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火入魔的香蕉middot趣味博物志
(网络上找到的香蕉绘画作品) 怎么会心血来潮跟香蕉杠上了? 是这样的,上周趣味博物志的首场线上沙龙结束后,大伙商量下期先聚焦一个具体对象展开。 候选名单有榕树(文文提到了之前广州某官员想把道路两旁的榕树砍掉,理由是榕树的果子落在路上被车碾压影响市容,想换成别的林道树,此举遭到市民反对),椰子树(群里有一半伙伴来自海南),以及别的提名。 周末回乡下,我拍了一些生在在海南本土的植物发到群里预热—— 龙珠果(果子四周包裹着可以诱捕昆虫的触须,我们由此不严谨地猜测捕虫植物最早的抓捕“器官”只是出于防御需要特化而来) 倒地铃(俗称灯笼草,顾名思义,其种子被气鼓鼓的灯笼状“豆荚”包裹着,小时候我们经常摘下来放在手心里用力拍碎比拼响声) 马缨丹(海南乡间路旁极其常见,五颜六色的小花很显眼。查资料发现马缨丹的花朵会不断变化颜色以便吸引不同的昆虫,提高花粉的传播效率,真是个聪明的植物。不过,马缨丹也出现在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里,原产地是美洲热带。马缨丹叶子打碎可以用作生物杀虫剂,如果有机农业者愿意推广此法或许能抑制马缨丹泛滥对本土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桃金娘(海南话把桃金娘的果子念作dioni,找一张桃金娘果子的照片问一个海南人这种果子海南话怎么说,就可以知道该人小时候是否在海南乡下生活过。中医认为Dioni有活血通络、补虚止泻的功效,不过儿童如果贪嘴吃多了容易导致排便困难,本人亲测过) 不过群里只有我是在疫情期间借清明上山扫墓的机会亲近大自然,而我抛出来的“海南植物大发现”并没有引起热烈的反响。最终我还是把话题引向了香蕉,因为我意识到只有香蕉才是身处地球各处的群友能轻易接触到的对象(这里头大有文章可做)于是我一顿操作猛如虎,往群里倾倒N篇关于香蕉的资料,涉及农业、生物防治、经济、政治、文学、人类学、艺术等话题。来自小行星的晓眠评论我此举已然魔怔…… 其实选择那种具体的对象都可以,现阶段我觉得比较关键的是摸索出一种共创机制,包括如何选取对象,如何检索和搜集资料,如何消化这些资料,如何编辑整理,如何配图等等。 且称本期趣味博物志的主题为——关于香蕉的一切,还是线上活动,参与方式是招募几个伙伴,大家分头阅读整理目前我搜集到的有关香蕉的资料(基本是英文资料,不可否认英文资料比中文资料丰富太多)。感兴趣的小伙伴我们周六下午通过腾讯会议交流讨论一下。 也欢迎你带着关于香蕉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寻找解答,比如: 香蕉的催熟剂会导致不孕不育,真的吗? 一些文章里提到,“直到今天,卡文迪什香蕉仍然占据了47%的香蕉种植比例以及99%用于出售出口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这样的数据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如果想了解海南各地的香蕉种植情况(品种、面积、产量、贸易结构),应该如何着手? 近五年还有人吃过带籽的香蕉吗?(某80后回忆,我在小学/初中那会儿吃到过一次,之后再也没有了) 第一期内容节选 香蕉随处可见,包括安迪·沃霍尔这幅赫赫有名的“大香蕉”,但你可能并不知道一个关于香蕉的冷知识:原来现在全球市场上流通的几乎所有商品香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同一株香蕉。 年左右,卡文迪许公爵收到牧师朋友赠送的一批来自毛里求斯的香蕉苗株(更早的苗株是从中国传入毛里求斯的),他的园丁和朋友帕克斯顿爵士把这批香蕉种在了查茨沃斯庄园,几年后,这种香蕉在皇家园艺学会展览上获奖时,帕克斯顿称其为卡文迪许香蕉。 卡文迪许香蕉在年进入商业化生产,却始终处于边缘地位,当时的商业香蕉的主流品种是大麦克香蕉,因为这种香蕉香甜无比且皮糙肉厚适合运输,不幸的是,这种香蕉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一场席卷全球的镰刀菌感染(巴拿马病)中灭绝,卡文迪许香蕉幸免于难然后慢慢主宰了全球市场。但现在的卡文迪许香蕉正在遭受着一种新的病菌的威胁,加之全球化贸易使人口和物资快速流通,卡文迪许香蕉在新一轮的“香蕉疫情”影响下,恐怕再难逃过一劫,我们正在经历一场鲜为人知的“香蕉危机”。 吉木艺术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com/dxlgj/9697.html
- 上一篇文章: 霍山石斛吃多久能见效果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