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医利国杂记随笔
一、腊八节 腊八,肯定是一个节,祖父辈都很重视,属于家里的传统节气。 儿时的记忆中,腊八这一天中午是必吃米饭的。平时再节省,红薯、黄面,腊八这一天母亲肯定要焖一锅大米饭来吃。吃米饭要配菜,大锅菜,白菜炒粉条。实实在在大白菜与粉条用棉清油炒炒,特别好吃,大部分是白菜,粉条其实是也很稀有,想肉,白想。 大米其实来自不易,母亲讲他们小时候,每年过腊八是要吃大米饭的,外公、外婆很能干。后来家道中落,过腊八就吃小米饭,小米做的米饭,母亲讲小米饭其实很香的。但儿时我们这个地方,小米都不种,要是去用钱买小米,是万万舍不得的。平常小米汤都是白面汤、黄面汤喝腻了,改善一下口味。面汤叫搅汤,小时候我这个人嘴刁,整天爱抱怨:“又是搅的汤”。没少挨母亲怼,母亲常说:嫌不好喝,跟人家富家去吧,咱就是这条件。 小时候,偃师佃庄的大米非常有名,外婆家在河头村,每年那个季节母亲就会住到外婆家,到收割完稻子的地里去拾稻子。大约一周时间能拾几十斤稻子,外婆再给我们点,就是一年的米汤和米饭原料。 米饭分为湿米饭和干米饭两种,湿米饭就是下米后焖,把水焖掉。干米饭系大米过水后,上笼蒸熟。干米饭的淘米水是个美味,喝着糊喃喃,仅次于米油。 如今吃米饭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儿时的美好回忆时刻提醒自己:那个时代真是太难了,应该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二、冬至 时逢冬至,外出游学,中午要了份牛肉饺子,也算过节了。其实昨天中午母亲已提前包了饺子,让我亨受到了美味、母爱。 儿时家里贫,按祖辈的规矩"再穷不穷节气"每年的年节还是要有仪式感的。冬至吃饺子是老规矩。 记得有一年冬至家里实在困难,为了节省开支,母亲去买了几根麻花,萝卜菜拌麻花包的饺子。一家人吃的非常开心,真香。母亲当时说:孩子们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学有钱了,咱也包一顿纯肉的饺子吃。那时那地父母眼里考上学就端住铁饭碗了,就有钱了。 愿望很美好,现实不是那回事,最好吃的饺子还是萝卜菜伴肉,纯肉的饺子真不好吃。现在日子好了,每周都吃饺子,毎周都逗母亲说:我要吃纯肉饺子。 上大学一年级时过冬至,宿舍人都说没吃过烤鸭,时逢商城饭店的超市开业,烤鸭十四元,集资派刘晓东、吕明辉去买来一只,本以为像烧鸡一样香,原来不甜不咸,把大家快笑死了。 记事起就知道奶奶不吃猪肉,每年冬至时,父亲都会给奶奶买一点点羊肉,让奶奶包饺子,真是一点点,甚至有时会油多肉少。父亲也很无耐,自己农民一个,四个儿子要养活,压力实在太大。很多时候孝心在金钱面前会显得很苍白无力。父亲常说:你们赶快好好学习吧,将来有出息了,咱有钱了,逢年过节给你奶多割点羊肉。父亲的想法挺对。大哥师范毕业后,逢年过节都会给奶奶买羊肉,二哥上班后,三哥做生意后,再后来我上班后。奶奶的日子越来越好。 外婆很能干,改革开放后就做小生意,我家很穷,外婆常贴补我们家。父母以及我们兄弟四个与外婆特别亲。上班后有一年过冬至,外婆来我家,做了一桌子菜,吃饭时才知道外婆会喝酒,敢快拿出家中珍藏的美酒与外婆对饮。那情那景是那么的温馨舒适。那以后,每次与外婆在一起都要喝几杯。外婆去世后,特意拿一瓶酒,放入外婆的棺内。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人生如梦,祖辈都已离世,父母也已年迈,自己也不年轻,时逢冬至,珍惜当下,既往不恋,未来不忧。 三、高铁上忆往昔 焦花生、湿爪籽,红色柿皮喜欢人 儿时过年,因人多家贫,年货也备不了几样,但有几样美食还是每年必备的。 焦花生,洛东郊这地方,全是好地。粮食主贵的年代,一般都种粮食。花生、豆类很少种植。每年秋季,姨奶家会定时送来一兜花生角,奶奶就会把花生锁入黑箱子里。家里小孩子多,有人磨人了会抓几颗哄哄。到过年时,一到腊月哥几个就会去河边挖盆河沙,回到家先炒一顿玉米豆,算是热沙。到了腊月二十七晚上正式炒花生,焦花生会炒两碗的量。刚炒不焦吋,哥几个都会偷吃几个,那味道软香顶牙。不过等到焦香时已经被大人收拾起来了,大年初一一人一小把算是过年零食。往往能吃过十五,时不时吃一粒,有时还会炫耀,我还有。 湿瓜籽,瓜子我们这地方是不种植的。向日葵一般情况下很难长成,稀罕东西,孩子们最惦记。穷日子不穷年夏。过年爷爷还是会到集上称两斤生瓜籽的。当年几乎没有香味可口的瓜子,或者有太贵,总之没见过也没吃过。过年一般也是在白马寺集最后一天,农历二十七去办年货,称瓜籽。每年爷爷都拿着那个奶奶缝制的黑皮包去盛。买回来后,象征性一个一小把先吃。随后爷爷开始炮制盐水五香瓜子。因为天寒地冻,到了大年初一吃时,每年都是湿的。 柿饼的味道很美,儿时也只能看看,口水大长。父亲也知道儿子们嘴馋,可囊中羞涩,家族中规矩多,省内容不能省形式。退而求其次,每年会买两斤柿皮来吃。当年的柿皮布满果糖,红黄中染着白色,回味悠长。 再配上秋天玉米煮熟后再凉干的油炒玉米豆,四个吃食算凑齐了。 高铁上无聊,回忆过往,珍惜眼前。 四、儿时农村生活 ???????????????锄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唐代的一首诗《锄禾》或《悯农》。一幅唯美的农耕画卷会呈现在我们的脑海。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个清晰的情景,我们经历过农村的农耕时代的尾巴。 ??在湘军骑兵洛阳籍将领后裔马宇轩老兄的河洛文化交流群中,有一帮这样的人:河洛文化的研究学者、周边县区政府文化部门的干部、热衷于地方史志的文化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各行业的文化爱好者、摄影爱好者。论资排辈,小医利国是群中年龄最小的,也是文学修养最差的一个。这个寒假因为疫情的原因,这个群非常活跃,讨论河洛地区的一草一木,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并且会拿出实物、文献进行验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com/dxlgx/7618.html
- 上一篇文章: 科普麦田主要杂草识别与防控技术
- 下一篇文章: 优惠指引关于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