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麻城地区流传的红色革命歌谣
内容提要 历史悠久的麻城山歌民谣,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发展至巅峰,且带着鲜明的红色。红色革命歌谣是革命先进文化与麻城传统乡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她反映了麻城苏区儿女的斗争生活和思想感情,因而承载着强大的红色人文思潮,表现出一往无前的文化战斗力,推动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 麻城地区红色革命歌武装斗争文化战斗力 正文麻城市地处大别山南麓,山川壮丽,物产丰富。勤劳智慧的麻城人民历来爱唱歌,田野里,山岗上,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歌声。作为民间口头文学的歌谣可谓历史悠久,在我们的祖先有了语言之时,也就有了山歌民谣。历史发展到并不遥远的昨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麻城的歌谣与其他根据地一样,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传唱范围之广,超出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广泛而又深刻地反映了根据地革命斗争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事事有歌。在当时,农民会唱、战士会唱、劳动时唱、参军时唱、战斗时唱、胜利后唱、休息时唱、开会也唱,麻城真称得上革命歌谣之乡。作为一种历史的社会文化现象,革命歌谣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同心同德与敌人作斗争的重要作用。它既是我们研究革命史和现代文学史的重要资料,也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拙文试从产生的条件、战斗的作用、历史价值诸方面对麻城苏区革命歌谣作一肤浅的探析。 一、革命土壤孕育出麻城红色革命歌谣 大革命前,麻城人民长期处于受奴役的地位,不平则鸣,他们用山歌民谣唱出了自己的不满和斗争要求,也曾为求生存而奋起反抗。然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使农民们迷惘,出路在哪里呢?正如徐述凤烈士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所编唱的《锄秧歌》:“苦海深啊黑夜长,穷人的血泪满山梁,这个吃人的活地狱,哪年哪月能天光?” 年冬,中共麻城县特别支部成立(年春转为麻城县委)。年金秋季节,北伐军攻克武汉,国共合作的县党部领导麻城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在发动群众时,充分运用了歌谣这个最易为民众接受的方式。年1月,中共麻城县委委员、县农民协会筹备处主任刘象明编写的“宝塔诗”在《湖北农民》月刊上发表,全诗如下: 哼 农民 好伤心 苦把田耕 看世上的人们 谁比得我们辛勤 热天里晒得黑汗淋 冷天里冻得战战兢兢 反转来要受人家的欺凌 请想想这该是怎样的不平 农友们赶快起来把团体结紧 结紧了团体好打倒那土豪劣绅 此诗开头以强烈的情感倾诉农民的苦难,然后设问启发,“请想想这是怎么样的不平?”最后大声疾呼:“农友们赶快起来把团体结紧,结紧了团体好打倒那土豪劣绅!” 中共麻城县委委员徐其虚则将歌谣书写在王楼奎屋的大门上: 穷莫忧愁富莫夸,哪有长贫久富家。 土豪把我穷人压,不劳而获享荣华。 只要穷人团结紧,千年铁树也开花。 