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年广州科技活动周于5月21日至28日举办,届时各相关部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将联手为广州市民带来余场精彩丰富、各具特色的科普活动。由国家出版基金支持,广东教育出版社出品,北京金色田野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90分钟纪录片《屋脊的慧眼》受广东科学中心邀请,于5月21日“科学之夜”19:30—21:00在广东科学中心亚洲最大的3D巨幕影厅公益放映。巨幕影厅屏幕宽29米、高22米,可容纳名观众同时体验。

万古星空

90分钟纪录片《屋脊的慧眼》讲述了用于观测婴儿期恒星的世界级天文设备——亚毫米波天文望远镜从阿尔卑斯山脉远道而来,落户中国西藏羊八井天文台的故事。这颗闪耀在北半球最高海拔的天际“慧眼”,聚焦“恒星的孕育和诞生”这一宇宙基本命题,进而推断太阳和地球以及宇宙中恒星是如何形成的,为整个宇宙中恒星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另一个堪称“慧眼”的古老民族科学——藏族天文历算也在此片中得以展现。藏族天文历算把握着两千多年来本民族的岁月更替,时至今日依然鲜活地绵延于民俗生活的律动中,人们利用它持续为周边农牧民提供授时服务,这是世界范围内都稀有的文化现象。

藏族天文历算的罕见幽深与国际天文科学的高远探索遥相呼应,两者穿越时空却和谐共振,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民族与世界交织碰撞,融汇出华夏大地智慧与传承的图景。

科技影院演出剧目中《屋脊的慧眼》海报

相遇日全食

年7月下旬,五百年一遇的天象奇观——日全食从印度出发横穿中国腹地。当时担任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导演的田喆执行中宣部援藏交流任务正在西藏电视台挂职。此时田喆导演接到制作日全食科普节目任务,便与国家天文台联系,寻找在拉萨出差的天文科学家。这时CCOSMA亚毫米波望远镜首席科学家王俊杰博士正带领团队在拉萨附近寻找天文台台址,同时王博士还接受了中宣部的委派,准备在堆龙德庆中学做日全食科普宣传报告,双方不期而遇。从那时候起,双方历经数年用影像机纪录了CCOSMA亚毫米波望远镜的拆装及初光全过程。

这是目前北半球台址海拔最高的亚毫米波望远镜,也是中国第一架可用于常规天文观测的亚毫米波望远镜。天文学家们计划在3年内将这座3米口径的望远镜从阿尔卑斯山顶搬到美丽的雪域高原羊八井。等待工程师们的是建设新台址,对亚毫米波望远镜拆卸、标记、整理归档、装箱、运输、安装调试,并升级改造等等一系列的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工作。所有的这些工作,只为一个人类原始的梦想——探索宇宙。

艰难历程

然而,为了追求高远的目标,世界屋脊将需要他们付出匹配的努力和拼搏。十二年的跟踪、纪录、制作中,一边是天文科学工作者的执着和艰辛,另一边是纪录者的坚韧和坚持。

到羊八井为天文项目工作的南京某大学空间物理学家因高原反应突然死亡,恐惧在人们心中弥漫。从此,王俊杰博士规定,从平原到羊八井的人一律要在拉萨呆2—3天后再上羊八井,以免一下上到海拔米而发生生命危险。

早上晴空万里,下午狂风大作,夜晚下雪,这就是羊八井。羊八井天文台台址显得孤独而单薄,尤其是在新址入住的那段时间。房间里有电,但是房子是新房子,湿冷风大,晚上的高原寒冷,有时两个小伙子实在冻得不能入睡,只好睡在一个被子里互相取暖。

几个月时间里同志们都是蜘蛛侠,在安装望远镜的架子上爬上爬下。比如安装背架处理了球铰和耳板连接的问题,将上到背架上的球铰和碳纤维杆的螺丝基本紧固,这都是非常艰难的工作。一个小组基本紧固背架外环的螺丝,一个小组用30nm扭矩扳手带死中环上球铰上的所有螺丝。有时候下午发现有一根杆对错了方向,为了转动到合适位置,需要将与它相接的球铰的其余杆子都得松掉。痛苦的工作!直到很晚才完成当天的工作,高级工程师李建斌几乎是跪了一天去拧紧每一个螺丝。

同志们都是蜘蛛侠(李建斌提供)

工程师徐刚出现了高原缺氧后遗症——缺钙、指甲凹陷,更糟糕的是几乎每周拉肚子,把小伙子的体力一下子就消耗掉了;食物已经到了令人反胃的程度,高原气压低,米饭半生不熟,大家都是强忍着往下咽,据王俊杰博士后来回忆说:“那些夹生的米粒就像在胃里的石头子,把胃磨得什么也吃不下去,我看见食物就想吐,几天都吃不了东西,医院输液治疗”;甘甜的西瓜来了,看得大家眼馋,也有了食欲,可是刚一下肚,王俊杰博士就去找手纸,飞快跑出去……西瓜性凉,大家体弱已经不能享用这样的美食,以后他们再也不轻易在羊八井吃西瓜了。

德国科学家马丁病了,高烧39度多,这在高原是一件极端危险的事情。羊八井镇上轻易不敢给个外国人输液,几片药下肚依然没有效果。后勤负责人张红军连夜从拉萨赶过来,又不敢打搅马丁休息,一直在寒冷的夏夜等到天亮才带上马丁夫妇赶往拉萨治疗。

头痛、缺钙、营养不良、感冒、发烧、脑水肿、肺水肿等高原疾病时刻威胁着天文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生命安全。

