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响哥荐

年,《中华儿女》杂志刊登了一篇对时任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习近平的采访文章《我是如何跨入政界的》,在采访时习近平谈到: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

不难发现,人民,在习近平心目中一直是重于天的。在梁家河,习近平就立志要为人民做实事;在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更是出现了次。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这些年,习近平一直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一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正是“以人民为中心”民生发展思想的理论之源。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第期

作者

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唐任伍

1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

获取为改善人民民生福祉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其“以人民为中心”民生发展思想体系的形成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对马克思、列宁等革命导师的经典著作的研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他15岁多下乡到陕西延安,在那里度过了7年知青生活。在当时那个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时代,他千方百计地找来《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认真阅读。

马克思的人生轨迹、人格魅力,以及他在数十年风雨兼程的跋涉中显现出来的信念、风骨、胸襟和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特别是《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党人坚持为无产阶级、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谋利益,最终实现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给了年轻的习近平深刻的启示。

读书是习近平的最大的爱好之一。从梁家河的窑洞里,到成为总书记后的中南海办公室,摆在身后触手可及、每日必读的“案头书”,第一类就是马列著作及重要文献汇编。由此可见习近平对书的热爱,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习近平阅读的一个重要类别。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多次如数家珍地提到一些他熟稔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篇目。

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下乡到陕西延安,简朴的行李中就包括一箱子书。在延安梁家河7年的知青岁月中,习近平研读了不少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每次去“五七”干校探亲或外出,总能带回来一些新书。

有一次,他带回来厚厚一本郭大力和王亚南翻译的《资本论》,躺在炕上专注地阅读,并和人讨论《资本论》,认为研究《资本论》的翻译版本很重要,讲了很多关于《资本论》不同版本沿革的知识,他特别推崇郭大力和王亚南这个译本。

经与习近平在知青时经常接触的人回忆,在延安土窑洞昏暗的煤油灯下,习近平每天都要读书到深夜,在上大学前,习近平就通读了三遍《资本论》,并且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习近平在7年知青生活中将看书作为放松身心、砥砺情操的必修课。放羊时、吃饭时,昏暗的煤油灯下,习近平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看着“砖头一样厚的书”,甚至无书可读时就背词典,“爱看书”“好学”是习近平留给陕北梁家河村老乡们的印象之一。

习近平到福建宁德工作后,与他共事过的陈增光回忆说,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时,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学习,并将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习近平特别喜欢看马克思主义原著,看毛泽东、邓小平的著作。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多次引用《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产党宣言》等书籍和文章观点。不仅认真读,习近平还要写读书笔记和体会,如读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后,他专门写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的读后感,从马克思主义原著中阐明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对《序言》原理的突破与创新、运用《序言》原理指导改革开放实践应注意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与解读。

读了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后,他从马克思原著中宣示的辩证唯物主义主要原理以及对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重大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实践应注意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等方面进行阐释与解读,发表了《略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时代意义》一文。

后来到浙江工作,习近平仍然笔耕不辍,《之江新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等书,就是他在浙江工作思考的结晶,处处体现着马克思著作中的观点和见解。

无论是在梁家河插队抑或是在地方工作,即使到了中央担任党的总书记,习近平从未放弃过读书,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已经成为他的习惯。

年5月,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就专门提到了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哥达纲领批判》等5部经典,在其他场合的讲话中还提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

这些经典著作不仅是习近平自己喜欢阅读的书,也是他向广大党员干部推荐、介绍的必读书目,更是成为他治国理政、发展民生的经韬纬略的思想来源,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建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是“以人民为中心”民生发展思想体系形成的理论渊源。

习近平不仅学习马克思经典,还撰文解读,更向党员干部推荐并要求他们学习马克思经典著作。

9年他在中央党校讲《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

年在中央党校向领导干部推荐可以精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的代表性篇目,其中就包括《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资本论》。

党的十八大后,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他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方法论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从而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自身的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2

马克思的人生境界

激励习近平为改善人民民生做点实事

习近平不仅广泛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而且详细地了解马克思的革命历程,被马克思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志向、抱负和担当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并立志像马克思一样,为老百姓的民生福祉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马克思出身于一个受人尊敬的律师家庭,家庭条件优渥,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好学敏求,勤于思索,禀赋聪颖,才华卓异,23岁获得博士学位,24岁担任报纸主笔,才学驰誉学林,学术界评价年轻的马克思是“既有深思熟虑、冷静严肃的态度,又有深邃敏锐的智慧”,是集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莱辛、海涅和黑格尔于一身的人。

