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公益抗白 http://www.txbyjgh.com/axhd/m/1975.html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刘云鹤

视频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荆新年张锡坤

济南秋意渐浓。莲花山殡仪馆负一层,阴冷中充斥着一股浓浓的消毒水味。

这一层用来存放遗体,济南交警支队其中一个解剖室也设于此处。马宗刚熟练地套上白色防护服,依次戴上头套、护目镜,再戴上两层口罩和手套,最后是鞋套,动作一气呵成。

马宗刚是济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交通肇事处理处副处长、主任法医师,已经在法医岗位上工作了26年。交通死亡案件中有时会出现疑点或者肇事者逃逸的情况,这就需要法医们通过尸体解剖或者现场细节来破案。最近,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跟随马宗刚,了解他是如何破解“死亡密码”,寻找真相的。

夜晚的解剖室

这天,马宗刚处理的这起交通死亡案件不存在疑点和争议,只需要做常规性的尸表检验。尽管空调开到了冷风十几度,这一套操作下来,他的护目镜还是糊上了厚厚一层水汽。夜晚的负一层格外静,呼吸声和脚步声都像是被放大了,让人毛骨悚然,一旁的他依然淡定。

除了前期事故现场的调查,马宗刚的工作基医院停尸间进行。在外人看来,哪个场所都“不轻松”。但在他看来,工作环境已经比以前好多了。原来,解剖都是在野外进行。尤其是夏天,环境恶劣,苍蝇蚊子一大堆,除了难闻的异味,法医们还包裹着防护服,等到解剖完,塑胶手套都能倒出水来。到了冬天,气温低,两三个小时下来,马宗刚的手指都冻得不会打弯。

一般尸体解剖都需要检查口腔、胸腔和腹腔。骨折的部分也需要打开仔细研究,通过骨折的特点,来判断车辆的撞击方向和撞击部位。一次解剖一般需要两三个小时,遇上复杂的,比如老年人本身疾病多又加上肌理复杂,耗时会更长。

验尸工作在晚上是常事。一些疑难的案子需要连夜出初步的检查结果。这种事情见多了,马宗刚的胆子就练出来了,工作起来,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也顾不上想三想四。不过,用他的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记得一次冬天的晚上,有一起交通死亡事故,需要连夜解剖查看。马宗刚来到殡仪馆,刚踏进楼道,瞬间倒吸一口冷气,迈起来的步子就放下了。眼前,一长排裹着袋子的尸体停满了楼道。整层停尸间只有解剖室亮着灯,昏黄的灯光穿过楼道映在一个个尸体袋上。马宗刚不敢再向前,连喊了几声“毕主任,毕主任。”

走廊那头,毕主任缓缓地答应了一声,“唉……”余音在楼道回响,马宗刚顿觉汗毛竖起,脊背发凉。毕主任是殡仪馆的美容师,因为经常在停尸间工作,一来二去俩人就熟悉了起来。原来,第二天一早,这些遗体要被火化,所以工作人员提前将他们摆放了出来。

到底谁在说谎

死亡的交通事故,有时也会掺杂着谎言。这就需要法医们来戳穿。

一次,有三人去隔壁村朋友家喝酒,三人分别是车主、车主妻子、车主朋友。回程时,夜已深,酒驾、光线暗加上乡村小路难走,驾驶人在开车时翻进了沟里。事故造成车主妻子当场死亡。活下来的双方都称对方才是真正的驾驶人。本是一场缘由清晰的交通事故却因为有人说谎变得扑朔迷离。

根据目击者的的描述,当晚,三人离开时是车主驾车。但车主却表示,自己在中途上厕所,朋友主动要求替他开车。

当时,有三家鉴定机构参与了这起案件的鉴定,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案件陷入僵局。

到底谁是驾驶人呢?通过一个小细节,马宗刚把案子破了。

出事故的是一辆面包车,办案人员反反复复检查了事故车辆没有任何发现。就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时,案件出现了转机。在面包车后座空调出风口的位置,马宗刚发现了一根带皮毛发。通过检查两位男性的受伤部位,发现这毛发的DNA以及大小正好与其中一名男子对上。

马宗刚推断,毛发是谁的,谁就是副驾驶人。根据面包车的受损程度以及受力方向,只有副驾驶的人才会被甩到那个位置。

最后案子破了。原来,一开始确实是车主驾车,中途换了驾驶人。

一次争议

是意外交通事故还是故意杀人?

