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门诊

合理用药

热点聚焦

手术日

医学史

手术日

手术室里的惊心动魄

按昨天(8月10日)下午,医院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该院副院长何晓顺带领的医疗团队在7月23日成功地实现了全球首例“血流不中断”人体肝移植术,将肝脏以最鲜活的状态移植给了患者。

7月23日,本团队为一名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患者进行肝脏移植时,借助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创造了“不中断血流”的新纪录。

术后病人康复理想,今天顺利出院。

8月8日,我们成功开展了第二例同类手术,为一位50多岁的肝硬化患者进行了肝移植。

此前连续7年,我们在猪、狗等大动物身上已经进行了近百例移植手术。

什么叫“血流不中断”人体肝移植?和传统的肝移植手术相比主要区别在哪里?

众所周知,器官移植技术问世63年以来,志愿者捐献的器官要经过“灌洗、低温保存、再灌注”的技术处理,才能移植到受捐患者的体内,这个医学常识已被写入医学教科书。

准确讲,传统器官移植技术包括“三部曲”——器官获取、保存及植入。

仍旧以肝脏移植为例——

1、医生将肝脏从捐献者体内摘除过程中,先用保护性的化学溶液进行灌洗、降温。随即,因缺血而颜色发白的肝脏被放入0—4摄氏度的器官保存液中保存,再植入移植受体的腹腔。

2、新肝的血管和胆管与患者的血管和胆管一一吻合。随着血液流入新肝,原本冰凉的肝脏重新变得温热,表面变为鲜红色。

3、当胆管有金黄色的胆汁流出时,移植成功,患者重获新生。

在上述传统肝移植模式中,器官一旦离开捐献者体内,便处于“无血流供应”状态从数小时至数十小时不等,不可避免地遭受缺血、冷保存及再灌注的损伤,导致肝功能受损。通常,肝脏缺血15-30分钟就会坏死,无法移植。

在这个过程中,供肝的质量和保存的时间长短,正是影响移植手术效果甚至导致手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过去几十年间,世界各国科学家虽然一直在努力,但器官移植过程中的缺血损伤这一核心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成为器官移植发展的“技术天花板”。

本团队也才尝试突破这一难题。5年前,我们开始致力于自主研发“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该系统基于一个基本的科学假设——通过模拟人体机制,为器官提供血液,避免器官移植中的缺血损伤问题。

这个科学假设的意义在于让捐献的器官“血液供应不中断”,告别“灌洗冷藏”。

如何做到断离血管、接入机器的同步性,这是最棘手的,如果无法做到精准控制,就有可能造成血液中断,让手术失去意义。

怎么操作?摘取器官前,我们先将连接肝脏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在断掉原有血液供应的同时,由“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替代人体对肝脏供血,从而实现平稳过渡。

每个肝都有一些维持肝活力的管道,在替代人体供血时,入肝的两条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出肝的有一条血管接入系统。当供肝植入移植受体时,将受体的血管与供肝血管吻合连接,在受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接管”供肝的同时,将机器撤离。

在连接器官的时候,修复系统提供必要的代谢支持,为器官提供血液、氧气、必需的营养物质等。在这个过程中,肝脏里的“血一直是流动的”。

也就是说,采用这项移植新技术,捐献的器官不需要灌洗,也不需要放在冷藏箱保存,让器官捐献者的“生命礼物”少受损伤,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器官的功能,使器官以更鲜活的状态在受捐患者的体内立即“工作”,从而极大地避免了器官移植的常见并发症。

手术效果怎么样?肝功能指标明显优于传统肝移植手术。

通常,我们用转氨酶来评估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换肝的病人术后转氨酶高达数百乃至数千,都是挺常见的情况。

23日、8日先后接受肝移植手术的这两位患者,术后肝功能指标明显优于传统肝移植手术。第一例术后转氨酶才七八十,第二例手术前,手术后第一天只有28,其他指标、其他器官等状况都比预期的好。

这套“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的成功研发和使用,是医学研究史上首次实现器官在“离体状态”下长时间保持功能与活力。这将为研究器官功能、器官间相互作用、器官离体治疗、器官功能修复等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技术平台,为我国临床医学研究实现多学科、多层次的突破提供了可能。

而“不中断血流”器官移植理念的成功实践,从根本上避免了传统器官移植一直沿用的技术的先天缺陷。这项新技术还可延伸至心、肺、肾等的移植上,有望重构半个世纪以来器官移植理论与技术体系。器官移植学科可望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

接下来,我们将尝试其他器官的“不中断血流”移植。

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感到十分振奋和欣慰,因为这项技术是对现有器官移植技术的颠覆性创新,更是我国学者对整个器官移植领域的重大贡献。可以预见,该技术将使器官功能得到最大的保护,器官的损伤将降至最低,甚至有可能降低排斥反应的发生,将能极大改善器官移植受体的疗效。同时,更令人振奋的是该理念完全有可能拓展至其他器官的移植。因此,我认为该技术有望颠覆传统的器官移植理论与实践,将器官移植学科的发展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著名器官移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学浩

何晓顺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医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科学术带头人、东院院长;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器官移植学组副组长;

卫生部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工程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器官捐献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山大学器官捐献研究所所长。

·END·

冷静

专业

关键时刻派用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com/dxlgx/5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