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岩口远眺你未留意的三十里桐峪川歌事
今晚民歌汇开幕式将使坐岩口再度璀璨。本文回顾太行山坐岩口的历史——坐岩口璀璨了一夜,张继钢率国内最好的舞美灯光团队玩嗨了太行。年7月8日夜,坐岩口万人瞩目,明星闪耀,“左权民歌汇”隆重开幕。“左权人”田青回来了,坐在坐岩口的旷野上听熟悉的人唱熟悉歌,脸上洋溢着幸福与自得。年出生的田华,12岁参加八路军抗敌剧社,年主演电影《白毛女》而为观众喜爱。91岁,田华来到坐岩口,朗诵出了太行魂。年出生在新疆吐鲁番的克里木以《阿凡提之歌》《塔里木河》等歌曲为世人熟知。79岁的克里木来到坐岩口,演唱《达坂城的姑娘》。年3月3日,克里木去世了。坐岩口听过他的绝唱。年出生在印尼的瞿弦和,6岁回国,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主持过无数次重大演出。他来到坐岩口,朗诵《左权将军家书》。年出生的丁建华,年参军,年成为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配音演员。她用声音塑造了无数个银幕上的外国人形象。这天她来了坐岩口,用声音塑造太行英雄。蒋大为、阎维文、王宏伟、雷佳、高保利等非太行歌手,刘改鱼、石占明、崔瑞宁等太行歌手,都为坐岩口奉献了经典名曲。田青被左权人爱戴,他在坐岩口现场兴奋地说:“我以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龙泉乡龙则村‘荣誉村民’的身份,欢迎大家来我们这个‘歌窝子’里唱山歌!”“歌窝子”坐岩口一夜璀璨之后,谁真正读懂坐岩口了呢?█山河故事:金戈铁马三山寒,石碑土丘两谷春坐岩口的“岩”,本义为山高。《诗经》有云:“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后“岩”引申为地势险要。那么坐岩口就是蹲守在高山险要出口处的一小块被河流冲击出来的平地。“岩”在那里?就在眼前。从坐岩口北眺,三座大山两道沟,两沟汇在坐岩口。年夏天,张继钢第一次到这里,一眼就选定此地为“左权民歌汇”开幕式举办地,应该就是看中了这由真山组成的巨大的“山”字。而且,山“断层”、“褶皱”纹路都一目了然,令人震撼!这一带山里分布着“崖居”。我曾在《边村》中说过:“崖居多靠天功而非人力,它的建造史比人类的历史长千万倍。河流冲刷岩石亿万年而形成的槽痕,可容动物躲避风雨。人类从天然洞穴走出依旧怀恋自然,于是既像洞又像房的崖居便成了辽地人的一种居住形态。”山里的水浩浩荡荡冲刷了多少年,无从知晓,水流将尽的时候,剩下了“崖居”和“山”,也造就了这块——坐岩口。我初到坐岩口是20世纪80年代末。有几年,在这边中学教书,国道上来来回回无数次。去桐峪,要从左权县城乘车。车上堡则,过温城,登顶土门岭,便是此次行程的最高处。然后一路下坡,车在峡谷中蛇行,千回百转,你会惊讶于鬼斧神工造就的这层层叠叠奇崛的石的姿态。经历半个多小时,正当你感到峡谷深处游移太久而单调了点的时候,大山突然像两扇大门一样,向两侧敞开,眼前顿时豁然开朗。这就是坐岩口之所在。站在坐岩口北望,“山”的右边深沟开凿为今天的国道,北上进左权县城,这几乎是所有人的来路;坐岩口“山”的左边深沟进去,是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小阴沟的峡谷,继续前行是“土棚”村,已经进入武乡县境了。在国道未开凿之前,20世纪50年代,坐岩口北去两大峡谷,均是天堑,悬崖峭壁连绵不断,乱石嶙峋无以为路,徒步尚且艰难,更不用说行车了。所以,古《辽州志》说“舟车不行”。这一片蔓延十多里的群山古名曰:翻辕岭和土门岭。《辽州志》载:“翻辕岭,在州南三十里,路陡险,故名。土门岭,在州南三十里,两峰对峙,故名。”辕是古代车上的部件,也代指车。翻辕岭照我理解,就是车行至此,不翻(返)也不行。可见,自古这里就是畏途。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早已经有了国道,并且是被左权人誉为“京广线”的左权境内南北干道,大卡车掉沟里依旧是家常便饭,几乎日日发生。而今,这一带的山岭统称为“界石岭”。《左权县志》载:“界石岭,位于县境东南。为左权县与武乡、黎城界山。