这些歌谣宛如平地一声雷,惊醒了受苦的农友们,让他们睁眼看世界,开始认识到痛苦生活的根源和新的斗争道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运动如疾风暴雨般展开,从年秋到年春,麻城有13个区、个乡成立了农民协会,会员发展到12.4万余人。《农会歌》、《崭新世界我们开》即是翻身农民当家作主后的豪迈歌声。 农会歌 打起鼓来敲起锣, 我来唱个农会歌, 农友们多么快活。 农会兴得真热火, 铲除压迫和剥削, 穷人不再受折磨。 农会当家把主做, 斗得豪绅把头磕, 最坏的杀他脑壳。 减租减息又减课, 苛捐杂税都免却, 细伢们还上了学。 不是共产党来掌舵, 哪有这个好结果, 农友们哪紧跟着。 崭新世界我们开 农民协会办起来,当年奴隶站起来。 黄麻来了共产党,劳苦大众把头抬。 一切权利归农会,土豪劣绅脚下踩。 快把铜锣敲起来,快把梭镖举起来。 千仇万恨化烈火,烧垮万恶旧世界。 永远跟着共产党,崭新世界我们开。 这觉醒后的歌声,激情洋溢,对于那些持观望态度的农民而言,是有力的召唤。他们看到了摆脱目前穷苦生活的出路,只有拿起武器勇于斗争,才能摆脱官僚地主的压迫,打破旧世界,开创新生活。在农会运动蓬勃发展,农民革命情绪高涨的环境下,麻城武装斗争蓄势待发。 二、红色革命歌谣助力麻城武装斗争 年8月,党的“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九月,湖北省委派人到麻城邱家畈传达了会议精神,决定黄、麻两县联合举行武装暴动。从九月暴动到黄麻起义,《暴动歌》响彻了黄麻地区。 暴动暴动!工农打先锋, 拿起刀和枪,一同去进攻。 暴动暴动!天下归工农, 再不当牛马,要做主人翁。 暴动暴动!哪怕白匪凶, 拼出一条命,勇敢向前冲。 暴动暴动!跟着共产党, 前仆又后继,革命定成功。 歌声中,千万个英雄儿女奋起,一举夺取黄安城,建立了鄂豫皖边区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和第一支工农武装。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再道上将晚年在回忆录中叙述参加黄麻起义的斗争历程时,特别提到《暴动歌》对他的深刻影响。年,这位老将军在七十八岁时回到家乡乘马岗看望乡亲,再一次登上当年与反动红枪会多次交战的得胜寨(原名破寨岗),立即唱出“破寨岗上歇又行,红旗招展主义真,不打土豪心不死,不杀劣绅怨不平”这首歌。次年,陈再道在麻城参加黄麻起义60周年时,又在讲话中唱了《今夜攻打黄安城》: 半夜上头下了令, 说要攻打黄安城。 百么事都要准备好, 免得到时慌了神, 拼死拼活要攻下, 穷人才得得翻身。 歌声阵阵,炮轰枪鸣。九月暴动揭开了大别山土地革命战争序幕。在黄麻起义、二次暴动、反三次“会剿”等系列武装斗争的紧锣密鼓中,土地革命的大戏有声有色的展开了。贫苦农民们分到了田地,手持苏维埃政府颁发的盖有红印的土地证,发自内心地放声歌唱: 分田又分地,自种又自吃。 分了翻身米,个个都欢喜。 忙钉桩,快牵线,政府给我分了田; 年年望,日夜盼,总算到了这一天。 在敌强我弱的战争环境里,武装斗争是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的保证。在麻城苏区革命歌谣里,我们不仅闻到火药味,也看到了战斗场景,明白了红军胜利的根源。 革命歌谣的战斗作用,突出地体现在其自觉地为革命斗争服务。当反“围剿”取得伟大胜利,根据地的发展使扩充红军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时,一曲《送郎当红军》迅速传遍了麻城以及整个鄂豫皖根据地。 空枪四五千,可惜无人端。 扩大红军在眼前,我们要承担。 我郎志气强,血气正方刚。 参加红军把敌杀,真是好儿郎。 公婆虽年迈,耕田有人代。 家中事务我安排,切莫挂心怀。 结婚有几春,你我爱情深。 虽然我是女儿家,革命认得清。 打倒反动派,我们掌政权。 革命成功回家转,夫妻再团圆。 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铁的事实教育,使群众懂得红军的发展壮大是幸福生活的保障。青年们踊跃参军,妇女们以动员自己的亲属参军为荣。