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敏柏宁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40114/4326406.html

医院陈德昌教授第一次将肺动脉漂浮导管介绍到中国并应用于重症患者,临床血流动力学在我国的发展已历时30多年。

从实现监测指标的临床应用,到对血流动力学理论的系统认识;从仅限于循环系统内,到指标遍布整个机体;从对血流动力学无处不在的临床认识,到对重症治疗每一个细节的把控;从对临床治疗与再损伤的认识,到通过血流动力学指标对临床行为的定量管理,终于使血流动力学从监测走向治疗。

继而,在此基础上,新指标的出现不仅拓宽了视野,而且导致对已有体系的重新认识。

血流动力学连续与动态特征、目标与目的的实施策略可以付诸实践,临床血流动力学理论呈现系统化、规范化,临床治疗个体化成为可能。

由此,「临床血流动力学治疗」的概念[1]以完整的理论体系、规范的临床应用,经过天翻地覆的变化,终于破茧而出。

肺动脉漂浮导管的应用是临床血流动力学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

之前,对机体血流特点的理解,虽然可以基于一些测量指标,但这些指标通常是孤立的。肺动脉漂浮导管的出现,不但增加了新的指标,而且大大提高了这些指标在临床测量中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增加了对指标间相互变化关系理解的可能性。从而,临床对机体的相应改变和对治疗反应的理解也开始呈现系统化。

随着新的监测方法不断出现、新的指标不断增加,重症治疗理念也不断更新,导致了临床治疗策略和方法的改变。临床实践的发展带来血流动力学定义的变化。

血流动力学是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在机体内运动特点和规律性的科学。临床上通常应用血流动力学指标来揭示机体的生理或病理改变,了解治疗的反应性,掌握病情的发展过程。

血流动力学治疗是以血流动力学理论为基础,根据机体的实时状态和反应,目标导向的定量治疗过程[1]。

1、血流动力学无处不在

无论是健康还是疾病,血液循环像是一张大网,将机体的每一块组织、每一个器官联系在一起。任何部位的组织、器官的功能改变,都会在血液中得到体现,也都会通过血流相互影响。这种联系是一种有机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调节、互为因果。

血流动力学研究,不仅包括了血液作为一个整体在循环系统以内的运动,也包括了血液的组成成分在循环系统以外的运动。氧是血液的重要组成成分。临床上常以氧作为重症监测指标,这是因为氧不仅参与了血流运动的全过程,而且氧不能在组织中被储存,必须随时由血流提供。故氧作为指标,可以反映血流、组织灌注和器官功能、代谢状态等。在氧输送理论框架内,氧作为监测指标,将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血液成分、微循环功能,甚至细胞代谢功能,连成一个整体,对临床治疗已经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样,乳酸、二氧化碳、血管外肺水等指标,虽然构成指标的物质本身或主要产生的位点位于循环系统之外,但却是血液的重要组成成分。同时,血液也是机体反应的参与者,炎症介质的传递者。更为重要的是,临床上绝大多数治疗干预方法都是直接经过血流而起作用,或者间接对血流产生影响。

临床血流动力学治疗不仅仅局限于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我们将临床血流动力学的研究范围扩充到血液的组成成分在机体内运动的范畴,不但是基于目前临床的可操作性,更是体现了医学发展的必要性。

休克是一个典型的血流动力学紊乱的过程。但今天的休克治疗,已经远远不止于代表循环功能的指标正常,而是有着对代谢功能、器官功能等更进一步的要求[2]。甚至由于这些血管外指标的出现,原来常用的循环指标的正常值和必要性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另一方面,原来通常不被认为是循环系统的器官,今天同样也需要血流动力学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看似是一个基于呼吸系统的问题。但ARDS通常是由全身或远隔器官的问题所致,即便是肺源性ARDS,肺部的原发疾病也是只作为诱因,而非ARDS本身。肺脏在通气的同时,也是一个「通血」器官。血流带来炎症介质等损伤因子,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破坏,广泛微血栓形成,局部血流分布异常;继而,出现上皮细胞损伤,肺泡功能改变,肺间质损伤并逐渐形成纤维化。故而可以说,ARDS是血流动力学改变在肺部的表现。机械通气不仅影响呼吸功能,也影响循环功能,尤其是对右心功能可产生强大的影响。同样,机械通气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调节氧和二氧化碳等实现,而这些本来就是血液的组成成分。

医务人员诊断疾病、调整治疗都是从获取患者信息开始。这些信息可以来自于问诊、查体和实验室检查,监测指标也属临床信息,而且通常是来自疾病更深层面的信息。血流动力学指标是临床表现的组成部分,是临床观察的延伸。

一说到临床血流动力学,很容易使人想起复杂的仪器和导管,但应当强调的是,临床上的一些常规观察指标,如血压、心率、皮肤色泽温度、尿量等,也是血流动力学的重要参数。值得注意的是,获得临床信息的最终目的是确定治疗方法。不同层面的信息对治疗的指导作用也处于不同层面,且难以相互替代。就像,「发烧就要用抗生素」的治疗策略一定会受到普遍反对,因为目前临床上应用抗生素可以依赖更深层面、更加直接的指标,但并不能因此否定测量体温在抗感染过程中的临床必要性。同时也应看到,今天的医学对新的临床指标的依赖性。应用先进的仪器设备,甚至新的方法获得疾病更深层面的信息,掌握与治疗更直接相关的病因机制指标,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大趋势,亦涉及到临床日常工作的每个角落。

2、血流动力学治疗的连续性与动态性

重症治疗强调实施的连续性。血流动力学治疗恰恰完全体现了这种治疗的连续性,而且在治疗的导向方面有着明确的动态过程调节作用。

连续性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治疗的连续性是指在一个连续的时间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治疗方法、治疗程度和治疗目标明显不同。时间因素是重症治疗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实施治疗之初,而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治疗的开始点是时间性,治疗的结束点亦是时间性;不同治疗方法之间的连接是时间性,治疗实施过程中的强度调整同样是时间性。时间性严重地影响着治疗的实施过程。随着监测指标的不断增多,血流动力学治疗的网络连接也越来越完整,已经能够对临床治疗的实施形成不间断的、作用强度叠加的连续管理。

动态性是一个病程发展导向的问题,实际上是治疗的概念。治疗的动态性就是要通过干预性治疗控制病程的走向,而非随着病情的出现被动地选择治疗方法。

重症治疗一旦开始,马上就有病程发展导向问题。是随病情变化选择相应治疗方法,还是由目标导向的治疗控制病程的进展,是治疗策略的核心问题。基于重症治疗的时间性要求,在治疗的第一时间点,甚至无法得到全部病情信息的情况下,必须开始干预性治疗。这时的治疗在强调时间性的同时,还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com/dxlxw/9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