由堡则乡(今龙泉乡)坪上村东南之土门背起,沿东南走向延伸4.5公里至岑彭寨,相传汉代名将岑彭在此‘占山为王’。折南延伸5公里至后垴山,这里是左权、武乡、黎城三县交界点,为界石岭的主峰,海拔米。”(《左权县志》45页,赵世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6月第1版)还是以坐岩口为坐标点,坐岩口“山”右侧深沟进入,是石暴村、申家峧村。申家峧再向北,有“高欢云洞”,洞前有高欢桥。因为高欢云洞是古代留下的半拉子工程,民间传说是鲁班造的,所以左权谚语有“鲁班爷到处不成功”一说。当初鲁班在山里凿洞非常勤恳,一日,他赤身裸体干活,母亲送饭来了。鲁班来不及穿衣裳,捂住下体就跑,把母亲撞倒在地。鲁班跑了,工程停工了。而母亲提的一篮子窝头滚落河沟,成了而今的满沟的鹅卵石。“高欢云洞”和“高欢桥”都不及赵州桥名气大,所以民歌《小放牛》中唱的是:赵州桥来鲁班修,玉石栏杆是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扎了一道沟。《辽州志》载:高欢云洞:壁开石室,镂柱雕梁,巧夺天工。相传高欢曾避暑于此。高欢(年—年)是东魏权臣,北齐王朝的奠基人。史载,高欢在其军事、政治生涯中,主要活动区域在山西、河北、河南一带。那太行山是晋冀豫边汇合地,所以高欢在此有遗迹似有可能。据说高欢年率兵攻打玉璧受阻,病中高欢为振作士气,令大将斛律金唱歌。斛律金用鲜卑语唱了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当时因一首民歌的演唱,士兵们无比兴奋起来,最终成就了高欢的霸业。高欢云洞是古辽州一景,从来就是文人骚客抒发思古幽情的地方。明代南来的知州钟武瑞写道:“十里阴阴一壑寒,行营曾此憩高欢”。清代从北京大兴来的知州徐三俊写下:“芳草为茵石作床,到来六月顿生凉。英雄割据今何在?唯有浮云宿栋梁。”清代本地文人马永寿诗云:“石磴崎岖曲径回,穿林渡涧到山隈。巉崖峭壁天生就,镂栋雕梁鬼凿开。避暑宫中弥勒笑,屯兵垒内野猿哀。四周丘壑森乔木,疑是当年剑戟来。”高欢云洞一带的险峻奇美,古人都已写尽。国道在高欢云洞下经过,今人看景方便了,某种意义上说,也消解了风景的厚重美。古时能一睹高欢云洞风采着实不易,因为行路难。20世纪20年代南乡少年皇甫束玉徒步进城,翻山越岭远远望见高欢云洞,他说:“云蒸霞蔚,甚是壮观。”高欢云洞向南快出坐岩口的时候有一小村叫石暴村,从村名就看出它是石头爆裂而后才能立庄的地方。村上南北两座古阁和古阁间的石板路、老店铺,多多少少见证了南来北往的客官必在此打尖,然后继续赶路,有北上深入遥远大山的,别时店家会不会叮嘱“三碗不过岗”或者“小心豺与狼”?而今,在石暴村南阁边上,耸立着一通由田青题词的石碑。这是为诞生在此、埋葬在此的著名盲艺人肉三立的。是山里不多的,专门给民歌艺人的石碑。村人为了让更多人铭记肉三,没有把碑放到坟地,而是立于村首。可见村人对歌者的敬重。碑文曰:陈氏限庆者,太行石暴陈家三子也。未生时,两舅两兄皆天造瞽者,其母苦其艰,取“限”为名,企求不再得盲子欹!限庆生,耳聪而目盲,母伤心而亡。姊携其长。后,随两舅两兄入县盲人宣传队,游走四乡。因心宽体胖,以“肉三”名于太行。限庆心纯而善,耳聪且敏。因其纯也,场下呈憨愚状。因其敏也,场上神态飞扬。耳敏音准,为瞽人中活态“定音器”也。乙丑(年)夏,遽然而逝,出人之意料。年方五十又五,闻者无不伤神也。限庆前,其舅天祥海祥,其兄喜兆喜庆,俱作古。今,石暴艺人之家已成往事焉!在高欢离开多年后,在肉三离开十年之后,坐岩口迎来了璀璨一夜。坐岩口“山”左侧深沟进入,是小阴沟、莲花岩、土棚村,土棚村的山上,有岑彭寨。民歌《珍珠倒卷帘》唱道:正月里来是新年,岑彭马武夺状元,岑彭箭射金钱眼,马武刀劈九连环。岑彭(?—35年)、马武(?~61年)都比高欢还年长岁,都是南阳人,都是东汉中兴名将。左权境内另有马武寨,在城北寒王乡。岑彭从山下带兵进太行,依托太行天险操练起来,似乎也有可能。今天的小阴沟被我的好朋友、县上著名企业家高乃文开发为“莲花岩景区”。年,二弟红权的第一只导盲犬多多病逝,我当天从北京赶回太行,在高君支持下,把多多安葬在景区内的“神仙宝座山”下。二弟为多多立了碑,碑文曰:“多多为山里带来了欣喜,她的动人故事被山里人广为传诵。无论在山外受多大委屈,在山里却获得了人们空前的喜爱与善待。所到之处,无不畅行无阻,大受欢迎。在山里,没有人阻拦她,没有人挑逗她,没有人歧视她,她成了山里最忙碌也最有规律生活与工作着的狗。