,虽然没有形式上的祭奠,但是却有心灵的传承。”

孙艳梅

上下滑动阅览

  孙艳梅,女,53岁,中共党员,湖北省荆门市医疗保障服务中心一级主任科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残联下设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孤独症家长自助互助服务站湖北站站长,年第二季度“荆门好人”。孙艳梅是一名25岁孤独症青年的母亲,在精心照料儿子的同时,她心怀赤诚爱心和强烈社会责任感,关心帮助全国各地孤独症家庭,利用业余时间志愿服务14年,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万小时,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孤独症群体生存情况调研、科普宣传、社会倡导、家长心理援助等志愿服务活动,极大提升了公众对孤独症的认知和理解,促进了社会对孤独症家庭的接纳支持和社会融合。

  多年来,为了孤独症的儿子和更多的孤独症孩子,孙艳梅将生命中的困境化为成长的动力,十年如一日的学习成长,将爱和陪伴带给大家,将孤独和重担留给自己。她多方奔走,调查荆门市孤独症人士生存状况,积极向政府反映孤独症儿童教育问题,和家长们一起发起成立湖北省首家孤独症互助协会,吸引了全市98个孤独症家庭加入。

  年,她和荆门市大龄孤独症家长共同创办荆门康纳洲孤独症家庭支援中心,努力探索孤独症患者家庭、社区、社会生活自理的路径,同时承担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孤独症家长自助互助服务站湖北站站长的重任,为湖北省17个地市7多个孤独症家庭服务。

  在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她组织多名心理咨询师志愿者们承担荆门残联、东宝区“抗疫心理热线”等志愿服务工作,从封城开始的天时间里,她每天从早八点到晚十点,一直工作在各条热线上,用亲切的话语,安慰着全国各地家长、残疾人和隔离群众的焦虑情绪,预防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累计接待热线咨询人次,开展网络安心减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80多次,共有多人次参与。

  年2月,在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的支持下,她和一名江苏孤独症家长咨询师联合发起了“暖星护航”全国孤独症家庭公益心理咨询项目,为全国的孤独症家庭中的求助者提供公益心理咨询、为孤独症孩子提供沙盘游戏康复,目前已发动全国15个省的90多名家长加入项目。期间,争取湖北省残联、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的支持,举办了3届湖北省孤独症青少年运动会,让全省多个孤独症青少年体会到了运动的乐趣,组织了两届湖北省孤独症家庭康复师培训班,培训家庭康复师多名。

  与此同时,为帮助志愿者成长,孙艳梅还组织了11个志愿者成长小组,带领82名志愿者每周学习成长,吸引越来越多的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加入到为孤独症群体服务的志愿者队伍中来。

  儿子被确诊孤独症的23年来,孙艳梅没有向命运低头,每天晚上,她都要工作到深夜,带领家长和志愿者成长小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孤独症康复理念,重建对生活的信心,帮助志愿者了解孤独症知识,正确理解孤独症家庭。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和孩子的命运,也正在帮助更多的家长调整心态,提升心理能量,陪伴孩子一起活出自在的人生。

李玉芹

上下滑动阅览

  李玉芹,女,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原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解放街北大桥社区居委会主任。自参加社区工作以来,李玉芹始终本着“依托社区,服务社区”的工作宗旨,在服务社区居民需求,弘扬互助风尚,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年,李玉芹被吉林省委宣传部评为第二季度“吉林好人标兵”。

  退休后,李玉芹继续在社区发挥余热,为小区居民奉献自己的力量。多年来,她奔波于小区各个住户家中,倡导大家讲文明,配合社区积极组织各类健康文明活动。她一心为公,始终牢记为广大群众服务的根本宗旨,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社区服务,是工人村委里公认的热心人士,广大居民的贴心人、好帮手。对于叫别人做到的事,她都是首先做到,并事事榜样示范,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并带动着周围的群众。在帮助社区落实相关主题教育活动中,她能够带动辖区群众深入浅出的宣传活动主题精神,事事做表率。认真处理好小区居民生活中各类鸡毛蒜皮的琐事。在李玉芹眼里,社区无小事,矛盾调解是社区工作中再平常不过的工作之一。

  工人村委七组居民秦浩,父母均为残疾人,平时辍学在家。在得知情况后,李玉芹帮助他的家庭办理了残疾证和低保证,并对他谆谆教导,以心换心,关心他、教导他,让他感受着亲人般的温暖。经过李玉芹的帮助与劝导,秦浩渐渐转变,体会到自己是家庭的顶梁柱,不能再像从前一样无所事事。现在,秦浩找到了一份稳定工作,可以自食其力的生活。秦浩的家长对李玉芹充满了感激。邻居们看到秦浩的变化,纷纷对李玉芹说:“是你改变了秦浩,你是他人生中的‘贵人’。”

  为进一步加快社区建设步伐,协助社区深入开展志愿者服务工作,李玉芹通过社区组织创立了北大桥社区第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伍,积极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每逢节假日期间,李玉芹总是和社区人员一起去看望孤寡老人、慰问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为他们送去温暖,使这些困难人员感受到人间真情和社会的温暖。在入户走访的过程中,她与社区困难党员曲志华结成了深厚的友谊,曲志华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总是第一个给她打电话,不论是在什么时间,她都会及时给曲志华伸出援助之手,因此曲志华对她充满了信任和感激。协助社区组织开展了“我为社区、社区为我”的志愿活动,组织志愿者向社区居民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和社保知识,及时帮助社区居民办理《失业证》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在社区换届选举中,积极向居民宣传《居委会组织法》,以此调动社区居民关心社区、建设社区的积极性。立足实际,在居民中开展“垃圾分类处理,从我做起”、“绿化社区、有我参与”等为主题的志愿活动,为北大桥社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打下了基础。

  李玉芹还组织辖区内志愿者队伍参加市、区两级各类大型文体活动。每次汇演,为了给群众奉献一台精彩的演出,李玉芹利用每天的业余时间和双休日组织大家进行节目的排练。安排节目、组织演出人员、协调车辆、借服装、找设备等等都由她亲力亲为。每逢准备演出的日子里,李玉芹从未在11点之前回过家,每顿饭就是一个面包对付一下,她自己还要排练节目。很多事情大家都是看在眼里,还有人会劝她,不用那么拼命了,年纪也大了。但是她觉得,要做就做到最好,一定要给群众奉献上演一场精彩的演出,让居民看到社区一年又一年的新变化。

  像这样的事情李玉芹还做了很多,她热爱公益事业,以无私奉献的精神诠释了最朴实的退休老党员不凡的工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见证了一名老党员“退休不褪色”的责任心,也得到了广大居民和社区及街道的支持和拥护,她用爱心平凡地书写着自己人生无私奉献的篇章。

李伟鹏

上下滑动阅览

  李伟鹏,男,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南新密人,北京市房山区窦店消防救援站站长。他从事消防工作15年,坚守初心,时刻准备为他人提供救助。年7月底他放弃休假,投身家乡河南的抗洪救灾。他曾荣获个人三等功1次,多次受到嘉奖。

  出师动力:尽快成长,为他人提供救助

  从年入伍开始,李伟鹏就和消防救援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刚入伍的李伟鹏身高一米八五、体重才斤,身形羸弱的他常常跟不上高强度的训练,但对消防事业的热爱、想早日出警为群众提供救助的愿望激励着他日夜苦练,班长要求他做10个单杠、他就做20个,要求负重跑5公里、他就跑10公里,执勤时也经常在头脑中琢磨军事技能和救援动作要领……经过一年多的勤学苦练,李伟鹏快速从“新兵蛋子”成长为消防救援尖兵,在北京市消防总队“比武大赛”中取得优异名次,也逐渐在消防救援工作中独当一面,能快速响应他人的求助。

  为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消防救援技能,李伟鹏还挤时间学习,顺利考上公安消防部队昆明消防指挥学校消防指挥专业,在消防救援方面深造,并顺利毕业,成长为消防指挥干部。

  日常:哪里需要救助就出现在哪

  7月下旬,郑州爆发洪水灾害时,李伟鹏正在郑州姐姐家休假,得知灾情后,他第一时间增援当地消防救援站,并趟水辗转到雪松路消防救援站报到,全身心投入救人救灾和排涝工作。得知河南医院内有数千名医患人员被困时,他立即主动前往救援,为救治一名突发心梗、瘫痪多年的老人,在冲锋皮艇受灾无法及时到达的紧急情况下,李伟鹏二话没说,抱起老人一口气趟水走了近1公里,将老医院。在辗转河南多地提供救援的半个多月时间里,李伟鹏始终奋战在救援一线,积极开展救助受灾群众、搬运物资、装卸维护器材设备等工作,不到10天,就和战友们转移救助人,用实际行动践行“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有消防员的身影”。

  参加郑州抗洪工作不是李伟鹏第一次面对城市内涝,年,北京发生7·21特大暴雨时,李伟鹏刚毕业一年,所在中队负责窦店镇、阎村镇、琉璃河镇、韩村河镇、长沟镇五个乡镇,四十万居民的消防救援工作,接到抗洪救灾命令时,李伟鹏立刻延缓了和女朋友领证结婚的安排,投身抗洪工作,和“战友”们快速救出了韩村河镇东南章村二十多名被困村民。

  此外,李伟鹏将“时刻准备为他人提供救助”的理念落实到生活中的每分每秒,从十几年如一日的逢警必出,到外出休假时随手提供帮助,大到深入大型火灾现场救人、冬天勇救落水大妈等生死营救时刻,小到为路人指路,李伟鹏总是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

