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陆明晰

血管破裂出血是动静脉内瘘PTA操作并发症中最常见的类型,血管破裂出血的处理方法以前我们已经讨论过一些,对于破口不大的出血,腔内球囊压迫是很有效的方法,但是一旦破口较大,血管周围会形成较大血肿,而且有时因为破口出血对血肿内血液的冲击以及肝素化的作用,血肿内的血液可能不容易凝固,导致这种血肿会的状态类似假性血管瘤。

以下就是近期一个病例,患者AVF急性血栓形成,腔内开通后,在处理残余狭窄时发生了血管破裂。

这样的出血腔内止血通常有一定困难,即使暂时止血,术后也有可能在该部位再出血,比较可靠的是进行覆膜支架植入或者进行手术修补,但是覆膜支架较为昂贵,而手术修补创伤较大,而且经过球囊扩张的血管较薄,手术修补有一定困难。

这样的血管破裂止血的关键是,让血肿中的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这些血栓可以堵塞住破口。

而且希望形成的血栓比较坚固,这样术后不易再出血。

对于以上病例,我们一开始采取的的方法是进行球囊腔内压迫,每次3分钟。

反复3次以后,出血减慢,破口的出血信号变弱。

但是血肿内的血液出现分层,并没有形成坚固的血栓。这样的止血并不可靠。

所以我们思考是否有办法使得血肿中的血液尽快形成牢固的血栓。

在假性动脉瘤的处理中,有使用凝血酶瘤体内注射的做法,在这样的出血病例中是否也可以借鉴?

首先,使用球囊腔内阻断血流,使得血肿和血管隔绝,血流无交通。

然后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血肿穿刺,抽出其中大部分血液。

下图是置入血肿的留置针。

抽出积血。

积血抽吸后,血肿明显缩小,不必完全抽完,残存一点血液与血凝酶作用。

然后取蛇毒血凝酶1u+生理盐水5ml进行血肿残腔内注射。最终注射了1ml.

注射后如下图。

上图中可见血凝酶与残余血液混合后,可见低弱回声的血凝块形成。

解除球囊后见出血停止。之后患者血液透析顺利,无再出血。

术后两天复查超声,周围血肿稳定,无再出血,内瘘通畅。

更多详情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com/dxlzz/4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