她的谦逊与骄傲,都让她保持了朴实的作风和高贵的气质,显示了不同凡响的为弱势群体服务的献身精神。多多工作的五年中,太行山里人、太行山外人,给予她的是满满的爱、多多的爱,如同她给予盲艺人、给予太行人的爱一样满,一样多!生命有限,大爱永在!多多长眠于此,多多的爱随你的脚步播洒到四面八方……”多多是专门为民歌人服务的导盲犬。多多活着时,二弟和盲艺人们专门为多多唱过一首歌。多多死了,二弟每到坟前,总要再唱这首歌:多多大连来,盲人乐开怀,领着咱们走山路,走哪都有爱!多多领路来,老少都喜爱,走遍太行山和水,痴情永不改!多多人人爱,盲人喜心怀,唱出心中苦和乐,天天好滋味!多多谱写爱,与天地同在,一首开花一片情,好音传天外!二弟和很多朋友们多次从右峡谷来,经过坐岩口进入左峡谷,到“神仙宝座山”下为多多和群山献花、唱歌。然后从左峡谷出来,进入右峡谷回城。不论是高欢、肉三在东沟,还是岑彭、多多在西沟,古人刀光剑影进出深山必经坐岩口,今天爱歌人深情满满寻找深爱必经坐岩口。所以,张继钢的灯光秀到来之前,亿万年里惊涛拍岸,年里金戈铁马,数十年里苍凉吟唱,近五年来思念款款,坐岩口始终处变不惊,等来了这一夜璀璨。█抗日前哨:雄师震荡太行山,战歌响彻桐峪川到了坐岩口,逼窄的山路走到了头,两山敞开胸襟,眼前就是二十里桐峪川。桐峪川西侧是拔地而起的界石岭,东侧依次有千亩顶、中云峰、武军山。在川里从北至南分布着一串明珠似的村庄,它们分别是:西隘口、东隘口、南峧沟、上武、三里庄、滩里、桐峪、下武。从这一带村名的常用字“岩”、“石”、“岭”、“隘”、“峪”、“峧”、“沟”、“滩”,你就能看出它们是依托山河而设立的村庄,和大山紧紧贴住不能分开的村庄。东西隘口村在坐岩口南一公里处,原来叫“隘峪口”。“隘”本意是狭窄,引申为险要处。“峪”本意指山谷,引申为山谷或峡谷开始的地方。隘口北上是坐岩口,东去经过皇家庄、白家庄,可攀援千亩顶,然后折入辽州城。那是古时南北官道。隘口向南三里,即上武村。继续向南剑指桐峪村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太行山地区社会调查与研究》载:“辽县桐峪镇位于县城南35公里处,两侧有高山耸立的沟谷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与武乡县接界,南与黎城县为邻。相传三国时该镇曾名‘梧桐营’,后改为‘铜鱼’,此后又结合二者转化为今名。”(《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太行山地区社会调查与研究》页,魏宏远主编,人民出版社年11月第1版)《桐峪村志》则说,村名有可能与唐朝佛教文化传播有关。据说那时这里的云居寺有两位和尚,一位法名“木同”,一位法名“山谷”。后来,云居寺所在的地方就叫成“桐峪”了。桐峪民谣唱道:豆钱汤,喷喷香,一喷喷到三里庄。下武上武高欢堂,东西隘口皇家庄。村村爱吃豆钱汤,常有客人来品尝。桐峪是交通要冲,北达县城,南过麻田就是河北省。向东绕过庙拐,有小南峧、墙头岭、杨家峧、武家峧,翻越桥上岭,是苇则沟,连着左权县大东乡,并去往武安或邢台。而桐峪向西翻山就是黎城县了,连着大上党盆地。所以桐峪虽小,却是太行著名商业集镇。早年,这里店铺林立,车水马龙。抗战前,“桐峪天兴成商号是全县第一家大商号,第二家大富户。”(《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太行山地区社会调查与研究》19页,魏宏远主编,人民出版社年11月第1版)桐峪一带自古有尚武的传统。武家峧据说源自一户“武氏人家”在此定居。那上武、下武两村的“武”字是如何来的呢?《辽州志》载下武村许氏,在元代出了几位武职人员。湖广征行管军千户许庆安、许义,万户府管军中副千户许仲良。他们中有两位可以确定年在世,至今已经余年了。是不是那时下武村的“尚武精神”就很浓郁?这一带大村皆有“拳房”,多数男子少年时都要经过“拳房”师父调教,习武健身。下武村至今有梅花拳,桐峪村有小洪拳、六合拳,上武村有大洪拳。民歌不乏尚武精神,年前的《诗经》时代,就有一首《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关庙或关帝信仰是尚武传统的一种体现。桐峪村保存至今的古建筑——西老爷庙,是专门为供奉关羽建造的。东隘口村西阁,供奉的也是关羽。那“文”的传统呢?