  传帮带:让更多人加入“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面对他人的求助,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提供帮助,只要掌握一定的消防救援知识,人人可以是‘消防员’。”基于此理念,李伟鹏非常注重消防站内部的“传帮带”和对外科普工作。

  为做好内部“传帮带”工作,李伟鹏充分担起消防站“大管家”的职责,运用自己十几年带新人的经验,因材施教地开展消防技能教学,出警时,总是身先士卒,用实际行动开展现场教学示范,是窦店消防站近30名消防员的“专业老师”和生活上的“贴心兄长”。“站长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注意安全,做好消防员的救援工作。”窦店消防站消防员们提到李伟鹏的口头禅时如是说道。

  同时,李伟鹏也积极运用“请进来”和“走出去”机制,面对广大居民开展消防救援科普,比如邀请周边学校、机关单位、社区等单位人员参观站内的微型消防科普基地,积极帮助周边各类单位开展“一警六员”培训和微型消防站培训,截至目前,仅参观微型消防科普基地一项,就接待培训相关人员3人次。

  此外,李伟鹏也十分注重消防技能的更新、乐于跟其他消防站交流消防救援技能和经验。面对当前城市内涝频发现象,李伟鹏要求站内消防员及时学习、更新相关知识、组织主题培训,并带头学习。在河南抗洪过程中,及时向其他省市抢险救援队研讨、交流北京7·21救援行动经验总结和近些年学到的城市内涝救援要领。

  希望:需要救助的人越来越少

  “以前觉得消防员出警很威风,现在只希望以后出警的次数越来越少,不是说怕苦怕累怕危险,而是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的,越少遇到危险越好。”话虽如此,但李伟鹏仍时刻将自己专门买的防摔防水手机带在身边,生怕错过任何一条出警求助信息,会因为看到手下“新兵”们有长进,消防力量越来越充实而振奋,也会因为听到年幼儿子说长大后要当消防员,感到后继有人而开心……

李军

上下滑动阅览

  李军,男,汉族,中共党员,湖南新宁人,年1月出生,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担任邵阳县副县长、邵阳市科技局党组成员、邵阳市直机关纪工委书记。多年来,李军一直坚持立足岗位,服务社会,从一名普通的党员志愿者,到发起成立“红心林”,他始终以无私的志愿服务精神和进取的干事创业精神对待每一份工作,助推邵阳市打造“志愿之城”。年12月20日,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将李军的生命定格在47岁。那天,他正在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困境群体的守护者

  城步苗族自治县白良村的王晓娟,是李军年在邵阳市委组织部工作时入村扶贫认识的。王晓娟父亲因病去世,母亲艰难地撑起这个家。然而一场洪水令稻田颗粒无收,一家人生计难以维持。

  得知王晓娟一家情况,李军连着跑了几家单位,争取到特困户补助。当年9月,王晓娟收到长沙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但是家里卖掉了唯一的耕牛也无法凑齐学费。正要放弃时,李军闻讯赶来,“困难得想办法解决,书是一定要去读的。”之后几天,他往返奔波筹款。那时村里路还没修好,全靠步行,李军的脚都磨破了皮,最终帮王晓娟筹到足够的学费。

  “村民都说我福气好。当时我就想,以后要当李叔叔那样的好人,只可惜他看不到了。”说到这,王晓娟眼角湿润了。

  “你一路陪伴,我一路成长,是你用生命影响了我,让我懂得身残志坚……”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杨淑亭在朋友圈发了一篇追悼李军的文章。

  年,高位截瘫的杨淑亭还只是一位在家用二手机器生产仿真花的创业者。正在邵阳市科技局任职的李军知道后,主动将其纳入科技局“三区人才”培养名单,并在网上遍寻插花名师指导杨淑亭学习插花技术。

  年底,“七七科技”成立。李军从贷款申请、政策扶持、信息提供、手续办理各方面予以帮助。为了帮杨淑亭推销足球、书包等产品,李军一有时间就去邵阳市足球协会、市区学校宣传。

  “李大哥从不说累,一直鼓励我多做有社会价值的事情。”杨淑亭说。

  李军曾在志愿服务日记中写道:“我好似一名城市游击队队长,专门帮扶困难群体。”20多年来,李军尽其所能,温暖着一个个萍水相逢需要帮助的人。

  志愿服务的推动者

  “对于困难群众、困境人群的实际问题,必须深入进去,才能真正解决。”年8月,李军调回市区,本着关爱困境群体、促进社会和谐、干群融洽的初心,李军和一群热心公益的党员志愿者,发起成立邵阳市红心林志愿者服务联合会。

  从构建组织架构、撰写项目书、策划志愿服务活动,到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李军乐此不疲。

  血友病人一旦出血就必须及时注射八因子,但这种药很难买到且价格昂贵,还不能报销。为了帮助血友病人,李军跑了多家机关单位,最终争取了八因子80%报销比例,定医院(现医院)销售。

  “李军做的这些事,对我们这些经济困难的人来说,就是救命之恩!”邵东县灵官殿镇血友病人周俊峰激动地说。在李军的推动下,血友病人经常组织活动,守望互助。

  年以来,在李军的发动下,“红心林”积极开展就近融入孤儿家庭项目,组织多名志愿者结对陪伴多名困境儿童;开展关爱空巢老人项目、“呵护玻璃人全方位关心”帮扶项目;首创全省“婚姻缓冲区”婚姻促和服务,帮助近个家庭破镜重圆。

  从一个人帮一个人,到一群人帮一群人,李军浇灌的“志愿之花”终于盛开。如今,“红心林”已成为4A级社会组织,发展会员近名,先后获评湖南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全省“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

  爱岗敬业的好干部

  干一行爱一行,是李军的“标配”。在公益路上,他行其能行、乐其所乐;在本职工作中,他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发光发热。

  在担任邵阳县分管文教的副县长期间,李军主导开创“点阵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模式。县直23家单位和乡镇学校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公务员、教师等多名志愿者当起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

  李军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在黄塘中学建立全省第一个亲情视频聊天室、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室,在小溪市乡文昌学校建起亲情电话室,并逐步推广到全县;开展“亲情书信”活动,促成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结对帮扶……

  年,邵阳县被国务院农民工办、全国妇联评为“全国留守儿童工作示范县”。

  年,李军被抽调到市创文办,兼职宣传教育、志愿服务、创文督导等工作。在宣传教育方面,他积极推进“四季同行?雷锋家乡学雷锋”“邵阳好人”等活动;在志愿服务工作方面,他指导推动在全市车站、医院、市场等人流集中区域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岗1余个、驿站44个,实现市区所有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全覆盖……

  正如李军在《我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一文所说:“因为有价值,所以无怨无悔,乐此不疲。”

李科

上下滑动阅览

  李科,年4月出生,本溪满族自治县创业典型。年大学毕业后,在政府对大学生回乡创业政策的鼓励下,李科毅然放弃其他就业机会,承受各种压力,回到了自己熟悉的静谧乡村,扎根创业。面对家乡依旧贫瘠、落后的现状,决心给农业产业创新找出一条新路,用自己的力量带动全村和全镇的百姓共同致富,为家乡建设更好的明天。

  回乡创业,造福百姓

  李科选择的创业项目是“农大钙果”的种苗繁育,成立本溪满族自治县万佳钙果种苗繁育基地。创业之初,因为管理、技术等原因,导致钙果基地年出苗率低。但她没有放弃,不断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并找到老师学习钙种植和育苗技术,学习先进的技术流程和管理措施。功夫不负苦心人。她每天在地里摸爬滚打,研究技术,调整思路,苗木的出活率大大提高。为了找到市场,李科奔波于全国研究钙果的各大高校与企业,推广钙果苗木。从最初的连连碰壁到得到各高校教授、企业领导的认可与支持。现如今钙果基地年出苗量已达到万株左右,在全国钙果扦插苗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助力脱贫,回报社会

  自己富裕了,李科也没有忘记其他村民。她认真履行人大代表指责,积极投身扶贫攻坚工作,助力精准脱贫。年,钙果基地带动全镇脱贫人口户,人;年2月,她又与碱厂镇政府签订扶贫项目合作协议,帮助碱厂镇共计户,名贫困户脱贫。还成立了钙果种植、育苗及销售团队,培养大批种植技术人员及育苗管理人员,吸引毕业大学生回乡创业,为创客们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提供更好的舞台。

  五年来,李科还多次去西北、华北进行考察和苗木推广种植,并参与多地政府精准脱贫项目,卖给贫困户的苗木价格低于市场平均单价,与种植户签订回收合同,帮助西北贫困地区的人们提高收入。目前,她的钙果苗木在西北的种植面积已过万亩;本地钙果育苗基地已经发展到了60个大棚,占地余亩,每年帮助余名当地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年作为全县创业典型,参加了第十一届辽宁省青年联合会,同年被推选为本溪满族自治县第七届人大代表。

李剑

上下滑动阅览

  李剑,男,生于年,中共党员,是宁夏灵武市城区街道办西昌街社区的一名普通居民。李剑常年保持着无偿献血的习惯,目前已累计捐献血液2毫升。他两次为素昧平生的人捐献造血干细胞和淋巴细胞,三次义务陪同他人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

  他是播撒爱心的“及时雨”

  在年一次无偿献血过程中,李剑填写了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信息表,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年10月的一天,李剑接到了银川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自己与一位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如果同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则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听到这个消息后,李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当天晚上,他在日记里写道:“每个人都希望岁月静好,但是当有人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我们没有理由不伸出援手。”随后,他两次到银川完成高分子辨识和全面体检,最终确认与这位患者配型成功。从被确认各项指标都符合捐献要求开始,素有锻炼习惯的李剑每天坚持体能锻炼半小时以上,饮食、作息等方面也都严格按要求进行,只为以最佳状态完成捐献,给予患者最大的希望。