几年的强体力安装调试工作,耗尽了年轻人的体力和精神,王俊杰博士从此落下了高原型高血压、心脏瓣膜反流、胃病等毛病,对身体造成永久性伤害;李建斌同志因缺氧劳累患肺癌不得不离开羊八井项目。参加项目的十几个人的团队,包括前来技术支持合作的其他单位的同志,每个人都为此或多或少地留下了身体的疾患,每个人都有历经苦难的难忘故事。

科学家在其中付出的代价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或许当经历了所有之后,人们能记住的只有科学成败的终结论证,而渗透在风霜雪雨岁月中孤寂潦倒的记忆已经化骨入髓,融入时间长河。

00:36

创作故事

为了纪录中国天文科学工作者不朽的功绩,也为了不能忘却的回忆,在未来的某些时刻得以揭开那段苦难的岁月,完成彼此心灵的慰籍和感召,当时年逾五旬的总导演田喆从年开始,几上高原,和王俊杰团队一起吃住在条件艰苦的羊八井。没有经费,田喆导演就把自己练成摄影师,扛起摄像机,在房前屋顶爬上爬下拍摄。由于天寒地冻,田喆导演用雪山融化流淌下来的冰冷河水刷牙,结果一颗大牙被崩掉了一半,留在牙床上的另一半牙齿锋利的边缘让她无法正常进食。

总撰稿崔文华老师常年高血压造成心脑血管严重损坏,医生形容他的血管就像硬皮管子一样,随时发生危险。为此他的心脏血管里安装了4—5个支架,一个球囊。年创作团队前采,崔文华老师冒着生命危险,硬是带着药上到了海拔米的羊八井天文台和海拔米墨竹工卡县的达普天文台现场采访调研,这让他的医生大吃一惊。

年3月,拍摄达普天文台一年中重要的时令节气,执行总导演施袁喜(彝)带着摄影团队从云南昆明开车出发。当时进藏沿途大雪封山,为了赶时间,他们的车一路上带着防滑履带,爬山卧雪,一路向西。由于疲劳和高原缺氧,施袁喜导演夜晚起夜时不慎摔倒,磕掉了半颗门牙,满嘴肿胀出血但依然按时出现在达普天文台的拍摄现场……

整个团队怀着对科学的敬仰和对科学家的崇拜之情,不计个人得失,高效有序拍摄和制作纪录片。持续纪录8年后,一次意外的机缘,项目总导演田喆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遇到了广东教育出版社李智主任。李智主任听闻这个项目后,积极推荐运作,终于获得了年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从年到年摄制组集中拍摄,历经甘肃、青海、西藏等地四次出发,三次进藏,在年8月完成历经十余年拍摄制作的90分钟纪录片《屋脊的慧眼》。这是具有国际科学文化意义的天文工作者和中国高端传媒界一次慧眼的共识、共情、共享。

04:16

被主创们珍贵收藏的纪录片(巨幕)票据

终上银幕

首映现场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情回应,观众们同频地为科学家们的艰难和坚守所感动,也被精深的藏天文历算深深吸引。观影结束之后,同为科技工作者的观众王先生与主创人员畅谈自己的感受:“影片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知道了中国天文科学的成就和藏族文化里天文学的文明,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智慧……原来藏历就像我们的农历一样,有很深的道理,在哪一天做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很准确……片尾曲很好听,我刚才还想在音乐平台上搜来听,你看!”说完还主动展示了他的搜索页面。

一年级的小学生乔迪也用稚嫩的语言描述着他的体会:“我看到有一个望远镜,能收集宇宙里面的光。它的圆顶还能这样打开、合起来……还有两个叔叔,哭了,说工作了多天,吃不下饭,他们很想家。还有一块绿石头很厉害,太阳光从孔里面照到它之后,就可以去耕三角地了,骑着牛车……”

现场观众照片

时任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郝晋新同志评价:“《屋脊的慧眼》以纪录片人的慧眼,追踪与描述21世纪式的科学追求。片子由此确立了世界屋脊的思想高度,展开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广度,挖掘了古老民族跋涉千年的厚度与深度。所有的镜头和语言在这三个维度上定位自己的表达,无往不力。纪录片的确需要讲述好的故事。真正的好故事都有全人类价值。真正的纪录理想应该是超越国别,跨越古今的。《屋脊的慧眼》做到了。”

01:04

酥油茶香溢满藏地草原,烁烁星辰照亮高山云谷。长久以来,西藏因其绝世容颜和神秘幽深成为世人魂牵梦萦的共同向往。90分钟纪录片《屋脊的慧眼》带你沿着起伏苍茫的天路,以更广大的天文尺度,更悠远的民族阅历,用穿透时空的慧眼,洞悉宇宙运行的深邃与奥秘,让你从此对西藏不止于向往。

这里有国际天文科学的孜孜探索:中国天文科学家历尽艰辛,在西藏羊八井建设北半球台址最高的天文望远镜,是令人敬仰的科学信仰和追求;这里也有藏族天文历算的深远璀璨:僧人们仅凭一个沙盘就能演算出日月宇宙运行之规,是令人惊叹的世界文化瑰宝。两大“慧眼”,在各自领域已属十分独特。当两个事物碰撞在雪域高原这片古老神秘的背景项下,独一无二,可遇不可求。整个团队也在跨文化跨学科的对话中,用一颗赤子之心体会汉藏科学的灿烂与殊胜,寻求着世界屋脊般的精神高度,永远值得未来鼓呼喝彩!

撰稿:田喆陈晓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com/dxlgx/10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