凭借这种家庭出身和自身的天资,马克思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跻身于“上流社会”。但是,马克思毅然决然地舍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选择了充满艰险的革命道路,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加、饱尝艰辛,常常为揭不开锅而发愁,为无钱治病而饱受折磨,为交不起房租而被房东赶出门而苦恼,遭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重重逆境和暗礁,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幸福和家庭,却仍然初心不改,始终如一地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就是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解放而奋斗。

正像后来有人回忆说:“在马克思身上,嗅不到一点空想家的气味”,他不是“书斋里的学者”,不是“唯恐烧着自己手指的小心翼翼的庸人”,甚至连当时欧洲的贵族也由衷感叹:“马克思是由能量、意志和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组成的那种人。”马克思这种坚定立场、崇高信念、献身精神和磊落胸怀,深深地感染了习近平,使他从年轻的时候起,就立志当“公仆”,做大事,并立下了要为人民干点实事的信念和理想。

虽然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作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充满各种困难和矛盾,老百姓的民生福祉在很长一段时期还处于艰难之中。

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带着一箱子书从北京下乡到延安黄土地梁家河,在他乘车前往陕北的途中,穷山僻壤让他震惊。到了公社与生产队,看到农民惊人的贫穷,他心中感到非常茫然和失落,立志要为改善老百姓的民生做点实事。

这个年龄最小、插队条件最艰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知青,与黄土高原纯朴乡亲们一起朝夕相处、摸爬滚打,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建沼气池修厕所,一起吃玉米“团子”。在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从“扁担把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个工分”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延川方言,即偷懒),生动演绎了一位青年实实在在的奋斗史。

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中,习近平不但同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更重要的是深切地了解到什么是中国的农村,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习近平曾坦诚地说,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年习近平离开陕北梁家河到清华大学上学时,他哭了,他说是“陕北的人民养育了他,保护了他,虽然他告别了陕北的父老兄弟,但再也离不开人民,并且已经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要为人民做实事”“我要为人民做事情,要同人民唱一曲悠扬的‘农家乐’。”

年初,在北京工作的习近平又主动要求“沉”到河北正定县,为老百姓的民生改善实实在在做点事。他跑遍了全县25个乡镇,看到老百姓那乌黑的棉袄、棉裤和鞋子,他内心非常沉重,并立下誓言:再也不能让“面向黄土背朝天”的黎民百姓把“穷”和“白”传给子孙后代了。他不但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和大家一起排队吃食堂“大锅饭”,一起蹲在树下聊天,还到大街上发调查问卷,骑着自行车深入到老百姓当中,和老百姓拉家常、问寒暖,与老百姓同甘苦、共劳动,度过艰难岁月。

正定作为北方粮食单产最早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农业县,却成为有名的“高产穷县”,全县每年上缴征购粮食万斤,平均每亩负担多斤。征购过重,造成老百姓每年有几个月解决不了吃饭的问题。习近平到正定工作以后了解到这一情况,就如实地向上级反映情况,争取到减少了多万斤国家征购的政策,给正定的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实实在在为正定老百姓干了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年9月至年5月,习近平在福建最贫穷的宁德地区工作,宁德位于闽东,“各方面的条件比较差,甚至工作存在很多困难,人民群众的生活比较艰苦”,面对宁德的贫困,习近平丝毫没有退缩,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善于治国理政者,爱百姓如父母之爱子女,闻知老百姓的饥寒和劳苦而为之感到哀痛不安。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就要从爱护老百姓、关心老百姓做起。

习近平崇尚行动,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他就从解决宁德人民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入手,抓住脱贫这个关键,以“滴水石穿”和“弱鸟先飞”的精神,把建设农村党组织作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将脱贫作为干部的基本功,使闽东的这个落后贫困的地区摆脱了贫困,民生福祉有了很大的提升。

到浙江工作后,他针对当地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特点,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一方面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加强浙江的环境保护力度,另一方面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帮扶困难群众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在财政支出上突出重点,优先保证农村教师工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大病统筹、“五保”对象集中安排、困难家庭子女就学救助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支出。

到中央工作、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上当选为总书记以后,习近平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做点事的初心不改,第一次离京赴广东考察,亲民乐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com/dxlpz/10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