据记载,仅年8月8日至12月25日,麻城就有人参加了红军。贫农丁永久将三个儿子都送去当红军,王树声大将家族中50多个青壮年全部走进红军队伍。据不完全统计,麻城苏区先后有7万余人参加红军,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妻送夫、妹送兄、母勉子参军上战场的动人事迹。麻城苏区有一支成规模建制的地方红军:麻城军区、独立团、赤卫军、游击队、游击师、姊妹团、少先队、童子团等等,不仅为主力红军输送源源不断的优秀生力军,还全力配合主力红军军事行动,侦察敌情,送情报,开展游击战,助力运动战,造就了一批智勇双全的游击英雄。有在大别山区广为流传的歌谣为证: 麻城有个邱江甫, 黄安有个赵赐吾, 黄陂有个“臭豆腐”(笔者注:徐海东), 光山有个“蹦天鼓”(笔者注:熊先春)。 亦有白军中流传的:“邱江甫的兵,数也数不清。”这邱江甫,就是麻城游击队队长。 姊妹团、妇女会代耕支前,有的还参军参战,少先队、儿童团站岗放哨,抓住了敌探,群众赞道:“童子团,不简单,敌人害怕,歹事难瞒,人小机智,胆大包天。” 革命真理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无敌的力量,苏区人知道为什么而战斗,因此,在大敌来临的战斗面前,麻城苏区呈现出这样的场景: 男人争着上前线, 女人抢着来支前, 细伢上山去放哨, 老人争着把信传。 男女老少齐上阵,军民齐心协力反“围剿”,谱写了一曲人民战争的壮歌。红色革命歌谣成功动员了大量麻城百姓参军参战,支援红军战斗,有力推动了麻城地区的武装斗争。同时它在对敌战场上还是强有力的宣传武器,在鼓动敌军兵变方面发挥着特殊的功效。 三、红色革命歌谣成为文化战斗力 革命歌谣也是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人们不仅用它讴歌党和红军,赞美苏区新生活,揭露和鞭挞封建统治者的罪恶,而且还用它配合武装斗争,向白军士兵做兵运工作,起到了其它宣传方式不能替代的作用。据麻城县苏区赤卫队员郑尊兴、来显合回忆,年,县苏区赤卫队根据一个农民卖柴受白军欺诈的遭遇,编成《卖柴歌》,并动员这个卖柴的农民参加赤卫队。后来,他和两个赤卫队员扮成卖柴农民打进驻料棚的敌营,一曲《卖柴歌》引起了敌营哨兵的感触,他走过来与“卖柴农民”搭话,“卖柴农民”听出哨兵也是苦出身,受军阀欺压,便因势利导,启发其阶级觉悟,动员他投诚,哨兵同意了。几天后,他带了一排人向红军投诚:麻城赤卫队便据此编成了《料棚兵变歌》,化装演出,一时到处传唱。做兵运工作的同志也利用此歌,向料棚驻敌展开攻心战,不仅料棚群众会唱,就连白军之中也有人偷着传唱,麻城赤卫队迅速攻克料棚,拔掉了这颗楔在苏区身边的“钉子”。这一表演唱形式的《料棚兵变歌》,迅速传遍了鄂豫皖边区。 料棚兵变歌 (卖柴的农民与一反动派士兵对口唱) 农白:我昨天到料棚去卖柴,看见两个士兵黄黄的脸,囚着个头,穿一套破灰军装站着岗。他叫我到料棚去坐一坐,谈一谈。我心里非常恐慌,“老总!你叫我干什么?”有一个喉咙哽了说不出来,另一个流着眼泪说。 兵唱:农友你且站拢来, 拢来听我说开怀。 我们实在划不来, 哎哟我们实在划不来。 农白:老总!你今天么样说这话? 兵唱:因为在家吃人拼, 一心想奔人上人。 没有法子才当兵, 哎哟没有法子才当兵。 农白:那你家里舍得吗? 兵唱:老娘哭得泪双流, 妻子扯住不松手。 小孩儿哭得撞头, 哎哟小孩儿哭得撞头。 农白:你这样说, 那不是不让你走? 兵唱:硬着脚儿往前赶, 卖了衣服当盘缠, 一股子找到营盘, 哎哟一股子找到营盘。 农白:你到营盘不就好了吗? 兵唱:一到营盘把名报, 一天给我三遍操, 到夜晚睡稻草, 哎哟到夜晚睡稻草。 ...... 农白:你且莫哭, 只要你在营盘不上火线也罢? 兵唱:军阀到处对厮杀, 打死都是我丘八。 官长们嬉笑哈哈, 哎哟官长们嬉笑哈哈。 农白:那你去打仗, 官长在做什么呢? 兵唱:白天饮酒来划拳, 夜晚睡的枕头面。 外带着吃的香烟, 哎哟外带着吃的香烟。 农白:营盘里如此黑暗, 为何不到别的地方去? 兵唱:到处乌鸦一般黑, 营盘黑暗真难说。 