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21日,在云南白药集团中药资源事业部邱斌老师的带领下,复旦大学“走进新时代中药”参访团队来到了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的药材种植基地。基地现主要种植滇重楼、滇黄精、白及三种中药材,是云南白药集团重楼种植的战略合作伙伴。

曲靖药材基地

近三小时的长途车程丝毫没有冲淡同学们的热情,一下车,大家便观察到药材基地有许多“秘密武器”——形状特别的太阳能灯、遍布基地的黄色和蓝色粘板、悬挂在药材上的一串串“小灯泡”……

药材种植大棚

据老师介绍道,药材不同于普通农作物,它对农药残留的检测要求特别严格,为此,基地采用了太阳能灯驱虫和粘板灭虫的物理方法来减轻虫害。而悬挂着的一串串“小灯泡”其实是节水节能的滴灌喷淋装置。

简短的午餐过后,师生一行在基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正式进入基地的种植大棚参观。

进入大棚参观

滇重楼

基地工作人员首先带领老师和同学们参观了滇重楼与七叶一枝花的栽培地。邱老师细心为大家讲解了滇重楼与七叶一枝花的形态区别及培育方法,并细心回答了大家对于重楼炮制和采收方面的问题,加深了同学们对重楼的了解。

滇重楼,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干燥根茎可入药,是云南白药、宫血宁胶囊的主要原料,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之功效,用于痈肿、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跌打伤痛、惊风抽搐等症。

滇重楼与七叶一枝花都是中国药典()规定的重楼基源植物,二者形态上的区别在于七叶一枝花的花瓣向下翻折。

滇重楼-花瓣朝上七叶一枝花-花瓣向下翻折

据邱老师介绍,滇重楼的种子存在性状休眠和形态休眠,具明显的后熟作用,在自然状态下要经过两个冬天才能出土成苗。采用人工处理的方法,能打破休眠,提高出苗率。滇重楼的种子大多在9、10月份成熟,待蒴果开裂后,将种子外部的假种皮剥离,经过高低温交替处理,来年1月份催芽、入土,第二年4、5月份即可出苗。由于滇重楼属喜阴植物,基地在播种和移栽前已搭好遮阴棚。幼苗周围以木屑覆盖,可抑制杂草的生长,避免了化学除草剂的使用。

开裂的蒴果

滇重楼幼苗每年只增长一叶,约五年后开始结果,培育六年后进行采挖,因为滇重楼的活性成分在此时积累最多,生物量增长最快,达到峰值。过了七年后,积累量反而开始下降。而十余年的高大植株多用于留种繁育。

滇重楼幼苗

路过幼苗基地时,我们观察到有一块种植地被圈起来并挂上了黄色吊牌。走近一看,吊牌标明这是一块“生物菌”试验田。科研人员向土壤中投入调配好的生物菌,希望可以通过调节土壤的菌群平衡,来减轻药材种植的连作障碍(连作障碍,指由于病虫危害、病菌传染等,导致土壤恶化,经一次种植后数年不能再次种植)。

生物菌试验田

作为该基地三种种植药材中经济效益最高的一种,滇重楼干品的市场价格为每千克-元,但由于前期投入较大,每亩初始成本达十余万,故风险也较高。

滇黄精

介绍完滇重楼后,邱老师便带我们一行人进入种植着滇黄精的大棚参观。

滇黄精,百合科黄精属草本植物,根状茎近圆柱形或近连珠状,结节有时作不规则菱状,肥厚。茎顶端作攀援状。第一年的小幼苗一般只有1-2片叶子,2~3年的大苗叶片明显更加密集粗壮。

滇黄精幼苗滇黄精大苗

当同学们问及滇黄精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是如何选择时,邱老师介绍道,滇黄精种子经过高温、低温的交替处理,可以保证较高的出苗率,与组培的无性繁殖方式相比,种子繁育的有性繁殖方式反而在成本上和操作上更有优势。

告别了滇黄精幼苗,我们终于见到了已开花结果的“壮年”黄精。黄精花期刚过,我们有幸找到了为数不多还未凋谢的黄精花。

黄精的花移栽三年的黄精

邱老师告诉我们,黄精从种子苗开始培育起,大约需要五年才可结果,而野生移栽苗约三年可达到产量高峰。滇黄精是药食两用植物,现市场价约元每公斤,未来发展潜力很大。

白及

最后,我们来到了白及的种植基地。工作人员向我们演示了白及的采挖,我们也有幸能够近距离观察到“新鲜出土”的成熟白及。白及呈不规则扁圆形,多有2~3个爪状分枝,表面纯白或黄白,有数圈同心环节。如今,白及被用于许多美白产品中,为基地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工作人员正在采挖白及

三年的成熟白及

伴随着同学们热烈的提问,此次药材基地参观活动也渐渐进入尾声。感谢云南白药集团邱斌老师和药材基地工作人员的耐心讲解,带领我们零距离感受药材的一线种植,引导我们将书本里的生药学、药用植物学知识转化为实践,为我们带来了一堂最生动的“生药课”!

合影留念

撰文

何戊中、张露予、王欣怡

摄影

何戊中、张露予、王欣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com/dxlgj/4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