  年1月11日,李剑和爱人启程前往西安,准备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看到无菌舱里的患者长时间忍受着病痛和巨大的恐惧,李剑触动很大。医生告诉李剑,即使身处这样的环境,这些病人也足够幸运,因为尚能找到适合他们的造血干细胞,还有更多病人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干细胞,只能依靠化疗药物维持生命。当晚,李剑失眠了,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我的选择可以点燃更多生命的希望。”

  捐献者需要连续注射4天动员剂后,才能进行造血干细胞悬液的采集。注射第2针动员剂后,李剑出现了腰部酸痛、走路不适等症状。但是一想到尚在无菌仓内承受着病痛折磨却又充满期待的患者,他觉得这不算什么。

  年1月16日,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李剑捐献造血干细胞进入最关键的采集流程,经过4个小时,医生从李剑体内顺利采集到ml的造血干细胞悬液,整个过程李剑始终保持轻松愉悦。因受捐者体重较大,第二日上午还将采集ml造血干细胞悬液,经特殊处理后这些宝贵的“生命火种”将被输入患者体内,为其带去重生希望。17日中午,李剑将捐献的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交给患者的主治医生,医生感激地紧紧握住李剑的手。

  他用爱心再次点燃患者的生命之光

  年6月的一天,李剑再次接到了自治区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受捐者病情出现反复,血液中的克隆性白血病细胞又出现了上升的情况,亟需他的淋巴干细胞增强免疫力。此时,距离李剑捐献造血干细胞不到半年时间,如此短的时间内再次捐献淋巴细胞,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尚未可知。出于对李剑健康的担忧,家人和朋友们都提出了反对意见。然而,得知患者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淋巴干细胞捐献,可能再次危及生命,李剑毅然选择了给他人活下去的希望,一场千里之外的生命援助再次展开。

  目前,中华骨髓库中配对成功的总数为余例,其中二次捐献者仅有例左右。起初就连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和受捐患者的主治医师也以为李剑会拒绝二次捐献。李剑当即表示愿意再次为这名“亲人”捐助,他毅然决然的态度令大家十分感动。李剑说:“其实我内心压力也很大,尤其想到妈妈眼神里的担忧,就很心碎。我是家里的顶梁柱,不能有一点闪失,可这又是我必须完成的一件事。”他认为,不论自己将面临什么问题,都不能有丝毫犹豫和退缩,见死不救对于患者而言,无异于“谋杀”。

  从6月12日接到求助电话到6月27医院成功完成了淋巴细胞的捐献,这次捐献仅用时2周。李剑捐献的淋巴细胞当天晚上就输入患者体内。生命的“火种”再次点亮了这位素昧平生的受助人的生命之光!目前,在全区总计73次造血干细胞捐献中,李剑一人就占据了“38”和“43”两个号位,也是全区第2位二次捐献者。

  “虽然我们素不相识,但因为您无私的大爱,带给了我生的希望,让我重新燃起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感谢您家人的支持与理解!您的大恩大德,我这辈子铭记在心。等我康复后,一定要找到您并亲自说一声谢谢!”这是受捐者写给李剑的感谢信中的一段话。

  李剑在回信中写道:“听到你病情复发的消息我很难过,没想到命运又和我们开了个玩笑。有人说配型成功完成捐献的几率就像是中了五百万,那我这次就是中了一千万。放心,我身体很好,希望你能早日战胜病魔,重新启航,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他是顽强不屈的公益“使者”

  捐献的结束,却成了李剑从事公益志愿事业的开始。现在的李剑是一名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大使”,他积极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一位来自中卫市的志愿者在捐献前思想有所动摇,经过李剑的安抚和劝导,已成功实施了捐献。年10月,李剑作为志愿者代表与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对全区第4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进行了全程陪同,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及时为捐助者做心理疏导,帮助他人消除顾虑成功完成捐献,成为全区第一例由捐献者陪同完成捐献的志愿者。年,李剑又陪同两人赴外省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之余,李剑常受邀去社区、兄弟单位作宣讲、谈心得,在他的精神感染下,他所就职的集团公司已有6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善良的李剑用爱心化解了患者的危机,却从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家庭困境。妻子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年因高血压引发心衰和肾衰竭,每月固定医疗费用在元以上。为了减少治疗费用补贴家用,妻子利用在药店打临工的医疗知识,在卧室一角修建了两平米的透析“治疗室”自行进行透析。李剑两次赴西安和北京捐献救人,妻子一直陪伴着他,他们携带的行李中体积最大的就是透析时用的紫外线消毒灯。那段日子,医院配合完成捐献的各项工作之外,还要赶回宾馆为妻子做治疗。

  当得知李剑的家庭并不宽裕,医院的医护人员自发为李剑捐了1万元爱心款。然而,乐观坚强的李剑却当即将这笔钱反捐给了这位患者,他觉得相比之下,那位素未谋面的“兄弟”更需要帮助。李剑委托医护人员将一本布满绿叶的笔记本和一张贺卡转交给了患者,那里面记录着他真诚的祝福,绿色的叶子则代表了生命和希望。他在日记里写道:“妻子的病情如此严重,有人说我很不幸。但是我觉得这和白血病、癌症的患者家庭比起来,我们算是幸运的。我坚信只要有一颗强大的心,你就能够治愈你自己。”

  造血干细胞捐助后的李剑还没等身体完全恢复就返回了工作岗位,性格阳光的他坦言自己在家闲不住,还是在单位忙着工作比较踏实。

  正如李剑在一次造血干细胞捐献座谈会上发言表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在茫茫人海中,为另一个生命带去活下去的希望。再次回望这段历程,我无悔于自己的选择,也更加坚定了践行公益的决心。”未来的公益之路,李剑将坚定地走下去,并努力感染更多的人   李琴,女,年2月生,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南华书院院长。为了让更多的留守儿童有书籍陪伴,她把自己的婚房变成图书角,免费提供阅读和借阅,南华书院由此诞生。16年来,她为家长和孩子们举办了多场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不少人通过阅读改变了人生。她致力于关爱留守、离异家庭等特殊少年群体,持续开办心理课程,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目前,她的团队有多名志愿者。年疫情期间,她的团队为几十个村庄的儿童分发课本、复印资料,还变身成“顺风车队”,把书籍送进千家万户。16年的公益路,她用阅读点亮希望,用知识照亮农村孩子的未来。

  坚信阅读能改变人生

  在福州市长乐区有一座特殊的书院,它免费对外开放,每到周末,总有一批大志愿者带着一群小志愿者来书院参加阅读活动。这就是长乐远近闻名的南华书院,书院的创始人叫李琴。

  书院的创立,源自于年的一次偶然。当时刚刚参加工作的李琴在吴航中学当初中老师。班上有一名13岁的孤儿,这名孤儿缺少父母关爱与教育,正处在迷茫阶段。李琴收养了他,并经常带他去书店看书,开阔孩子的视野。后来,她拿了半个月的工资,买了一些书放在家里,让收养的孩子阅读,同时也让附近的学生来免费翻看。随着购买的书籍和阅读者的增多,南华书院便由此诞生。这名被收养的孩子考上大学后,又到新加坡留学,目前在福州经营一家广告公司。李琴说:“孩子的成功,更让我坚信阅读能够改变人生,这也是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免费开办书院的原因。”

  坚持阅读活动,致力公益项目

  李琴说,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首要任务是培养阅读兴趣。她善于用独特的方式把古文、历史、英语、数学、化学,物理甚至新闻、心理健康等学科知识趣味化、通俗易懂。她倡导亲子阅读,经常组织一些父母带着孩子,在田野、草地、山林等进行阅读,最大程度地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16年来,她举办了多场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帮助孩子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李琴举办的活动有意思又有意义,如为留守儿童举办了春节“古诗词马拉松”;为自闭症儿童用结对子的方式上融合课;为乡村留守老人举办“春风进万家”等敬老爱老活动;开展以爱护环境为主题的“读一本书,种一棵树”、“环卫天使”等活动,这些活动都需要亲子配合,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同时促进了家庭和谐幸福。

  年,李琴成立了“家长互助会”,让困难家庭抱团取暖,共享学习方法和优质学习资源;年,她赴闽清抢险救灾后成立了“救灾后勤队”。年,她亲自培训了一批图书管理员和志愿者,轮流负责书院的志愿服务活动;年和年她的团队帮助全国最大的自闭症儿童组织“心启航”进行融合教育;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的志愿服务队忙碌在大大小小的村庄,为乡村儿童分发课本、复印资料,线上为家长和孩子解决疑难问题。为了疫情期间也能正常借阅,她的志愿服务队又变身成“顺风车队”,让书籍搭乘顺风车,走进千家万户。

  不忘初心,关爱少儿

  目前,李琴的团队有多名志愿者、6名理事。6名理事轮流排班管理书院,多名志愿者则大多是孩子的妈妈。周末,他们带孩子们参加各类公益活动,致力于用正能量来感染孩子、引导孩子、启发孩子。李琴说,没有他们的帮忙,书院根本无法坚持正常运营。如同当初李琴收养孤儿的“初心”,现在的南华书院不局限于建设免费图书馆,还致力于关爱留守、离异家庭及其他特殊的少年儿童群体,帮助他们融入社会。书院的志愿者们希望通过持续开办心理课程,帮助这些少年儿童塑造优秀的心理品质。