到现在更说不得, 哎哟到现在更说不得。 农白:现在怎么样呢? 兵唱:土豪劣绅杀穷人, 杀得穷人不留身。 想起来真是残忍, 哎哟想起来真是残忍。 农白:你既知道如此, 那你不知道不杀? 兵唱:官长压迫真横蛮, 不杀说你通共产。 执行军纪打皮鞭, 哎哟执行军纪打皮鞭。 农白:那你在营盘如此痛苦, 如何解决的了? 兵唱:昨天同志来了信, 他说红军是平等。 我不久投入红军, 哎哟我不久投入红军。 农白:你这样说, 你准备怎么样? 兵唱:准备拖枪杀“长官”, 投入红军要赶快。 参加革命真正好, 哎哟参加革命真正好。 农白:你到红军中去, 我介绍你去好不好?. 兵白:好,怎么不好呢? 合唱:社会主义实了现, 那才算得真幸福, 大家勤劳大家享受, 哎哟!大家勤劳大家享受。 年红军围攻宋埠,采取以演唱《料棚兵变歌》为主的歌谣宣传配合武装打击,迅速攻克。类似《料棚兵变歌》这样专门用来分化瓦解敌军的歌还有《枪会歌》、《告团丁》等。正如鄂东北特委在年秋给中央的报告中所说:“从经验中看,歌谣的宣传效力最大。……现在赤色区域所有的农民都尽唱革命歌。”红色革命歌谣作为强有力的宣传武器,成为苏区红军独特的文化战斗力,也饱含着苏区红军强烈的战斗精神。 四、红色革命歌谣饱含着红军强烈的战斗精神 革命歌谣的重大作用,与它高昂的革命激情、强烈的战斗精神是分不开的。政治上、经济上的第一次解放,引起了苏区农民思想上的巨大变化和飞跃,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歌以咏之: 山歌越唱越开怀,东山唱到西山来。 大别山里闹革命,工农群众都起来。 打倒豪劣和地主,工农政权建起来。 英雄好汉当红军呀,红旗滚滚过山来! 历史选择了共产党,人民认定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有出路。在共产党领导下,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这种英雄气概体现在革命歌谣中,使其具有高昂的革命激情,强烈的战斗精神:“骑上我们的马,举起我们的刀,用我们的鲜血,保卫苏维埃政权!”正是这种革命激情和战斗精神,使革命歌谣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和鼓动性。人们一唱起它,或听到它,便觉得热血沸腾,斗志昂扬。 在最困难的三年游击战争中,这种激情和战斗精神表现为革命的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天当被来地当床,野菜红苕是我粮。夜晚下山闹革命,白天上山来隐藏。”与一切无病呻吟、悲观感伤绝缘的革命歌谣,是革命的战斗武器,是时代的勇士壮歌。 革命歌谣在它产生的年代,是战斗的鼓角,是杀向敌阵的投枪,令敌胆寒。经历大半个世纪的沧桑,它仍然放射着奇异的光彩。它不仅是革命前辈精神境界的生动写照,更是一部辉煌的历史乐章。一首首歌谣就是一个个音符,排列起来便谱成了一支雄浑壮丽的土地革命战争进行曲。 革命歌谣以新内容的口头韵文诗配以民间小调或传统曲调,反映现实迅速及时,群众爱听、爱唱,传播很广。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许多文字资料毁于一旦,而歌谣却在民间以口碑形式流传至今。 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为主,正面歌颂革命斗争是革命歌谣的显著特色。传统歌谣对农民起义军多半加以神化,而表现人民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又多半是以侧面的嘲笑和讽刺方式来表现的。革命歌谣却以写实的手法,正面歌颂根据地的革命斗争。现实主义写法的最有力见证,在于大量传唱的红色情歌,将苏区儿女的细腻情怀与革命斗争紧密联系起来,抒发出苏区儿女的铁骨柔情。 五、红色革命歌谣抒发苏区儿女铁骨柔情 革命歌谣这支时代的鼓角,曾召唤起千万个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加入革命斗争的行列。