“文社火”在县城是小花戏。而桐峪紧邻上党落子的发祥地黎城县、武乡秧歌的发祥地武乡县,所以这一带上党戏(戏曲)、十样锦(器乐)、武乡秧歌(小戏)、小花戏(小歌舞),都有流传。而“十样锦”最具地方特色。那什么是“十样锦”呢?笔者以为,至少在宋代,“十样锦”就已成词,是十种织锦的总称。元朝进入戏曲曲牌。“十样锦”也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唐菖蒲的别名。而全国不少地方的戏曲曲牌、民间器乐曲、民间小调中,都有“十样锦”一曲或“十样锦”套曲。左权县桐峪一带的“十样锦”源自近邻黎城县民间,早年是上党落子戏曲音乐的雏形。19世纪中叶形成上党落子之后,又反哺民间音乐——“十样锦”,使其更加丰富。而演奏“十样锦”的音乐班社或临时组织,称为“八音会”。年出生在东隘峪口的皇甫束玉回忆说:“我们村和上武、三里庄、滩则(今称滩里)、桐峪等五个社同奉西天圣母,七年轮一次大庙会,规模大小,办得好坏,各社互相竞赛。其中一项竞赛项目,就是五村社火同时表演,表演没有固定场所,也无专人评判,看谁家吸引的观众最多,就算本届夺魁了。比如说,有一年桐峪庙会,我们村的小花戏最吃香,夺了魁。还有一年,滩则村别出心裁,学习马戏团,在广场树起高杆,玩起‘跑马卖戏’来了,他们锣声一响,哄的一下,观众都涌到这边来,其它四个村的文武社火,统统晾台了。各村不服气,大吵大闹一顿,就为此,联社分裂了,滩则村独立出去,自己搞庙会,花最大的价钱,请最好的戏班(上党戏三乐班)唱了三天,就是为了压倒其它几个社,争一口气。”年11月,八路军一二九师进入辽县,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等先后到达。年,他们在桐峪指挥了武乡长乐急袭战。年7月,一二九师司令部、政治部等直属单位进驻桐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太行山地区社会调查与研究》说:“八路军总政治部、一二九师师部、总部卫生部、医院,晋冀鲁豫边区临参会,冀南、太行、太岳联合办事处,冀南银行、总部兵工厂都曾在桐峪镇驻扎。所以,桐峪镇在抗战期间一度是对敌秘密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太行山地区社会调查与研究》页,魏宏远主编,人民出版社年11月第1版)于是新民歌《拥护八路军》响彻太行:晴天呀蓝天紫格兰兰的天,这是什么人的队伍上了前线。叫声呀老乡听分明,这就是那坚决抗战的八路军。八路军来爱护老百姓,老百姓也帮助八路军。军民呀合作大家一条心,赶走那个日本鬼子享太平。抗战期间,革命队伍分布在桐峪川各村庄。《八路军总部在左权》一书载:桐峪村: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晋冀鲁豫边区生产贸易管理总局、华北朝鲜青年联合会、《抗日先锋报》、华北书店、冀南银行晋东南办事处;滩里村:一二九师司令部、八路军政治部、一二九师“泰记”商号;西隘口村:兵工第七厂、医院一所;东隘口村:八路军卫生部;上武村:一二九师轮训队、朝鲜义勇军华北支队、太行鲁艺;下武村: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武家峧村:冀太联办贸易联席会议、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北方办事处。年10月22日,美国人索万喜来到桐峪,参观了在西老爷庙里新创办的“第三民族革命小学”,这所小学简称“三民校”。钟挂在树上,古碑上贴着通知,这些在中国人眼里平常的事情,索万喜感到新奇。更主要的,三民校的孩子们被派到各交通路口站岗、查路条,索万喜感到抗日根据地少年的风貌。他在日记中写道:“孩子们有一个小黑板,每天在上面写两个生字。拦住过路人,考察他们是否认识。如果不认识,就被关起来,直到学会为止。看着孩子们教老农民明白‘汉奸’两个字的意义,我觉得生活里充满了欢乐。”(参阅《烽火驰援》英文未刊稿,王晋保提供)(左)三民校的孩子们教路人认识生字。(右)不论男孩女孩,都要站岗放哨。23日晚,索万喜在桐峪著名商人韩子佩的家里过夜,韩子佩为客人准备了是“床”而非普通人家的“炕”。韩家人政府当差,或者在天津经营商铺,或者在家里照料土地。周围村里的人,都围拢在索万喜房间和他闲聊,索万喜感到让大家忘记他是个外国人,聊得非常尽兴。