  书院成立至今,李琴因为担心资金的使用和审计很繁琐,一直没有接受社会捐款,只接收捐书。长乐民政部门对于书院的公益活动十分支持,曾建议将书院搬到长乐城区,以扩大规模,但李琴依旧坚守乡村,只为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孩子们服务。

  李琴说:“16年弹指一挥间,就算只是课余兼职,书院的伙伴们都付出了最宝贵的青春。以前书院属于个人,现在属于社会。南华书院在公益的道路上仍会坚持走下去。”

李献

上下滑动阅览

  李献,女,汉族,年1月生,广西玉林红豆义工协会会长。十几年来,李献用她的热情和善良,帮助孤寡老人,陪伴守护孤儿,不断拓展完善公益项目,让更多的服务对象受益。正是由于李献坚持,“玉林红豆义工”成为玉林市响当当的公益品牌,获评“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5A组织”。李献也先后荣获“国家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全区优秀志愿者”等称号。

  她是孩子们的“木子姐姐”

  16年前,李献加入了刚成立的红豆义工组织,成为最早的红豆义工之一。“记得那是年9月,那时我与玉林的许多青年人一样都是红豆网的第一代‘网民’。有一次,网友‘清湾江水’以红豆义工的名义发起邀请大家去福利院陪伴孩子的召集帖。我觉得年轻人就应该做点有意义的事,就与他们一道去了福利院。到了福利院后,孩子们直喊我‘木子姐姐’。那一刻,我感受到孩子内心的需要。从此开启了爱心‘按钮’,一直就坚持到了今天。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每周我都与我的义工小伙伴去福利院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给他们上课、一起成长;送女孩们出嫁,喝她们孩子的满月酒……”李献说起她的义工历史,满是快乐的回忆,福利院的孩子们都习惯叫她木子姐姐。她说,到现在,她依然是他们心中的那位木子姐姐。

  爱心凝聚希望

  年敬老节的一件小事改变了李献对关爱老人的想法。当时,李献组织协会的志愿者们到高山村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村子里,她看到了一位行动不便、长期足不出户的老奶奶,协会的一位同事一把背起老人家就往外走,还一边用很接地气的话语逗老人开心。当李献看到老人家布满皱纹的脸庞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时,内心受到很大的震撼。她说:“这一天,我对陪伴老人的意义与行动有了更深的感受。”于是李献开始参与到了   在李献的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帮助玉林市刘婆婆的行动,她老伴儿早就不在了,儿子也离世了。当李献走进刘婆婆家时,看到的是一屋子乱糟糟的破衣服、四处乱堆的垃圾纸箱、散发着怪味的被褥、用滑板代步的老人。当时,李献就下了决心要帮助刘婆婆走出阴霾。随后就联系了玉柴分队的志愿者,利用周末一起来帮老人收拾房间、买新床、换新被、做天花板、修缮院子、换水泵等。在李献和协会义工们的帮助下,刘婆婆渐渐地有了笑容。后来,李献医院,免费给老人做了白内障手术。

  多年过去了,李献总结道:“刘婆婆的故事,让我很有感触,我们义工去做陪伴服务,有时候就是要跟老人多聊聊,多听听、多想想老人的需求,就很有可能是给老人家的一丝希望。”

  让志愿服务更“专业”

  几年后,渐渐进入协会决策层的李献经过探索与借鉴,在队里开展了“心灵花园”心理援助项目、“自救有我”项目、“关爱儿童助力成长”项目、“青葱课堂·儿童性教育课程”项目、   “七彩周末”活动自创办以来,吸引了很多专业的义工和志愿者,通过在福利院举办各类活动,搭建平台让福利院的孩子们感受到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让福利院里的每个人都能够开开心心地生活。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16年来,李献通过公益活动,宣扬了向善向上的道德风尚,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带动着更多有志的年轻人加入到红豆义工协会的志愿服务行列,激励着大家用心去帮助更多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李翠英

上下滑动阅览

  李翠英,女,吕梁市久久爱心公益协会副会长兼妇女委员会主任,吕梁市离石区小博士幼儿园园长。多年来,李翠英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用大爱精神和善心善举影响他人。李翠英被共青团吕梁市委授予“青年突击队优秀队长”荣誉称号,并于年荣获第七届“山西乡村爱心大使”提名奖。

  用心感悟以爱助学

  “园长妈妈,早上好!”“小朋友,早上好!”每天早上8时,李翠英园长总是面带微笑准时在校门口迎接每一位到校的小朋友。孩子们都亲切称她为“园长妈妈”。从事幼儿教育22年的她,把每一位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呵护。带着这份爱心,她于年10月加入吕梁市久久爱心公益协会,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

  只要时间允许,李翠英就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年5月,她参与协会走进离石区吴城镇小学调研,了解到学校由于经费有限、孩子人数不多、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等原因,六一儿童节活动一切简办。她当即决定每年赞助孩子们六一儿童节所有的活动费用。6月1日这一天,她和志愿者一起给孩子们带来了漂亮的衣服和可口的零食,编排了精彩的舞蹈,和大家过了一个难忘的节日。三年来,李翠英信守诺言,每到六一儿童节都会带着新衣服、食物去看望孩子们。孩子们都亲切喊她“园长妈妈”。在协会启动了一对一助学活动后,李翠英持续三年赞助11位贫困学生。

  为了让更多孩子有书读,让贫困孩子免费读,提高协会的造血功能,有能力开展更多公益活动,李翠英无偿将自己苦心经营5年的幼儿园捐给了协会。协会实力因此增强,名声远扬。年,协会免费接收5名贫困幼儿,并组织幼儿教师参与文化下乡慰问活动。

  巾帼先行以疫为令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李翠英主动请缨,加入到疫情防控中。她积极参与社区卡点布控、入户排查、车辆消毒、信息录入等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时间长达小时。每天早上8时,她准时出发,参与生态园社区入户排查工作。虽然常常受到住户的冷眼相待,可她总是笑脸相迎。因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她被64位志愿者推选为志愿服务队长。

李德寿

上下滑动阅览

  李德寿,男,汉族,年6月生,中共党员,归国华侨,现任云南省昌宁县柯街镇华侨社区居民委员会党总支书记,兼任保山市侨联委员、昌宁县侨联委员、柯街镇华侨社区侨联主席。李德寿坚持把社区当做家、把侨民当家人,无偿传授种植技术,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带领社区“两委”班子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凝聚民心,在党和侨民之间搭起一座连心桥,使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德寿获得“云南省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称号”“云南省百名好支书”等荣誉称号。

  年,7岁的李德寿同家人一路辗转,从越南河洋省箐门县回到祖国,安置到华侨农场六队。当时的华侨农场由新光劳改农场改造而成,由于条件有限,侨民住的是土坯房,甚至是牛圈、马圈。家人起早贪黑,只能勉强吃饱肚子。条件虽然艰苦,却更加磨练了童年李德寿的意志。20岁,李德寿坚持读完了高中学业,正式投入到了华侨农场经济社会建设的人潮中。但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传统生产模式,始终是制约华侨农场发展的瓶颈。穷则思变,不甘安于现状的李德寿听说,相隔50多公里的湾甸乡气候适宜,当地居民正在规模发展蔬菜种植,效益可观。看到眼前的发展机会,李德寿组织了30多个亲戚朋友,到湾甸发展蔬菜种植产业,承包土地亩。他自己承包土地70亩,种植西瓜和辣椒。最初由于种植技术不够成熟,几年下来,当年一起怀揣致富梦想的年轻人几乎血本无归,此时认定了目标的李德寿并没有气馁,他积极向当地种植能手请教,购买书籍自己学习,通过近3年的摸索实践,逐步探索出了一套成熟的蔬菜种植技术。他承包种植的70亩地,效益也逐步显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段异乡寻梦之旅,虽然没有实现他致富的梦想,但却让他在蔬菜种植技术、农业科技、意志磨练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财富,也为他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效益是最好的示范,李德寿种植的反季大棚蔬菜获得成功后,社区居民纷纷效仿种植。他将滴灌节水、测土配方施肥、使用有机农药等种植技术无偿传授给社区居民,从此华侨社区大棚蔬菜种植开始了规模发展,面积和效益逐年增加。截止到年,全社区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亩,产值达0万元以上,土地产值从过去的0多元跃至0多元,蔬菜产业成为了华侨社区居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自己创业获得成功,并带动农场群众增收致富,李德寿的成绩得到了农场居民的充分肯定,年,他全票当选为华侨社区党总支书记。

  华侨农场改革以来,李德寿坚持把社区当做家、把侨民当家人,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带领社区“两委”班子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凝聚民心,在党和侨民之间搭起一座连心桥,使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李德寿的带领下,侨民过上了幸福生活,年末,社区实现经济总收入万元,是年改革前的4.2倍;人均纯收入1.69万元,是年改革前的5.4倍。

杨志

上下滑动阅览

  杨志,男,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鹰潭市余江区画桥镇“藤林留守儿童关爱之家”创始人。从一名乡村代课老师到创办留守儿童关爱之家,20年来,他始终坚守公益情怀,立志于对乡村儿童的帮助和关爱,成为山区孩子健康成长的“护航人”。

  志愿精神陪伴孩子们成长

  年,20岁出头的杨志成为画桥村最年轻的一名代课老师。年,为了让当地留守儿童拥有更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杨志通过各方筹借资金60余万,在家附近创办了蓝精灵幼儿园,也就是“藤林留守儿童关爱之家”的前身。

