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必须说说恐惧,它是生活唯一真正的对手,因为恐惧才能打败生活”,这是李安导演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经典台词之一,这部电影多年之前,一经上映在国内外都引起不小的反响,电影主要讲述了少年派遭遇海难后,在大海里仅靠一艘救生小船漂流了天,最终获救。

无独有偶,早在中学时期,我们就学过一篇课文《鲁滨逊漂流记》,这篇文章讲的也是一个人在浩瀚无垠的大海里顽强存活下来的故事。我想,在大家的内心深处肯定认为,这样的惊奇的事情,可能只会出现在小说或者影视作品中,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有这样的奇迹发生,还不止一次,中国一小伙被困海上天,靠吃生鱼片存活,63年后他的被困记录还被打破了。

这个与少年派有着同样奇幻漂流遭遇的小伙名叫潘濂,在20世纪初期,在中国福建广东等地的农村地区,人们普遍生活都不富裕,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那个年代,十几岁外出打工,贴补家用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潘濂也不例外,因为家境贫寒,年,16岁的潘濂就去了离家千里之远的香港打工,初来人生地不熟的香港,潘濂也是吃了不少苦,后来,一次很偶然的巧合,潘濂经人介绍,被带到轮船上做学徒,后来成为一名水手。

不久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当时潘濂正在一艘英国的商船里担任二等服务生,要知道,轮船飘荡在浩瀚的大海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一旦碰见敌军的军舰,那么等待潘濂他们的要么被杀要么就是变成俘虏,索性潘濂的运气不错,在战争的前三年里,他所在的商船从来没有遇见过敌人的军舰。

但是幸运女神偶尔也会打个盹,年11月下旬的一天,潘濂所在的“贝洛蒙号”商船被一艘德国的舰艇发现了,随即而来的就是商船遭到德军鱼雷的袭击,没一会儿偌大的贝洛蒙号就沉下海底。整件事情的发生就在一瞬之间,潘濂穿上救生衣就立马跳入大海之中,据后来的报道称当时条商船上共计有55名船员,但仅剩潘濂一人存活。

跳入大海的潘濂,顺着奔流的海水飘荡着,好不容易脱离险境的潘濂遇见了一个致命问题,事发突然,潘濂在匆促之中根本没有携带任何东西,只有身上的一件救生衣,幸好,在大约漂了两个小时之后,潘濂发现了一条救生筏,更加幸运的是,救生筏上还有几罐淡水、一些食物以及包括手电筒在内的救援物资,潘濂的心里稍稍得到一些安慰。

但同时潘濂内心也清楚的知道,适逢战乱,没有人会冒着未知的危险去搜救一艘失踪的商船,但是求生的希望还是战胜了内心的恐惧,潘濂暗自下定决心想尽一切办法一定要活下去。

面对荒无人烟的大海,淡水和食物极缺,多年的海上经验告诉潘濂,一定要尽快储存淡水和食物,否则一定会饿死渴死在大海上。于是,他利用救生筏上的简单工具,自己制作了一个简易的“雨水收集器”和钓鱼竿,解决了饮水问题和食物问题。但是在大海上,根本不可能有火,所以潘濂只能吃生鱼片,喝些鱼血存活下去,就这样,潘濂靠着喝雨水、鱼血,吃生鱼片,在大海上艰难度日。

其实,一个人飘荡在大海上,除了最基础的饮食问题,还有其他的一些隐患,比如大海里是有吃人的鲨鱼的,鲨鱼们会沿着血腥的气味找到目标,但是潘濂没再怕的,他反而还利用手边的工具勾上来一条小鲨鱼,将它生吃了,另外长时间独自一人在海上是一件非常折磨人的事情,大海一望无际,放眼望过去白茫茫的一片,又无人交流,如果是我,闷也会把我闷死,但是潘濂坚持下来了。

年4月的一天,在海上漂流了天的潘濂在巴西海岸附近,被当地渔民发现,他们将潘濂带回家,短暂休息之后,医院进行检查,一个月后,在大使馆的帮助下,他被送回了英国。

天的海上漂流,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可以说潘濂创造了一个奇迹,为此,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还授予了他大英帝国勋章。后来有人告诉潘濂,他在海上漂流的时间打破了救生筏海上漂流的世界纪录,潘濂并没有因此而欣喜,他平静地回复道:希望没人能打破这个世界纪录。的确,我们只看到了潘濂最终成功活下来,没有看到他要经历多大磨难,忍住多大的痛苦,才能在漂流天之后存活下来。

但是,潘濂的希望落空了,因为,仅在63年后,就有三个墨西哥人打破了潘濂的记录,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当时是这三个墨西哥人出海后遇到海上狂风,通讯设备也失效了,不久之后渔船上的燃料也耗尽了,他们只能一路沿海漂流,截止到获救之日,他们已经在海上漂流了10个月,这远远超过潘濂的天。

不管是潘濂,还是后来的三个墨西哥人,他们都向我们展示了,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虽然潘濂的记录被后来的人打破了,但是我还是觉得潘濂更厉害,因为固然三个墨西哥人漂流的时间更久,但是他们是三个人,至少还有彼此商量,互相打气的可能,而潘濂是独自漂在海上一百多天,他要一个人承受未知的恐惧,要一人忍受大海的孤寂,还要独自消化见死不救的愤怒,但总的来说,他们顽强的毅力都十分让人佩服。

其实,在我们不长不短的一生中,都会遇见大大小小的困境与磨难,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像曾漂流大海之上的潘濂们一样,不气馁,坚定内心的信念,最终,我们都能挥别不好的昨天,迎来崭新的今天,希冀美好的明天。

文/赵贺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com/dxlgx/11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