张成庆年出生在西隘口村,17岁考入国难学校,18岁参加民族革命教育工作,担任教师和中心小学校长。曾参与编创了《群英会》《反法西斯》《参军》《全家忙》《给朱老总祝寿》《接石板》《保卫胜利果实》《一把斧头》《招待所》《小两口闹生产》等利用地方特色文艺形式宣传时政的歌舞作品。在《左权抗战民歌选》(左权县党史县志办公室编,年5月印行)中收录了《给朱老总祝寿》《保卫胜利果实》等歌曲,但无法断定是张成庆的作品。《保卫胜利果实》唱道:日本鬼子烧又杀,人民难上难,延安府出救星,来了朱德总司令,带来了八路军……当鲁艺来到上武村的时候,年出生的赵三曼正是好年华。她泼泼辣辣什么都能干,配合鲁艺工作相当出色,还用自己的乳汁为八路军将士疗伤。从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界石岭”也是以辽州城为中心的“敌占区”和以桐峪、麻田为中心的“解放区”的分界线。坐岩口、东隘口实际成了前哨。█皇甫束玉:合辙合韵时政传,入心入肺英雄颂皇甫束玉(—)是抗战期间桐峪川诞生的歌者,又是桐峪川的火热革命生活使他唱出了太行抗战民歌的最强音。年春季开学,皇甫束玉到桐峪第三民族革命小学担任教导主任、代理校长。当年全县四四儿童节歌唱、体操、演讲、政治测验等检阅大会,三民校获得第一名。21岁的皇甫束玉不仅展示了他的协调与组织的才能,而且他的文艺创作的才能第一次获得了实践的机会,由他编创的戏剧《老财迷》在检阅大会上演出获得好评。年,22岁的皇甫束玉第一次编写抗战民歌。事情的来由是这样的:当时在桐峪召开全县的春耕动员大会,会上,群众欢迎县长唱歌,会后,年轻的县长王耀灵意犹未尽,就写了个曲子,皇甫束玉填了词,叫《春耕曲》。写完了,皇甫束玉的情绪也来了,就民歌曲调写了一首《春耕动员》。打起鼓来敲起锣,春耕大会好红火,妇女儿童前边坐,欢迎县长唱个歌。……这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三周年纪念,县长为纪念抗战建国三周年献给英勇抗日阵亡将士而立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就在桐峪村南的山坡上。辽县抗日县长魏永生撰写的碑文气壮山河:倭奴肆虐侵我国疆据我沪宁夺我汉阳维我健儿振臂怒张杀身成仁泰山昭彰马革裹尸百世流芳头断血流民族不亡黄河之阴太行之阳奇勳炳彪与日争光年的一股英雄气,通过64字碑文依旧能让我们感受到80年桐峪川的豪情。而皇甫束玉作为有激进思想的小学校长,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明了上口,直接表达主题思想,更多的不是技术技巧的讲究,而是为渲染火热的革命生产气氛而鼓舞士气。那年,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罗瑞卿、杨尚昆等,都在桐峪川一带指挥全国的抗战。百团大战期间,刘伯承、邓小平就是在桐峪指挥的。年秋天,皇甫束玉和王恕先、阎濂甫一起完成了一首《百团大战》:八月二十一,下午八点半,八路军、决死队,展开百团战。破坏正太路,切断平汉线,同蒲路,也切断,敌人无法办。八路军决死队,杀敌千千万,包围了阳泉站,攻克了娘子关。道路挖成壕,炸坏铁路桥,这一场大战,打的呱呱叫。年1月,“反对皖南事变”万人大会在桐峪召开,皇甫束玉听了八路军政治部主任罗瑞卿的报告,随即编写了一首新民歌《江南新四军》:江南新四军,抗战真英勇,他本是老百姓救命人,亲日派眼中钉。反共分子们,说来真可恨,定下了暗计杀害新四军,调他离华中。忠勇新四军,奉命往北行,亲日派埋伏下十万大军,惨案出茂林。反共亲日派,狗肺又狼心,包围的新四军粮草用尽,他还不放松。全体同胞们,痛恨断牙根,一心呀赶快挽救新四军,杀尽汉奸们。这首依托民歌原有曲调编创的时政歌曲,很快把皖南事变的影响带给全县人民,并且是非分明,起到了宣传人民鼓动人民教育人民的作用。而他的在简短的歌曲中叙事的风格也渐渐显露出来。把一个复杂的政治事件,浓缩在个字中,并且将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紧紧地灌注其间,成为名副其实的革命歌曲。这首歌的成功,为他日后写出一个个经典埋下了伏笔。年春,邓小平建议成立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以成立边区政府。