  年8月29日,杨志再次投入30余万,“余江画桥镇藤林留守儿童关爱之家”公益机构正式成立,其中设有艺术活动室、娱乐活动室、体育活动室等多个功能室。每到周末和寒暑假,杨志都会带着其他志愿者,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请专业的美术老师、舞蹈老师、音乐老师为孩子们丰富课外生活,陪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成长。每逢节假日,他还会和团队一起给孩子们过节日,带着孩子们去看望村里的留守老人,帮助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久而久之,杨志“志愿者”的名气在整个画桥村传播开来。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爱的种子生根发芽

  随着一个月的活动积极有序开展,留守儿童之家的孩子们由自卑、孤僻、冷漠变得活泼开朗、积极向上,课堂也由以往的门庭冷落到座无虚席,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进来,杨志的团队也渐渐发展成为一个由中小学教师、医护人员、社会爱心人士等组成的60多名志愿服务组织。

  多年来,公益之路没有变、志愿服务没有变,爱的种子已生根发芽。杨志带着志愿者们让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摆脱心理困惑,学会自我调节,积极地面对生活、工作和学习上的难题。此外,持续关爱50余名留守老人,让他们深切感受到社会的关怀,解决了本村多户在外务工青年的后顾之忧。

  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守望者

  “对我来说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看到这些孩子灿烂的笑脸和点滴进步。”杨志表示,自己将会为这群留守儿童带来更多自信和快乐,做好一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守望者。一路走来,杨志相继被评为区“优秀共产党员”、鹰潭市“岗位学雷锋标兵”“最美志愿者”、“感动鹰潭人物”;荣获江西省党务技能比赛“二等奖”;他创建的藤林留守儿童关爱之家先后获得余江区“文明先进单位”,余江区社会组织“党建示范点”。

吴文宝

上下滑动阅览

  吴文宝,男,年9月出生,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区黎明街道五湖居委会居民。吴文宝从小因患小儿麻痹症成为三级肢残人,妻子杜景芝也是残疾人。由于所在福利企业倒闭,他们下岗后,生活比较贫困。虽然身体残疾、行动不便,但吴文宝有一颗扶残助残、乐于助人的爱心。他和妻子多年来用残缺而坚强的脚步融入社会,坚持开展义务理发、督导无障碍设施、参与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创建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

  他包了困难户的“头顶”大事

  吴文宝了解到一些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出行难、理发难,就开始每周四为社区优抚户、低保户和残疾人上门理发,不收一分钱,还把自己的联系电话贴到他们家里的墙上,让他们有理发需要就给他打电话,随叫随到。吴文宝深入全市各个小区、福利院、夕阳红老年公寓等,路途遥远,出行往返全靠乘坐公交车,但他仍坚持不懈、不辞辛苦、风雨无阻地义务为老年人、残障人、贫困低保户等人理发。从年到现在9个年头,吴文宝义务理发达0多人次。

  他替残疾人“铺平”出行的路

  “年,我在客运枢纽站候车室等车,看到一位母亲推着一个孩子,找无障碍设施,我当时还不知道什么是无障碍设施,没能帮上忙。”吴文宝说,“眼看着这个孩子把裤子尿了,后来才知道,这孩子是脑瘫患者,今年18岁,这件事让我心里特别难受。假如有更便捷的通道,专门为残疾人服务,可能就会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自那之后,吴文宝就走上了“无障碍”宣传之路。从查阅资料开始,了解到无障碍设施需要有无障碍通道、电梯、平台、卫生间、扶手等。他又找来国家、省、市的相关文件进行研读。凭着了解的这些资料,吴文宝带着妻子,挨个儿公共场所走,宣传安装无障碍设施。他们全年无休,不间断地去宣传无障碍建设,督导无障碍设施整改。经过艰苦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年至年累计督导无障碍设施多家,极大地方便了残障人士出门办事和活动。吴文宝现在早已是名声在外,齐齐哈尔和哈尔滨的一些志愿组织纷纷邀请他去当地宣传无障碍设施建设。

  他的足迹“刻印”在社区防疫的每个角落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吴文宝接到疫情宣传通知,立刻奋不顾身地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中。他与妻子在社区卡口站岗值守;带领志愿者们起早贪黑发放防疫宣传手册;骑着电动车,自备音响无限循环播放疫情宣传语;去饭店告诉每个顾客怎样使用公筷公勺;去广场上告诉老人不要聚集扎堆……偶尔遇到他人的不理解,吴文宝脸上还是带着微笑继续工作。

  今年全民集中接种新冠疫苗之时,吴文宝也带领他的伙伴们一起参与协调引导疫苗接种现场的秩序。家里刚17个月大的外孙没人照顾,他就带着娃娃一起去社区工作。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会阻挡他为身边群众奉献和付出的脚步。

  为响应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吴文宝和志愿者们举着小喇叭引导市民文明出行,上街清理垃圾、小广告……到处都能看到他们奔波的身影。吴文宝的文明“小喇叭”讲了许多事:为响应“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号召,吴文宝和妻子带领着志愿者们去各个饭店宣传,倡导“厉行节约、从我做起”的光盘行动。他们还宣传扫黑除恶,宣传防火、防盗、防诈骗,将宣传单发放到每一家商户手中。吴文宝说:“我们残疾人志愿者在宣传路上遇到多大困难都不怕。只要一人苦,换来大家甜,我们残疾人志愿者就值了。不管多难,我们选择了就一定坚持下去,别人快乐了,我们就快乐。”

辛宝同

上下滑动阅览

  辛宝同,男,34岁,年8月出生,宁夏隆德人,系宁夏隆隆薯闽宁助残商贸中心法人、隆德县残疾人电商就业创业协会会长。他身残志坚,在命运面前没有低头,不断与命运斗争,带动一批和他一样有志有梦的残疾人创业,与大家一起实现梦想。

  年,因不明原因的发烧导致辛宝同深度昏迷,经过抢救后留下了下肢瘫痪的后遗症。但辛宝同不服输不放弃,坚持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通过微商平台积累生活费用,帮助母亲照顾父亲,减轻家庭负担。

  年8月,在隆德县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隆德县残疾人托养中心正式运营。隆德县残联帮助辛宝同一家搬入残疾人托养中心,吃住全免,并为辛宝同及其母亲安排了力所能及的工作。通过自主学习,辛宝同加入了隆德县成立的电商创业中心,成为队伍中的一员,他认真自学电子商务相关知识,学习图片处理等软件的操作方法,同时申请做起电商的后台客服。这些基础工作为辛宝同开启电商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由衷地感叹:“天生我才必有用。”

  年8月,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引领下,依托残疾人托养中心平台,辛宝同与几个热爱电商、心怀梦想、志同道合的青年残疾人朋友一起创业。为了帮助更多残疾人创业,他们成立了“闽宁协作隆德县残疾人青年电商创业就业协会”,注册了“闽宁协作助残乐购微商城”“闽宁协作助残乐购平台”淘宝网店、“宁夏隆隆薯闽宁助残商贸中心”,并设计注册了自主品牌“隆隆薯”,通过不懈努力,相继开设了隆隆薯隆德体验店、隆隆薯成都驿都汇爱心店、厦门大学隆德特产店、隆隆薯福州店线下实体店。在中残联领导的引荐下,中残联艺术团团长、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女士免费为隆隆薯代言。

  隆隆薯的发展也得到了闽宁协作的极大帮助,先后得到各级团委的积极帮助和鼓励,协助实现志愿帮扶20余次。在大家的支持和指导下,辛宝同带领其电商协会团队实现了余万元的营业额,创收多万元。对全县2余名建档立卡重度贫困残疾人给予到元的入股分红。截至目前,辛宝同的团队实现残疾人就业32人,为全县名重度残疾人分红万元。

  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之歌。创业这几年,辛宝同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正如辛宝同所言:“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从经济和精神上双向脱贫。”辛宝同通过努力,让自己、让与自己一样的人活得更有尊严。

汪满明

上下滑动阅览

  汪满明,男,年9月生,是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安研社区的一名退休老党员。退休前,任职于中远海运(集团)深圳远洋公司,是我国第三代远洋船长,纵横深海大洋20春秋。现任中远海运作家协会副主席、中远海运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名誉主席。因为他深厚的文学水平和朗诵底蕴,退休后经常踊跃参加社区活动,并在热心居民中带出了一批爱好朗诵的“学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创立了社区自治品牌——“老船长讲故事”,广泛传播正能量,团结和鼓舞了社区居民。邻居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船长”。

  敬业船长破纪录,退休社区发余热

  年,汪满明从罗马尼亚用一条船承载了需要两条船才能完成的蒲城发电厂成套设备,打破了世界航运记录。年1月,作为中国第一任首航南非船长,奉命率领“富源山轮”以航运外交的方式完成破冰之旅,为随后的中南两国建交铺路架桥。南非《太阳都市报》发表图片新闻和署名文章《中国人造访,促使南非进出口贸易商机潜力无限》。年,《南风窗》刊载了对他进行的人物专访《远洋船长汪满明》,并被凤凰网、《扬子晚报》等多家媒体转载。

  在航行之余,汪满明还是一名作家,退休至今,先后在南京、上海等高校开设讲座几十场。他活跃在各种社区志愿活动中,在安全巡逻、垃圾分类守箱、文明创建、社区自治项目的策划和推进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此外,他还和其他社区党员一道,共同编辑《安研先锋导报》,进行新时代、新风尚宣传;带领大家组建安研“智治汇”,为社区活动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船长故事火社区,源源不断出续集

  年2月底,适值新冠肺炎疫情高峰期的一个晚上,船长的老伴王沁华作为志愿者去小区门口开展防疫志愿服务的时候,看到“社区好人”刘国臣正在自发整理垃圾厢房。虽然王阿姨已经看到很多次这个情景,但这次让她尤为感动。回家后,王阿姨将此事告诉了船长,同船长一起写下了文章《一个共产党员的担当》,在居委会的安排下,还录制了朗诵视频。

  老船长讲述的“刘国臣的故事”,无疑是疫情情势下全体“宅民”亟需的正能量精神食粮,很快在社区引起反响,居民们在社区   “刘国臣的事迹真的太感人了!”