乘马岗一位革命老妈妈曾自豪地讲到,当年参加“红军姊妹团”闹革命,就是歌谣《妇女要解放》宣传鼓动起来的。随着剪发放足,扩军拥军活动的开展,又产生了《放足歌》、《妇女参军歌》、《喜做拥军鞋》等歌谣。越来越多的劳动妇女冲破封建束缚,投身革命斗争。在苏区这个新天地,具有新思想新情感的妇女们,唱出了新的情歌。如《妹送哥哥当红军》: 妹送哥哥当红军, 哥在前面走, 妹在后面跟, 几多的细情话, 一时难说清, 叫声我的哥, 打完胜仗早回程。 这质朴的红色情歌与文人情歌的卿卿我我纤细缠绵大相径庭,也绝无民间情歌的打情骂俏,于情景交融中显生动,从天然质朴中见清新。 麻城及大别山传统民间情歌多见“十二月”的形式,即以时间为序,以空间事物为据来抒发情感。红色情歌亦秉承了这一特点,如《十二月劝郎》: 正月劝郎是新春,我跟我郎结了婚, 现在革命高潮起,你去当红军。 二月劝郎是花朝,我郎政府打“介绍”。 介绍条子打到手,你去把名报。 三月劝郎是清明,我送我郎去参军。 轻轻送出大门外,眼泪往外滚。 四月劝郎四月八,我郎打信转回家, 红军里面都亲爱,不像那军阀。 五月劝郎是端阳,孝感花园打一仗。 得的子弹不计数,八架机关枪。 六月劝郎是伏天,我郎游击到黄安, 夏天太阳如烈火,作战要勇敢。 七月劝郎是伏天,我郎游击无鞋穿, 大布单鞋忙做起,带给我郎穿。 八月劝郎是中秋,我郎游击在光州。 又怕我郎带了彩,痛苦又难受。 九月劝郎菊花黄,我郎游击在黄冈。 新洲城内打胜仗,白匪都捉光。 十月劝郎小阳春,我郎游击到商城。 麻埠街上打一仗,活捉九团人。 冬月劝郎冷兢兢,我郎游击回麻城。 听说黄州到了匪,路远也前行。 腊月劝郎梅花开,建立政府苏维埃。 我郎忠实又勇敢,夺得政权来。 既对情人怀着深情厚意,又具有高度革命觉悟的苏区妇女,是如此可敬可爱。男人们打仗去了,她们在勇敢无畏地挑起后方重担的同时,深深地思念着那为穷人打天下的心上人。 七月里来七月七,红军远征音信稀。 今日七月七,牛郎会织女。 牛郎织女相会过佳期,叙别离。 妹虽想郎不敢望郎归。 九月九,是重阳,郎当红军在外乡。 正是秋风凉,无衣又缺粮。 坚持革命绝不彷徨,去打仗。 冲锋杀敌勇不可挡。 还有一首广为流传的《为妻不留你》,以红军探亲的细节,展示了苏区儿女的情怀: 红军请假转回还, 精神饱满喜连天, 进门高声喊。 一到房中未坐下, 前喊爹来后喊妈, 在家不在家。 老娘一见喜连天, 我儿革命真勇敢, 为娘有些欠。 妻子一见把气生, 恨声丈夫太狠心, 歇夜也不能。 老少切莫把气生, 革命团体要结紧, 不能误时辰。 误了时辰不要紧, 前是敌人后是兵, 怕误大事情。 老娘听了把气平, 我儿革命要全心, 早去早回程。 妻子听了心欢喜, 叫声丈夫快归队, 为妻不留你。 这里没有传统情歌中征夫思妇那种哀怨、感伤情调,更多的是对其革命斗争精神的鼓励。这是苏区土地上产生的新式情歌。可谓情景相似,风骨迥异,苏区儿女的爱情是在斗争过程中建立的,只有革命政权的存在才是他们爱情幸福的保障。因此,双方对爱情的忠贞与坚定的革命信念浑然一体,在情歌中表现出言儿女私情总与革命斗争密不可分的特点。 由上观之,麻城红色革命歌谣的内容几乎涉及了麻城革命斗争的各个角落,而且反映的是苏区儿女的真情实感,其历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六、红色革命歌谣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麻城革命歌谣就是一部正面反映麻城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记录。歌谣的作者——广大农民战士和干部,从斗争生活中产生了要求歌颂光明、鞭笞黑暗的强烈愿望。他们很自然地选择传统的民间小调,创作出一首首新内容的革命歌谣,唱的是身边事,说的是心里话,理直气壮地歌颂他们所热爱的共产党和红军,因此具有生气蓬勃的革命声势和真切写实的效果。例如:“农民协会办起来,当年奴隶站起来,黄麻来了共产党,劳苦大众把头抬”;“平汉路斩断,四军得了胜,活捉敌人师长岳维骏。穷苦弟兄们,快快消灭敌人。”