当年7月7日,临参会借用皇甫束玉主持工作的三民校召开,彭德怀作了题为《目前形势与抗日根据地的各种政策》的报告。会议开的时间很长,各界人士参政议政,被誉为根据地民主政权的曙光。皇甫束玉的好朋友王恕先、阎濂甫联合创作了民歌《庆祝边区临参会》:七月里来百花开,边区人民笑微微,纪念抗战四周年,成立边区临参会。七月里来百花香,临产议会聚一堂,为了建设根据地,代表人民把事商。七月里来好风光,民众欢呼又鼓掌,庆祝大会胜利了,祝愿议员都健康。年5月,日寇加紧对太行根据地的围剿。由于几首革命歌曲的传唱,皇甫束玉的名气有了,在县里反“扫荡”期间,皇甫束玉第一次随独立营指挥部进山打游击,搜集素材编写宣传材料,以配合战斗。他成了革命的歌者。年5月22日大批敌人向桐峪南边上麻田村八路军总部云集,对总部形成包围。年5月25日,只有37岁的左权将军牺牲在了十字岭。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辽县人民请求将辽县易名为左权县。这个群众的呼声得到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批准。县领导委托阎濂甫主持创作一首歌曲,他找到王恕先、皇甫束玉,由王恕先执笔,三人一起想词,完成了这首《左权将军》:左权将军家住湖南醴陵县,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老乡们,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未当政治委员苏联去留洋,回国以后由军长升到了参谋长,老乡们,回国以后由军长升到了参谋长。参加中国革命整整十七年,他为国家他为民族费尽心血,老乡们,他为国家他为民族费尽心血。狼吃日本五月扫荡咱路东,左权将军麻田附近光荣牺牲,老乡们,左权将军麻田附近光荣牺牲。左权将军牺牲为的是老百姓,咱们辽县老百姓为他报仇恨,老乡们,咱们辽县老百姓为他报仇恨。皇甫束玉回忆,大约在年六七月间,他与闫廉甫、王恕先“三人在西黄漳县政府南房民教科,由王恕先执笔,三人编凑,突出‘报仇’之意。当我们写到‘狼吃日本五月扫荡咱路东’时,对‘狼吃’二字斟酌几次,最后定稿认为这两个字真实反映了群众报仇雪恨的激情。歌词编成后,由民教科通知各学校教唱。与此同时,区长会议上又反映群众要求改县名以纪念左权将军,县政府备文报请,得到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批准。当年‘九一八’举行全县武装大检阅,大会上边府颁发了易名左权县的大印,群情感奋,齐唱这首《左权将军》之歌。参加大会的驻军也同声合唱,把会议推向高潮。在这次大会上,有五百热血青年慷慨参军,为左权将军复仇。”(《束玉信札·上》页,高等教育出版社年11月第1版)60多年来,《左权将军》成了左权县“县歌”,左权将军是左权立县之本,《左权将军》代表的左权县人传承的抗战精神,也是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年5月解放区反扫荡运动中,晋冀鲁豫边区武委会通令表扬了左权县民兵参加反扫荡的12个典型事例,如《西庵民兵夜袭守敌》《桐峪民兵夜摸敌岗哨》,石暴、小阴沟等村民兵开展地雷伏击战。皇甫束玉和好友、桐峪人贾文兆联合创作了《五月反扫荡》:麦儿青青苗儿旺,今年五月反扫荡,民兵打响游击战,土炮地雷到处响。欧团西庵摸工房,营兵三战高儿梁,苏亭得胜决死队,都有民兵配合上。这次虽然打漂亮,小看鬼子不应当,练习打枪埋地雷,准备再打大胜仗。不久“反特运动”中,医院附近举办公审大会。病中的皇甫束玉听到九声枪响,他所熟悉的九个人就被当作特务消灭了。其中,抗战初期任文化馆馆长、剧团指导员,编歌,绘画无所不能的贾文兆在强大的压力下,不得不承认发展了他的同学做国民党特务。有一个说法,说是榆次专署公安局局长是贾文兆的同学,听说老友遭此不测,就给左权县写了一封信,要救下贾文兆。但是送信的人在路上睡了一觉,等赶到左权县时,枪刚刚响过,人已经没救了。皇甫束玉说:“贾文兆死得可惜,当时在左权县大一点的宣传画,都是贾文兆画的,没有颜料,就地取点红土、白土,都影响不了贾文兆宣传抗战的热情。枪毙他之前,领导还让他教唱了《自新歌》,唱这样的歌,他以为自己没事了,结果拉出去就是一枪。他编的《五月反扫荡》等歌曲在太行山流传了很久……”桐峪川是抗战歌者皇甫束玉生命的根、革命的源、歌唱的魂、永远的家。