  “刘国臣就是咱们小区的‘活雷锋’!”

  “我们要向他学习!”

  ……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些年轻人纷纷发声:“刘师傅,从明天晚上开始,我下班回来跟您一起处理和监督垃圾分类。”在老船长故事朗诵的感召下,小区的垃圾分类在疫情期间也保持的井井有条。作为一种新颖的宣传模式,老船长讲述的《一个共产党员的担当》先后在阿基米德上海社区报道、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等播出,“老船长讲故事”一举成名。随后,船长又录制了《致安研社区志愿者》《爱“揽事”的好“村长”》《在第二故乡抗疫的武汉姑娘》《大疫期间邻里情》等一系列动人故事的朗诵视频,用网络等形式广泛传播正能量,形成了社区文明宣传的有力品牌。

  工匠精神出精品,文明宣传上台阶

  在老船长的带领下,“老船长讲故事”汇聚了一批爱读书、善写作、迷上演讲的居民,上到80岁的老人,下有幼儿园的小朋友。为了使故事的文字更出色、更吸引人,他经常写稿、改稿到深夜;为了朗诵更出彩,他不厌其烦,经常逐字逐句地辅导他们朗诵技巧,他常说:“每天熟念遍,方能在台上淋漓尽致去展现。”正是老船长这种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使得“老船长讲故事”呈现给社区居民的一场场演讲都是精彩纷呈,大家有句口头禅:“船长出品,必出精品。”在他的带领下,“老船长讲故事”的成员们踊跃创作写作、绘画、朗诵等作品,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张永军

上下滑动阅览

  张永军,男,年1月生,安徽省涡阳公益救援队发起人。年,张永军自发组织成立涡阳县公益救援队,从最初的5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余人,每年在省内外组织水上打捞、水上救援、抗洪抢险等救援活动达多次,开展防溺水宣传教育50余场次,受教群众达余人,间接挽回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上千万元。年7月20日河南郑州突遇暴雨洪水,做过心脏搭桥手术正在恢复期的张永军7月21日一早就带队驰援郑州,救出0余名群众。张永军先后被评为“亳州市第六届道德模范”“安徽好人”“安徽省十佳志愿服务优秀典型”。多年来,他的公益救援队间接挽回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上千万元,成为当地政府应急救援不可或缺的力量。

  逆流而上驰援郑州救出千余名群众

  7月20日,河南暴雨。刚做完心脏支架手术的涡阳县公益救援队长张永军一夜未眠。7月21日早上,张永军带着11名骨干队员和他的全部水上救援家当:3辆救援车、2艘冲锋舟、60件救生衣、20条救援绳、18个救生圈……直奔河南。

  抵达郑州时,张永军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茫茫洪水,根本分不清哪里是河流、哪里是道路,汽车、树木在水上漂着,瓢泼大雨一直不停地下。简单地与当地工作人员沟通后,张永军和队员们开始投入到紧张的救援工作中。“我们的第一站是芦医大街老庙岗,半路上,站在桥上的10多名被困人员看见我们,高声喊着:‘咱们有救了!’这些群众已经被困48个小时,安抚好大家的情绪后,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最稳妥的方式把他们转移到安全区域,每到一处被困群众点,我们都会把食物和救生衣递给他们。”21日当天,张永军和队员们一直干到晚上10点多,救出40多名群众。

  就在队员们要吃泡面的时候,接到河南应急局的通知:长葛堤坝决堤,下游群众十分危急!连续奋战5个多小时的张永军和队员顾不上吃饭,立即驱车转战长葛灾区最严重的一个小区——凤凰城小区。小区水位高达1.5米,小区被困群众0人。“这个小区老人、孩子比较多,转移的过程中老人得知我们是公益救援队,连连道谢。”张永军动情地说,“在这个小区,我们救出多人。”从郑州市芦医大街老庙岗到长葛市大周镇再到中牟县郑东新区白沙镇,张永军带着队员救出群众0余人。

  自费十多万成立公益救援队

  想了解张永军和他的公益救援队,还得从年说起。

  年夏天,张永军路过一个闸口,看到一群人围成一圈,里面有人在撕心裂肺地哭。一向热心的张永军拨开众人,看到一个妇女抱着一个浑身湿透的小孩在哭号。张永军上前摸摸孩子的脉搏,发现已经停止了跳动。孩子身体冰冷,脸色发紫,显然已经死亡多时了。“孩子掉水里了,半天才捞上来,已经不行了……”周围人告诉张永军。“要是能早点打捞上来,那孩子一定还有救。”一路上张永军都在思考,涡阳地处涡河边,河流坑塘众多,每年落水事件都要发生好多起,要是能成立一个水上救援队伍,及时抢救落水群众,这样的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了。

  说干就干,张永军联系身边的热心朋友,大家一拍即合:成立一支公益救援队,免费开展水上救援活动。拉人马、买装备,张永军忙活了大半年。汽车、打捞船、潜水服……装备需要大量资金,张永军瞒着老伴把自家多年积攒的10多万元的积蓄全拿出来了。队员们被张永军的热情感动了,纷纷捐钱买服装等装备,一个队员还提供了地点设置救援站所。装备买的差不多了,可缺少相关的水上打捞的经验,大伙儿谁也没做过水上营救。于是,张永军带领队员到北京凤凰山训练基地训练,参加山东协作平台组织的全国队长技能演练、池州全国水域演练等等。他带着队员全国跑,参加各种水上打捞培训。有时候没钱了,大家啃方便面,生活上虽苦点,但大家都觉得收获很大。

  张永军退休工资多元,全部用在装备的购买和维护上,常常口袋里连一个硬币也没有。见他做的都是打捞救援的善事,老伴儿对他的救援公益事业慢慢支持起来:“随他去吧,家里不花他的钱,他这是做好事,俺支持。”

  有些人说张永军傻,“这么大年纪了,瞎折腾啥!”张永军却经常说:“做公益,就得有股傻劲,得到我们帮助的群众会理解我们的。”

  每年水上打捞百余次

  年,张永军的救援队加入了全国应急救援协作平台。年,公益救援队得到县民政局的认可并注册成为民间团体组织。如今,队员从当初的5个人,发展到现在出任务队员56人、志愿者人。

  张永军带领他的队伍一刻也没有闲着。年3月14日,天气乍暖还寒,张永军和队员做着每天的必修课:在涡河岸边巡逻。突然听到涡河赵屯渡口有人求救,原来是有位妇女带俩小孩连同三轮车失控掉入水中。张永军看到附近有一条小船,他以最快的速度上船,摆渡到沉入水中只露篷顶的三轮车跟前,用小刀把篷顶划开一道口子,把落水者从篷内拽出来,送到岸边。年到年,张永军的公益救援队33次帮助市、县公安局组织打捞作案凶器;年到年,参与省内省外各种打捞任务余次。

  每年,从县到市,从市到省,从省内到省外,张永军带领公益救援队在全国范围内承接水上打捞多场。只要有群众呼救,只要有公安机关派任务,只要有应急救援协作平台命令,只要有救援兄弟组织邀约,张永军都会带着他的队伍准时出现在需要他们的每一个地方。

  每年宣讲30余场受益万余人

  年7月,张永军参与了一次溺亡大学生尸体打捞。看到母亲抱着孩子的尸体痛哭,看着一个全家人的希望就这样没了,张永军和队员们心里非常难过。

  第二天,疲惫至极的张永军怎么也睡不着:水上打捞、救援只是亡羊补牢,再多的救援队、再厉害的救援队也不能保所有落水者的平安。平安在于预防,只有让大家提高危险意识、自救本领,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水上事故的发生。

  “咱们得改变一下思路,走出去,主动出击,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防范于未然。”张永军的这一想法得到全队的认可。张永军和他的队伍一有时间,就去学校、机关单位等公共场所,向大家传授正确的自救、救人方法。

  每年6月,是张永军和他的队员们最忙的时候,他们联合教育局,给各个中心校的学子们集中开展防溺水安全知识教育讲座,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的能力。“野河里能不能游泳?”“不能!”“同伴落水了怎么办?”“到岸上大声呼救!”“人工呼吸怎么做?”“清口捏鼻手抬颌,深吸缓吹口对紧,张口困难吹鼻孔,五秒一次不放松。”每场讲座上,看着孩子们对答如流,张永军笑得像个孩子。每年,张永军开展防溺水宣传教育50余场次,受教群众近万余人。

  张永军如今已59岁了,谈及公益救援队今后的发展,张永军早做好了打算:“我总会有干不动的那一天,但公益救援队不能倒。队里有很多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今后把救援队交给他们,把公益之路持之以恒的走下去。”

张琦

上下滑动阅览

  张琦,男,年11月出生,上海市金山区金山工业区高楼村人。张琦是一名户外救援团队的领队,不仅负责团队的安全保障工作,还经常面对道路抢险、涉水抢险、车辆故障排除等重大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这些经历,让他更加懂得生命的珍贵。捐献造血干细胞,做这个决定时,张琦并没有考虑太多。他觉得别人遇到困难,就应该义无反顾的伸出援手。工作之余,他也经常参加社会公益,获得了“全国铁路优秀志愿者”“金山好人”“金山区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