内容决定形式,只有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进行正面歌颂,才最适合反映苏区军民的思想感情和斗争生活。虽然也有少数歌谣采用了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但从总体上看,是现实主义的。正因为如此,革命歌谣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若把麻城革命歌谣按年代顺序排列起来吟唱,便犹如漫步在麻城土地革命战争的画廊——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发展、三年游击战争,这一历史时期各阶段的斗争在歌谣中都有反映。大革命失败后有《二次暴动歌》: 党员游击转回还,先打清乡团。 铲土豪,除劣绅,一心要共产。 谁敢来反抗,叫他狗命完。 民团把枪缴,军士又回还, 只急得那土豪劣绅两眼朝上翻。 歌谣简要地概括了“二次暴动”的经过:年4月,诞生于黄麻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回师黄麻,痛击反动武装,高举土地革命大旗,开创了鄂豫边根据地。末句在生动描画敌人的丑态之时,将群众的喜悦之情表达得格外传神。 稍后的一首《红军游击十乡中》,由乘马老人毛启胜演唱,更是饶有兴味: 红军游击十乡中,一到十乡忙做工, 敌人闻讯来进攻,红军群众齐出动。 又是枪来又是铳, 长矛短刀锄头镰刀一齐向前冲! 叭哒叭哒!轰隆轰隆! 直打得那敌人—— 有的跑不动,有的倒栽葱, 一连剩几个,逃得无影踪。 红军得胜转回还,又打西张店。 那土豪无办法,逃跑到河南。 红军追到北界河边,又跟枪会作一战。 红军战士赤卫队员,个个真勇敢。 叭哒叭哒!轰隆轰隆! 直打得红枪会—— 有的直叫天,有的吓得颤, 这一仗缴获好多枪枝和子弹! 歌谣中的“十乡”、“西张店”、“北界河”均为麻城北部地名。这首歌生动地记述了一次军民协力痛击敌人的战斗,作战的地点、经过、路线、战果表述得清清楚楚,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战史资料。在白军中流传的歌谣也对我们了解当时敌我特点有一定的印证作用,如“太阳一落,共产党就发了作”,反映了敌军对红军游击队惯于夜间作战的恐惧心理。 年春,麻城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农民们欢天喜地,在庆祝大会上划采莲船,舞龙灯,打狮子,台上台下齐声高唱《庆祝成立苏维埃》: 站在革命的前线,不怕牺牲冲上前。 为的是政权,工农专政如今实了现。 亲爱的工友们!亲爱的农友们! 今天是我们的,解放第一天。 人民政府保护人民,人民把政府当家庭。 政府自己的,你爱政府就是爱自己。 亲爱的工友们!亲爱的农友们! 你爱政府就是爱自己…… 朴实无华的语言,道出对苏维埃政府的热爱,很快这首歌便家喻户晓,人人爱唱。随着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根据地军民创作歌谣的热情更高,反映的生活面更广。《四季读书歌》、《苏区好风光》、《反“包剿”歌》、《送军歌》、《医院歌》等许多歌谣,展示出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英雄的根据地军民所创造的历史画卷。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败西征后,蒋介石以20万兵力血洗苏区,根据地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斗争仍在继续,中共鄂豫皖省委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展开高山峻岭游击战。只要人未绝,歌声永不灭。《游击队员之歌》在大别山崇山峻岭间回响。 深山野洼是我房,青枝绿叶是我床。 野菜葛根是我粮,共产党是我亲爹娘。 哪怕白匪再“围剿”,红军越打越坚强。 