年4月,丙申清明节,在外地工作了数十年的皇甫束玉魂兮归来。同日,“皇甫束玉桐峪抗战陈列馆”在坐岩口深处的莲花岩景区对外开放。除了实物外,展板还以“歌者从隘口走来”、“歌者辉煌源于此”、“歌者魂归太行山”为题,介绍了皇甫束玉的家庭、早年立志、魂归故里的历程。桐峪走出的歌者,百年轮回,重返土地。于是,年轻皇甫束玉于年创作的经典,再次响彻桐峪川:一铺滩滩杨柳树,一片一片青,一群一群受苦人,哎呀呀呆,统统翻了身。一块一块好土地,分在咱穷人手,一头一头好牲口,哎呀呀呆,拴在咱圈里头……█乡音动容:猛地抬头半川戏,蓦然回首一路歌桐峪川十余个村,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他们可以用左权本地小调串联成歌剧演出。同时,因为这里的村民从山下河南、河北逃荒上来,带着家乡基因,所以从武安引进平调、豫剧。或者从紧邻的黎城县请来大落腔师傅传承上党戏。所以,桐峪的歌剧,东隘口的平调,武家峧的落腔,都是桐峪川的好声音。桐峪、滩里(原来叫滩则)两村连在一起,滩里在北,桐峪在南。《桐峪村志》说,旧社会,滩里村有“社火戏”而桐峪村没有。看村志描述,“社火戏”类似“干板秧歌”,只有锣鼓,没有丝线吹管。所谓“戏”,也没有情节,和县城“丑社火”差不多,见到什么唱什么,可以和观众互动。20世纪30年中期,桐峪成立了业余剧团。在20世纪40年代,桐峪、滩里两村合演过《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等大型歌剧。50年代,桐峪剧团演过《挑对象》《老木头》《望云靴》等歌颂互助合作的小歌剧。年到年,改唱上党大落腔古装戏《游龟山》《白蛇传》《四郎探母》。年到年,剧团改组为桐峪文化俱乐部,演出《人面桃花》《刘四姐》《跪寒铺》《小王推车》《一颗红心》《一块银元》《爱鱼结婚》。“文革”期间,剧团叫成了“桐峪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红灯记》《红嫂》《红松林》《沙家浜》《白毛女》《夺印》《骑兵舞》《审椅子》《槐树庄》《东方红》《长征》《都愿意》《老两口学毛选》。年之后,恢复了桐峪剧团,演出《忠报国》《二进宫》《茶瓶记》《松棚会》《九华山》《忠和亭》《三劈关》《反西唐》《天仙配》等。(参阅:《桐峪村志》—页,郝建文主编,年桐峪村两委印行)20世纪50年代,东隘口村农民业余剧团能排演豫剧传统戏《蝴蝶杯·藏舟》:耳听得临江岸二更二点,小舟内难坏俺胡氏凤莲。哭了声啊儿的老爹爹儿难以相见,要相逢除非是南柯梦间。田公子为我父身遭大难,抱不平可算是英雄儿男。为我父遭大难他并无抱怨,静悄悄坐一旁他低头安眠。月光下把相公啊我仔细观看,他本是英雄胆大好儿男。孤身女到后来有谁来照管,无亲眷无依靠有谁可怜?假如我与他……俺结为亲眷,女孩家到后来好把身安。怕只怕他嫌我出身贫贱,这件事我还是不好开言。眼看看就到了三更三点,唤醒他与我父要报仇伸冤。“文革”期间,东隘口村民排演武安平调戏《沙家浜》,小戏《一块银元》。(参阅《东隘口村志》页,皇甫建伟、皇甫晋华主编,年东隘口村志编委会印行)上武村在桐峪川“文艺”活动名声大。田建林向笔者回忆说:“上武村有‘十样锦’最早可追溯到年前后,社头聘请黎城县师傅传授。主要曲牌是《十样锦》《备马牌》《绿牡丹》《大八板》《小八板》《刮地风》《正二簧》《反二簧》《四十八梆》。村里八音会可以为村民唱上党落子、上党梆子、武乡秧歌伴奏。起初,村里戏班唱《白蛇传》《黄河阵》,文革前唱过《柳树坪》《江姐》,‘文革’就唱《白毛女》《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红灯记》《半篮花生》。”上武村人至今感念王郁文。据说,王郁文家庭条件好,上过学,有文化,领悟深,对器乐掌握样样精通,师傅走后,他就成了师傅,将‘十样锦’这一外来曲种在桐峪川打造得风生水起。田建林听老人们讲,点笙定音是王郁文的拿手戏,南乡一带一到腊月,找他的人络绎不绝。王郁文教出了南乡十多个村的乐班。为了提高技艺,他经常去黎城县和师傅吃住一起,继续深造。”正月,上武村和桐峪川其它村一样,甚至更重视元宵节的红火。田建林说:“那时,家家垒小火,户户搭牌楼。村民任黑旦祖传装花锅,花锅由软石锻造,大、中,小三类,放起来非常好看。”田建林为《上武村大洪拳》写的序言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社火队在村里沿街火盘儿表演,送军烈属。