  为社会注入爱的正能量

  “年,我与爱人相识于区红十字会志愿服务,我们都是团队的志愿者,我们也都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截至目前,张琦成功捐献两次造血干细胞,他的爱人施明珠捐献一次造血干细胞。平凡夫妻的小城大爱,以“微薄之力”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温度。

  “非血缘关系的救助更加能感受到生命的奇迹,希望患者在移植了我的造血干细胞之后,能早日康复。”谈到今年这次捐献,张琦表达了他接到配型成功电话时的真实感受。

  他的决定更是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父母还是很支持我的。我父亲是退伍老兵,一直都想着回报社会、传播正能量。”张琦的父亲曾不顾自身安危,勇救落水之人,还获得了见义勇为个人先进表彰。张琦说从小父母就告诉他要敬重生命。优良的家风,在张琦身上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由于张琦是从事户外工作,接到体检通知的前两周,他还在外地出差,每天的工作很辛苦。刚回到上海就接到通知,因患者情况紧急,需要加快流程尽早体检。张琦没来得及好好休息,医院。然而体检结果显示他的血压偏高。张琦着了急,向医生咨询解决方法,反复调整,体检终于通过了,他这才松了一口气。捐献中,动员剂带来的种种不适,张琦一个人默默扛下,捐献进行得很顺利。

  抢险救灾迅速奔赴一线

  7月中下旬,河南省各地下起暴雨,郑州等地区受灾严重。7月21日晚,张琦在“上海应急救援队”的聊天群内看到了“浦东三栖应急救援队”发出的求助,因为救援人数不足,需要紧急抽调一人一车加入,前往河南郑州。张琦马上报名参与。从上海金山到河南郑州,公里,近11个小时的车程。张琦彻夜赶路,于7月22日早晨抵达郑州,与大部队会合,投入到了紧张的救援工作中。他们的救援队伍共配备有7条冲锋舟、药物、救生衣和安全帽等装备,主要是在郑州市中牟县锦绣家苑小区进行救援。由于水位上涨,附近的几个小区都已经断水断电断粮,他们到现场后,立即参与了人员和物资的转移。完成郑州的救援任务回到上海,张琦又在共青团金山区委的统一安排下,作为志愿者领队在廊下镇景展家园南北两个路口负责受灾人员转移工作。由于台风“烟花”过境造成地势低洼地带的积水险特别严重,救援队形成了小区内皮划艇救援、小区外越野车接力的救援模式,将小区内待转移的群众平安转出。

  张琦就是这样一个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奉献大爱的青年人,用自己的光芒照耀着他人、温暖着社会。

张焱

上下滑动阅览

  张焱,女,年出生,唐山市迁安蓝天救援队队长助理。年加入蓝天救援队,先后参加过邯郸水灾、潘家口潜水员打捞等大型救援活动。年被河北蓝天救援队嘉奖,年和年荣获唐山蓝天救援队优秀队员和优秀贡献奖。

  在河南暴雨洪灾中,张焱组织了11名迁安市蓝天救援队队员奔赴河南灾区,连续5天转战河南新乡、卫辉等重灾区,队员们昼夜奋战,克服重重险情,共计转移被困群众人,其中大多是妇孺儿童和病患。

  年7月,河南突遭千年一遇的强降雨,造成多地乡村被淹,群众被困。张焱从媒体上得知灾情后,心急如焚,在得到应急部门指令后,她立即安排救援队员、筹备救援设施,于7月24日奔赴河南灾区。到达河南后,张焱来不及休息,立即和河南应急部门人员对接,安排工作内容、制定营救方案。

  7月25日一早,张焱就带领队员们来到受灾严重的卫辉市东关村。由于上游暴雨,水位上涨迅速,水流速度快,水下地形复杂,乱流多,漩涡多,给救援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张焱和队员们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熟练操艇,快速把村庄受困群众转运到安全地带。之后几天,张焱又带领队员们转战水灾更为严重的卫辉市比干大道,此时,洪水已经把一楼淹没,营救一趟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张焱和队员们驾驶船艇沿街搜索小区、医院,紧急转移被困在各个角落的民众。因长时间涉水作业,张焱和队员们手脚开始溃烂、布满各种伤口。持续的暴雨使当地群众医疗食品物资紧缺,张焱和队员们商议把队伍自筹的矿泉水30件,方便面35箱,消毒剂1件,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碘伏棉棒若干及2个救生马甲、2个救生圈捐助给当地受困群众。此次赴河南抗洪救灾的行动,张焱和队友们得到当地群众及应急管理部门的高度评价。

陆升甲

上下滑动阅览

  陆升甲,生于年6月,中共党员,从军32年。年6月,陆升甲因工伤从部队病退至阜康市,是阜康市首位遗体捐献者。退休后,他热衷于公益活动,参加义务献血,献血(全血和成分血)高达毫升,累计献血42.84公斤,现已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三个。参加中国志愿者协会后,陆升甲成为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现累计做义务工小时。在部队期间,陆升甲先后荣立三等功4次,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基层带兵干部”“优秀机关干部”等荣誉称号。

  陆升甲年入伍。在部队期间,他牢记军人的职责使命,苦练业务技能,在部队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年6月,陆升甲因工伤从部队病退,被评定为七级伤残。一场意外让他不得不提前退役,默默地为社会做公益,尽一份力,发一份光。

  国防绿裤兜里的《军官转业证》上显示,年他以中校身份“退休”。那年他40岁,在巴州某高炮团任营长。“从那年起,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把我的遗体捐献给社会。”陆升甲说。

  在陆升甲心中,无论何时何地,公益活动、回馈社会的事都高于一切。渴望为祖国医疗事业做一份贡献的陆升甲,于年7月,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阜康市红十字会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并在公证处进行了公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陆升甲同志是阜康市第一位遗体捐赠者,他为阜康市公益事业开了一个好头。”

  军休干部热心公益

  每月的13、14日是阜康市的固定献血日,每到这两天,州血站的献血车都会准时停靠在阜康街头,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和采集工作。

  从年开始,阜康市的固定献血日就多了一位志愿者,他就是陆升甲,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陆师傅”。新疆的冬天户外天气寒冷,采血袋在献血车上放一晚上就会被冻成冰块。陆升甲就推着三轮车帮工作人员把装有血袋的箱子搬运到宾馆,第二天提前到宾馆再将箱子赶到10点上班前搬运到献血车上。

  采血点的入口处有几个大水泥石墩,而外采组工作人员大多为女性,只能望着石墩束手无策。但只要陆师傅在,移开石墩这样的体力活就放心地交给了他,等献血车停靠好后,他再把石墩搬回原处,每个献血日都要来回搬移几次。

  陆师傅说:“退休了,也不能闲着,多为他人着想,尽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我参加公益活动,不为名不为利,只想尽自己的能力做点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志愿服务这个我认定的事,就会一直坚持做下去。”截至目前,他已做义工个小时。

  昌吉州献血志愿服务第一人

  陆升甲自2年在部队时就开始献血(全血),到年开始献血小板(成分血)。因献血车上缺少采集血小板的设备,陆升甲就要去距阜康市往返多公里的昌吉州血站献血小板。若是坐公交车、班车往返,路上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夏天在路上要个4小时、冬天得5个小时”,他道:“采血小板需要时间2至3个小时,这样每次献血小板就需要耗费近1天的时间”。尽管这样,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他奔波于两市之间的献血志愿服务工作从未间断。

  十几年如一日,他献血(全血和成分血)高达毫升,累计献血42.84公斤,现已获全国性金奖三个。他坚定地说:“即使脱下军装,我还是一个兵,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做下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昔日,陆升甲将青春年华献给了绿色的军营;今朝,甘将闪闪发光的军魂化作对公益事业的满腔热血。他的模范行为和奉献精神,展现了优秀退伍军人的美好形象,彰显了一名中共党员的真诚和担当。

陈宝明

上下滑动阅览

  陈宝明,男,年8月生,临淄义工协会会长、临淄区义家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作为一名志愿者,陈宝明致力于帮扶无家可归的流浪人员。无论是在繁忙的街头,还是在寂静的巷尾,只要发现流浪人员需要帮助的线索,他都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他带领团队先后荣获“山东省社会组织创新示范点”、山东省“四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年12月,陈宝明入选年度“淄博好人榜”。

  年12月20日晚,寒风瑟瑟,陈宝明接到了一位爱心人士的电话求助,一名聋哑流浪人员无家可归,急需救助。考虑到流浪人员露宿街头,无法食宿,陈宝明带上棉衣棉被,买上豆浆火烧,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经了解,流浪人员刘某某52岁,原籍邹平,4个月前查出肝癌晚期。陈宝明首先说明来意,表达想要帮助刘某找个地方临时安顿或送回原藉想法,刘某却连连摆手,表示不接受救助。由于刘某长时间不曾洗澡,身体异味熏天,看着刘某被刺骨寒风吹得皲裂的手脚,眼神透出的迷惘和无奈,陈宝明感到十分难过。在尝试跟他慢慢沟通的同时,接到陈宝明电话的其他义工迅速到场协助。直到凌晨1点,刘某才同意接受救助。依据“先救治再救助”的原则和经验,陈宝明用私医院救治,经医院检查确诊刘某身患胰腺癌晚期,医院办理住院手续后,已到凌晨5点。经与刘某沟通商量,刘某终于同意接受市救助站救助,在出发前,刘某含泪写下这样一句话:“我想知道你的名字和电话,我这辈子不会忘记。”