任凭白匪逞凶狂,烧我房屋抢我粮。 一颗红心拿不去,头断血流不投降。 正是凭着这种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红军游击队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这期间,国民党军曾在麻城韭菜崖等地伐木毁林,企图给红军造成困境,并扬言:“砍尽大别山的树,挖尽共产党的根。”然而,历史的车轮并非是他们手中的算盘珠,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革命火种不但未被毁灭,反而在艰难曲折中不断蔓延,恰如一条革命标语所说: 树也砍不完,根也挖不尽。 留得大山在,到处有红军。 这标语虽然被毁坏了,但上面的几句话却成了群众传唱的歌谣,唱遍了大别山,一直传到今天。 民间歌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歌谣的重要地位更是不言而喻。它真实、全面、具体、生动地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风貌,表现了劳动群众挺起腰杆闹翻身的豪情壮志和勇敢斗争精神,歌颂了根据地的斗争和生活,表达了人民对美好未来的热烈憧憬和不懈追求,具有很高的人民性和革命性。在艺术上,麻城革命歌谣采用了传统歌谣的长处,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较强的艺术表现力。语言活泼多姿,质朴明朗。有的歌谣就近取譬:“手掇灯盏没灯油,摸黑守到五更头,黑夜虽冷不长久,红军来了就出头。”有的因物起兴:“樱桃越吃越甜心,山歌越唱越好听,翻身不把别的唱,要唱就要唱红军。”有的直抒胸臆:“大别山里出好汉,生就的骨头比铁坚,今夜逃出虎狼口,红军回来报仇冤。”也有的反复吟唱,如《庆祝成立苏维埃》,语句刚键清新,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泥土芬芳,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辅之以相适应的曲调,表现出丰富的生活内容,具有强烈的美感,显示出优异的艺术成就,因而为群众喜闻乐唱,经久不忘。 总之,麻城苏区革命歌谣将革命的思想内容与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统一,反映了麻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内容。它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所体现的革命前辈那坚定的革命信念,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给人们以启迪和教育,是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作为革命根据地文艺创作的精华,革命歌谣还集中表现了苏区革命文艺的特点:文艺自觉为革命斗争服务,专业文艺工作者与群众文艺同时并进,文艺作品与群众紧密联系,寓教于乐,为后来的革命文艺开创了优良传统。革命歌谣是红色文化的结晶,它呈现了苏区人的气质和灵魂。今天,继承和弘扬这笔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正在开发的红色旅游,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者:刘凤梧 单位:麻城市博物馆 职务:麻城市博物馆副研究员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com/dxlgj/812.html
- 上一篇文章: 辟谷的七大好处,你知道几个
- 下一篇文章: 爱心交通广播,情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