正月十五晚上,扎场在堂儿上古戏台大院汇演,耍拳、十样锦、小花戏、丑故事、跑驴、赶旱船,村民们轮番上场表演,周围的东西隘口、南峧沟、三里庄村民都云集于此,热闹非凡。然后是放花锅,演戏,一直闹到鸡叫三遍五更天。真可谓‘宫里府外灯连彩,街头巷尾笙和歌。夜阑霜起归者少,陌路相逢醉人多’呀。正月十七各村社火下桐峪镇汇演,上武村样样评第一,这样的全镇汇演活动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末。”(田建林提供原稿)南峧沟村有80多户,大都是河南林县(今林州市)逃荒来的。村人张基祥回忆说:“村虽小,民间文化也很活跃。唱民歌跳小花戏,豫剧、弦子戏、平调戏、小落戏,以及上党梆子和上党落子都有观众。20世纪50年代,村民自发组织八音会,元宵节为花戏伴奏。”而武家峧也从黎城县请的师傅教唱落腔戏,村民易俊青记得,村里唱过《柜中缘》《屠夫状元》《洪湖赤卫队》等。近三十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移民搬迁,村里的人少了。年,桐峪业余剧团解散后,26岁的村民王大狗创办了“桐峪歌舞团”服务桐峪川,欢乐桐峪川。他们锐意创新,组建铜管乐队、编创小品、歌舞,“王大狗”成为乡村时髦文艺的代名词。近年,不少原来的小村已经夷为平地,为了孩子上学,年轻父母多数迁居县城。整个桐峪川大村的人都不多了,“王大狗歌舞团”不能说唯一,但至少是最活跃的文艺团体,奔走在桐峪川,成了新世纪的桐峪川的“民间音乐”和“仪式音乐”的代表,某种程度上也是桐峪川“乡村文化生活”的集大成。持续不断地用歌声串联起乡村的是游走在山里的盲艺人。年11月12日,《南方周末》首席记者南香红、著名摄影家王景春到桐峪采访盲艺人,肉三就在其中。当晚演出在桐峪幼儿园。那晚,亚妮拍摄的《向天而歌》在浙江电视台播出,记者和盲艺人在桐峪镇政府会议室看的电视播出。次日,记者们跟随盲艺人北上,王景春在滩里外向三里庄走去的国道上拍摄了组照《向天而歌》的主打图片,不久刊登在《南方周末》的显著位置。经过三里庄,盲艺人于中午到了上武村。村长对南香红说:“每年的大戏,村里是要花上万元的,这里的人好这个。除了村上请的,各种班子常来常往,谁想听谁就凑钱。上武是抗战鲁艺所在地,当年文艺人才汇集如云,留下了根。”(见《南方周末》年11月27日)上武村的演出结束后,记者和盲艺人在村口分手。盲艺人越过国道进南峧沟村了,记者顺着国道回县城。南香红在她的著名报道《走着·唱着·活着》以这样的话结束:“那条路笔直下去,是一条黑烟腾腾的公路,一辆辆庞然的卡车穿梭往来。五个盲艺人串成的蹒跚而行的长串,一上马路,立即被鸣叫的卡车惊得乱了阵,慌乱的躲闪当中,一阵黑烟将他们完全吞没了。”(见《南方周末》年11月27日)也是在年,左权县的旅游规划里出现了“百里画廊”的概念,以桐峪川为核心的从土门岭到下武村的三十里地段,正在“百里画廊”中段。年左权县到黎城县的高速公路建设绕开桐峪川,经东乡直插桐峪镇。年夏天“左黎高速”通车,从此,偏远深邃的桐峪川汇入了全国高速公路网。可喜的是,交通便捷了,桐峪川的风景也留住了。只是,过客多人,守护山川的人少了。三十里桐峪川,多少歌事烟消云散。60岁的王大狗曾参与了“桐峪村歌”《桐峪,我爱你》的创作,我不知道有几个人会唱这首歌,但它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呈现着这个时代特有的浪漫气息。它呼应着年7月8日夜坐岩口的璀璨,能不能抒发出桐峪川人的时代记忆?浩气传千古,英名传万里,热血浇铸红土地。小米充军粮,支前送军鞋,三民校里灯火明,抗日高奏凯旋曲。临参会议出政权,一二九师壮军威。桐峪,英雄的家乡,我爱你!人杰地灵古老又神奇,幸福生活甜如蜜。集市三六九,店铺排满街,八音会吹开幸福花,小洪拳耍出桐峪人的魂。改革开放蓝图绘,家乡山水更壮美。桐峪,可爱的家乡,我爱你! (转载自太原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com/dxlxw/5152.html
- 上一篇文章: 臭汗源于肝,虚汗源于肺,冷汗源于肾
- 下一篇文章: 乖乖兽蛋双胞菇蛋白代餐肉结合云南白药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