  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大年初六上午,临淄区民生热线接到一名男子求助,该男子身无分文,正在向志愿服务组织寻求帮助。疫情当前,救助任务相比之前多了很多程序和危险,考虑到义工安全问题,陈宝明决定独自一人佩戴口罩前往完成救助。陈宝明根据信息联系到求助人,经医院检测体温正常后,按照被求助人的想法,陈宝明又自费为这名男子购买了前往上海的火车票,帮助他顺利平安到达务工地。

  陈宝明以“凝聚微能力,传播正能量”为宗旨,组建了临淄义工协会,汇聚爱心义工0余人。作为一名志愿者,在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中,常常会身处危险,会面临许多复杂多样问题,陈宝明和志愿者们总能克服种种难题,被誉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守护者”。

陈德钧

上下滑动阅览

  陈德钧,男,年2月生,中共党员,萍乡市萍钢中学老师。无论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还是在社区里服务群众,50多年来,陈德钧始终坚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风采。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服务人民

  陈德钧服兵役8年,其中6年获得“五好战士”称号,是师、团二级“学雷锋”的标兵,荣立过三等功。在一次紧急任务中身负重伤,经抢救治疗一年多后被认定为国家二等乙级伤残军人,退伍后转业回到萍钢。陈德钧常说:“是党和国家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只要我活着,就一定要报效国家、服务社会。”

  年,陈德钧退休,在村里租借了一处约4平米的阳台,打出了“为民服务店铺”的招牌,专门为附近职工和居民修鞋、修伞、磨刀、磨剪子、修理自行车、补胎、理发……他身兼数职,忙得不亦乐乎。在这小小的店铺里,他一干就是10多年,被他服务过的居民累计达数千人之多。

  生就一颗正直的心,舍身助人

  平日里,只要邻里同事需要帮忙,他知道后都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年9月,陈德钧在铁轨旁发现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他立刻拨打叫来了救护车,医院,直到家人赶到才离开。

  年8月,萍钢一位80多岁的离休干部牟可文,因不堪承受病痛的长期折磨而跳河自杀。他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加入搜寻队伍进行搜寻。

  年6月,他外出办事,路遇被摩托车撞倒的老人张美珍。他毫不犹豫冲上去,控制住了肇事者和摩托车,拨打了和,直到把伤者送上救护车,向家属说明情况后才离开。

  揣着一颗火热的心,老而弥炽

  1年9月,陈德钧参加了萍钢摄影学习班,学成后被聘为江西萍钢报特约通讯员。从此,他便长期无偿拍摄各类反映钢铁工人和萍钢公司建设发展方面的照片。为了拍摄到完美的照片,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曾数十次登上船形岭,拍到了最美的厂区全景。当公司领导收到这份“礼物”时,都惊呼“绝版佳作”。因他的出色表现,公司决定奖励他一万元,他随即转赠给萍钢摄影协会。为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他利用积累的摄影素材,自掏腰包选材制作,举办个人摄影展览,并免费为萍钢公司和湘东区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

  他为自己立了个规矩,除平时免费为大家照相外,每年3月5日全国学雷锋日和九九重阳节,他都会免费为广大群众和老年人照相,冲洗好后送给大家,这个规矩他坚持了20年。

  如今,79岁的陈德钧还身兼数职:萍乡市老年摄影家协会理事、湘东区片组长、湘东区老科协摄影团团长、湘东区老年书画影协会的副会长等等。就是这样一位老同志、老党员,残疾军人,一生充满正能量。他始终不忘党员的责任使命,始终不忘自己对党和国家的承诺。在学雷锋的路上,他老而弥坚,为霞满天。

陈霞

上下滑动阅览

  陈霞,女,年生,江苏苏州陈霞爱心慈善基金会理事长。作为大陆首例成功接受台湾同胞骨髓移植的白血病患者,陈霞在康复后积极投身慈善事业,从2年开始举办公益讲座、义捐义卖等活动,并于年至年,先后牵头建立抗白血病爱心厨房、陈霞爱心服务站、陈霞爱心义工队、苏州陈霞爱心慈善基金会,着力搭建平台,吸引更多人加入关爱血液病患者的慈善事业。截至目前,陈霞爱心慈善基金会已在全国各地建立爱心站41家,辐射5省8市,为符合条件的多名患者进行筹款。陈霞曾获江苏省红十字会“形象大使”、江苏省“爱心大使”、第五届“江苏慈善奖”优秀慈善工作者、第三届江苏“十佳网络公益达人”、第四届“苏州慈善奖”优秀慈善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勇斗病魔移植骨髓迎来新生

  年9月,年仅19岁的陈霞正值青春,一场突如其来的不幸却向她袭来。她出现了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流鼻血等症状,经医院检查,被确诊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年轻的陈霞是不幸的,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刻遭逢病魔。但她没有屈服,凭借坚强的意志勇敢地和病魔作斗争。年轻的陈霞又是幸运的,确诊半年后,1年6月,在众多爱心人士的奔走下,在海峡对岸的台湾找到了与她相匹配的骨髓。这是祖国大陆第一例与中国台湾配对成功的骨髓,也是江苏首例非血缘关系的骨髓异体移植。“两岸三地”多家电视媒体联手直播了跨海0公里的骨髓抽取、运送、移植的爱心接力全过程。台湾青年捐赠骨髓的仁爱之举,送髓志愿者的责任之心,社会各界的关爱之情共同托举起了陈霞的新生。

  被爱包围着的陈霞,暗下决心,康复后要把这份感动传递给更多人。2年2月,大病初愈的陈霞和新闻媒体一起为徐州一位患病的女孩筹款7万多元。3年,身体羸弱的她在全国12省60多个城市的高校做“热爱生命,关爱生命”主题讲座,唤起大家对血液病患者的   回报社会爱心厨房传递温暖

  重生后的陈霞开启了回报社会的慈善之路,坐落于苏州市姑苏区双塔街道的爱心厨房,就是这条路上最温暖的场所之一。

  年底,陈霞在苏州市姑苏区祖家桥16号创办了“陈霞爱心营养厨房”,致力于为血液病患者家属提供免费做饭场所,给病友提供营养辅助。这间特殊的爱心厨房占地仅平米左右,与苏州医院仅一河之隔,十分方便病人家属往来。整个厨房内部布置得非常用心、规范,2个炉灶干净整洁,碗橱架、书橱、米面油、生鲜菜、垃圾桶等物品的摆放位置均有标识,这些设施和物资全部免费供血液病患者家属使用。

  陈霞创办这所抗白血病爱心厨房的想法,也是源自她多年前的亲身经历。血液病患者饮食要求非常严格,既要清淡,又要有营养。患病期间,母亲变着法子给自己做营养餐的画面深深融入了陈霞的记忆。正因这段特殊的经历,陈霞深知饮食对于白血病患者的重要性。正是在母亲的鼓励下,她创办了这间爱心营养厨房,想要为全国各地来苏治疗的病友及家属提供一个“避风港”,也想把积累的饮食护理经验告诉他们,让他们少走弯路。如今,爱心厨房平均每天有20人次免费使用。陈霞说,厨房每天的支出大概在元左右,这笔费用依靠社会各界人士捐赠,由慈善基金会支持。

  当被问及爱心厨房具体服务过多少患者家庭时,陈霞表示自己并没有具体统计,但每当她看到有人在厨房里忙忙碌碌,为血液病患者准备营养可口的饭菜时,就觉得特别有意义。5年来,爱心厨房鼓励每个人勇敢地和病魔作斗争,已然成为许多患者心中“家”的符号。

  搭建平台党建引领帮扶患者

  多年来,陈霞始终在为帮助血液病、肿瘤病等大病患者家庭有尊严地生活而奔波,在此过程中,她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但一群人的力量却不可估量。于是她开始搭建平台,并通过党建引领扩大影响,吸引更多志同道合者加入慈善公益队伍,让更多患者受益。

  年,苏州陈霞爱心服务站和陈霞爱心义工队在苏州成立,医院、爱心TV直播、深入走访家庭、慈善义拍、公益助力筹等方式为血液病患者提供爱心服务。同年,陈霞公益网在陈霞爱心服务站和陈霞爱心TV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综合面向苏州医院、医院等医院的血液科患者提供服务上万人次。年10月17日,苏州陈霞爱心慈善基金会成立。

  年6月6日,中共苏州陈霞爱心慈善基金会党支部筹建成立,并联合十余家党支部结对共建。年新春之际,党支部成员慰问走访了白血病患者及其家属、医护人员、义工志愿者、骨髓捐赠志愿者等各类人员共计人,为他们送上新春祝福。截至目前,基金会已在全国各地建立爱心站41家,服务患者上万人次,送出免费爱心面条00多份,爱心车队出车多次,与爱心站为符合条件的多名患者进行筹款,联合爱心药企爱心购药优惠累积万余元,解决了困难患者的部分生活和治疗费用。此外,还开展22场名医讲堂、7场营养厨房活动,与患者家属分享疾病治疗和营养膳食知识,共计位病患家属参与线下互动,.72万人观看线上直播,搭建起了医患沟通的平台。

  当被问及慈善事业会持续多久时,陈霞说,作为一名白血病康复者,她特别能够理解弱势群体,尤其是患者所面临的种种难与压力,“只要我在一天,就会为患者和他们的家属提供服务一天,慈善和志愿服务都没有期限。”

来源:中国文明网轮值:单长虹三审:王越二审:王楠责编:郭雯校对:贺子桓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com/dxlpz/9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