是故意杀人还是交通事故?有时候案件呈现出来的表象并不是事实。

一次,有人报警称,在机场路附近有人被撞身亡。死者躺在马路上,办案人员初步推测,这是一起肇事逃逸案。可接下来的进一步调查,却疑点重重。根据监控,出事的时间段并没有大车经过。并且马路旁边的草丛里也有血迹,这滴血,说明死者在进入道路之前就受伤了。

在场的法医们产生了争议,有的法医认为,死者双侧颅骨骨折,这需要很大的外力,人为的力量是达不到,因此推断,死者就是被交通工具撞击而死。

但马宗刚却不这么认为。现场没有明显的刹车痕迹,死者受伤的情况也不像是被撞击和碾压过。一个关键的细节是,死者脚踝受伤,这个部位“太低”。根据死者倒地的位置,被大车撞击以后骨折的位置在膝盖或者膝盖往上的位置。

由此,马宗刚做了一个大胆的推断,这是一起故意杀人案件。死者脚踝被人打骨折,从草丛爬行到道路上时,紧接着又被敲击颅骨致死。

接下来的调查很快就验证了他的推断。

现场发现三块石头,拼接以后发现是一块,像是打到某一个东西以后,碎裂的。这块石头就是凶器。

按照这个方向,案子很快破了。原来,凶手和死者之前就认识,因为一些事情结怨,出事那天,两人在一家饭店相遇,发生争执后,凶手追打死者,直到最后将其打死。死者最后,恰巧倒在了路边。

“笨功夫”追逃肇事者

在马宗刚的办公室,放着一张凉席,从外观就可以判断,已经有不少年头了。这个凉席陪伴了他20多年,已经算是老朋友了。每当排查肇事逃逸大货车时,马宗刚都会带上它。有时关键证据就藏在小小的痕迹或者米粒大小的血迹里,这就需要法医们仰躺着身子一点点排查。为了更方便,马宗刚随身携带一张凉席。

追逃也需要“笨功夫”。有的肇事车会被人为清理,为了寻找血迹,需要将车底用鲁米诺试剂喷个遍,以此来寻找蛛丝马迹。大货车前4个,后8个,一共是12个轮胎,有时得需要一个个卸下来检查。

有一年小年夜,下着雨,马宗刚刚吃完饭准备休息,这时,电话响了。在槐荫区段店立交桥附近,一辆大货车撞死人后逃逸。监控盲区,目击者只看到了是一辆大货车但却因为天黑没看清车牌号。

得知消息,他立即赶往现场。此处是盲区,找出逃逸车辆无疑是大海捞针。关键性线索中断了。

警方经过两天两夜的排查,终于锁定了嫌疑车辆,车主却矢口否认。雨天,车辆的很多痕迹已经被冲刷干净。案件再次陷入僵局。马宗刚仔细查看嫌疑车辆,从车头保险杠到轮胎外侧都检查了一遍,没有发现任何发现。他没有放弃,钻进车底一点点排查起来。

鲁米诺试剂可以显现血迹,但有个条件是必须要在黑暗的环境下进行。他连续用了两个晚上,喷遍了整个车底和轮胎都没有发现任何的血迹。最后将12个轮胎卸下来一点点喷,终于在双轮胎之间的位置,发现了两滴米粒大小的血迹。经过化验,确定了是死者留下的。

最终肇事者在铁证面前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最高追求就是法医失业

说起当初选择这份职业,马宗刚直言,是“阴差阳错”。

从小有个警察梦的他,报志愿时选了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刑侦专业,结果却被调剂到了法医物证专业。与死人打交道,在90年代,尤其避讳。马宗刚得知消息后,打算复读一年重新考,但经过家人的再三劝说,只好硬着头皮来。

当时马宗刚所在的班级只有28人,全部是男性。或是受不了这份辛苦、或是受不了异样眼光、又或是无法面对惨烈的死亡场景,目前依然坚守在法医岗位的已所剩无几。

尤其在前些年,说没有异样眼光,是自我安慰。以前的马宗刚,很少主动跟人握手,有时候手伸出去了,能感觉到对方有些许犹豫。马宗刚并不怪他们,因为最初,自己心里也有些膈应,出门介绍时,总会有意避谈自己的职业。“一开始媳妇只知道我在交警工作,结婚好几年,才知道我具体干啥的。”马宗刚打趣道,到现在媳妇还时不时开玩笑自己是被骗来的。

在徒弟王东明眼里,师傅马宗刚平易近人,总是乐呵呵的。经常面对惨烈的死亡,没有压力是假的。有时候压力大了,马宗刚就喊上他去操场走走跑跑或者是打打球,“操场空旷,周围树又多,不好的情绪容易释放掉。”

现在的马宗刚可以很坦然甚至带点骄傲的说出自己的职业。社会在进步,人们对法医职业的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当然了,他也从心底里认识到了职业的意义,“为死者言,为生者权。”

这几年,因为交通环境的改善以及法律的完善,交通死亡事故越来越低了。看过太多的惨烈场面和死亡背后家庭的不幸,师徒二人经常一起感慨,如果没有交通事故多好。

马宗刚说:“真盼着零交通事故的那天。”

王东明笑着回答:“那我们岂不是失业了?”

师徒二人相视一笑。这是他们的理想追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com/dxlxw/10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