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608569.html

  

 “正月里闹元宵,金匾绣开了,金匾绣咱毛主席,领导的主意高……”这首20世纪30年代陕甘宁边区新正县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奇葩《绣金匾》至今仍被广泛流传,也许很多人听过,唱过,但却未探寻过它背后的故事。借着追寻马栏红色记忆的契机,旬邑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周国建向记者讲述了《绣金匾》背后的故事。   年,祖籍陕西商南的汪庭有流落至新正县马栏区三乡——杨家店子落户定居,开荒种地、学做木匠活。在这之前,他经历过逃荒、乞讨、疾病、父母去世等多种不幸,也许以前的生活真的是太苦了,相比之下,马栏生活环境的改善和边区的种种新气象让汪庭有对生活的充满了激情。

《绣金匾》宣传年画

  对人们来说,让一个不识字的人写歌简直是天方夜谭,但这样的奇迹就发生在了汪庭有的身上。他虽未念过书,但却很喜欢民间秧歌,年少当放羊娃的时候,同伴们经常传唱的《五更道情》《绣荷包》《五哥放羊》等民间歌谣早已记在他的心中。在马栏生活期间,他会在挥动锯子和刨子的间隙里,不由自主地哼出歌来。   由于不识字,汪庭有在编歌过程中,总会编了后面忘了前面,为了克服这个困难,他决定把编好的部分教给村里的孩子,如果他忘了,孩子们会再教给他。汪庭有的歌,不是用文字写出来的,而是由感情化成一串串声音唱出来的,反映了穷苦农民翻身作主、自由生产、生活的心声。   《十绣金匾》这首歌唱的是《绣荷包》的调子,极富乡土气息。荷包本是民间男女表达爱情的信物,汪庭有觉得给政府、领袖、部队送荷包不合适,因此借用其调改为《绣金匾》,来歌颂边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翻身过上好日子的欣欣向荣景象。这首歌一经传唱,不胫而走,很快红遍了陕甘宁边区。   抗战胜利后,为了配合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在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十绣金匾》的“十绣”被精炼为“三绣”,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三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逝世后,歌中又增加了歌颂周总理的内容,将原版的“第三绣”改为:“三绣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鞠躬尽瘁为革命,我们热爱你。”   汪庭有以自己的方式编出了许多优秀的民歌,在当时的马栏川,大多数老百姓都会哼唱,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首《绣金匾》。

编辑:袁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com/dxlgx/4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