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别山学子篇别样的小学生活
今天是今年的高考结束日,虽然我高考的日子已经过去近十五年了,可是每年的这个日子,内心还是会涌起一层波澜的,感慨万千。 对于大别山深处的农家子女来说,能通过读书考学走出来,真是一种幸运。 (一)入学与留级 在城里小朋友已经有幼儿园读的时候,八十年代末出生的我,在大山旮旯里,还只有学前班可以读。也没有什么严格的年龄限制,因此,我五周岁就读了学前班,跟着堂哥堂姐一起跑着玩着就到了离家三里路远的村小学,也许是女孩子启蒙的早,很快就差不多都能跟上老师的节奏,整个小学生活都是比较顺畅的。而我记得很清楚的是,我的一个堂弟,因为我读书了,他爸妈便也让他跟我一年进的学前班,不幸的是,他很多时候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后来一年级好像就留级了。那时候很流行留级,有的学生考得不好会直接被留级,有的老师会建议家长花钱留一级。虽然我没有留过级,但我的同学里很多留级的,当时只是觉得留级了又要多交学费,现在回想起来,那些留级的同学,多少自信心都有被打击。 (二)做农活与上学交叉进行 村小学离家还是比较近的,中午都是回家吃饭的,早晚以及中午都会帮家里做些农活,现在的农村小孩估计没有那种体验了。记得有一次中午回家赤着脚去茶叶地采茶,不小心被一块碎玻璃把脚底心扎破了,现在已经记不起痛不痛了,好像只是用一种叫“断血流”的路边草药揉了揉,下午就接着去上学了。下午放学经常会帮家里剁猪食,现在想想那时候怎么会手脚那么不协调,经常会剁到手指头,有一次,在我把手指头剁破皮流血了,只好再找点“断血流”揉揉止血,猪食还是要剁的,懂事的弟弟要接着剁,却不小心把小脚趾剁破皮了,当时都是哭笑不得的去找“断血流”止血。 那时候,农村里挣钱没有现在容易,好像都是忙忙碌碌的。记忆里,跟妈妈一起去卖过西瓜,卖过野樱桃,卖过木柴,卖过茅草杆,还有搬砖。大热天的,先到西瓜地里批发一挑子西瓜,一百多斤吧,地里批发价一毛多,挨家挨户的挑着卖,最贵的时候好像才三毛钱,一天顺利的话才挣十几块钱。野樱桃是要到很远的大山上去采摘,然后一杯子一杯子的卖,好像也是一毛钱一杯。一挑一百多斤的木柴要砍一天,然后挑到卖的地方,最贵的时候十块钱一挑。暑假最热的时候,就会开始收茅草杆,大人们上山去茅草丛里砍茅草杆都会中暑的,但是还是一直那么劳累,一斤茅草杆一块多钱,茅草花也能卖到八九毛钱。家附近有个窑厂,有砖了就去搬砖,眼见着一堆堆的土砖变红砖。大多数的早上晚上还有周末,都是做农活。虽然辛苦,但是对小孩子吃苦耐劳的品性养成还是很有作用的。 学校里的劳动也很多的。轮流值日打扫教室操场。有一次,脚上长了脓疱疮,整个腿都痛,还坚持做完了学校的大扫除,那时候学校的卫生都是同学们轮流打扫的,很不好意思临时请假开溜的,莫名的很强的责任心可能就是那时候养成的。还有勤工俭学要打的干菊花、桑树果。偶尔,老师家的农活来不及做,也会叫我们一个班的同学都去帮忙,帮忙捡干柴、采茶叶,大家常常是比赛着非常开心的在一起劳作,师母们也会弄一些好吃的给我们一群小学生吃,都是非常美好的回忆。 至于学习,我记得语文老师一直让我们好好背诵课文,我喜欢背课文,因为课文里的很多东西都非常吸引我,现在还记忆深刻的小学课文还有《北京立交桥》、《翠鸟》、《苦柚》、《统筹方法》。《北京立交桥》让我憧憬着大城市,那些纵横交错的立交桥简直太美了,与我生活的大山太不一样了,好像有篇课文里说“山的那边还是山”,如果山的那边还是山,那北京立交桥在哪里呢?从那时候对学习还是有兴趣的。《翠鸟》这篇课文写的是池塘边随处可见的一种小鸟,那时候就觉得,如果没有人写它,我们可能都没太注意它,可它真的是很特别,羽毛翠绿翠绿的,捕鸟的动作超级迅速。《苦柚》好像写的是一种家乡的味道,引发的思乡之情,现在更有这种感触。《统筹方法》本来是讲华罗庚的数学统筹知识的,什么甲乙丙比较之类的,当时我们都看不懂这篇课文,而我们的语文老师,给我们打了一个再恰当不过的比方,这个比方至今仍影响着我。他说就好比两个农村妇女,甲每天起床头不梳脸不洗,就开始去扫地,家里连热水都没烧;而乙每天起床先洗漱干净,然后烧水,同时扫地整理房间。这是我听过关于统筹方法最好的比方。什么是统筹方法?它就是农村说的“结算”。常言道:“吃不穷,喝不穷,结算不到就会穷”。很庆幸能遇到这样会教的好老师,引导我在小学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身边最熟识的事物。小学毕业以后,没有再回过母校,很大一方面原因是曾经读书的教室一下子都拆了,都整到一栋新的教学楼里了,曾经熟悉的校园,一下子陌生了。好多教过我的老师也都调动到其他学校去了。曾经的怕老师,曾经的那些调皮捣蛋行为只化作零零散散的记忆,有春夏天不睡午觉,偷跑到学校后面的山上采兰草花,然后被老师没收,统统放在他的单身宿舍了,香到冲鼻子,现在想想真是很可爱的老师。 小学里,还有一位恩师,对我的人生影响非常大。如果没有他和师母的帮助,我是不大可能考上南中实验班的。前段时间,师母因故去世,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此生最恨生死离别,如果可以,时光还是倒流到那个纯真的年代。一个读五年级的女孩子,头发乱糟糟的,被没有任何亲戚关系的师母,硬拉着去理了清爽的头发,然后去参加暑假期间的那个选拔考试。那时候,我的成绩并不是班里最好的,但得益于我有一位识字懂理的母亲,她坚决支持我好好读书,往上考。 (三)家庭对读书的影响 虽然曾经生活在一个不是很完整的家庭,但是母亲却让我们的小学生活比其他人的更美好。每天晚上,母亲会一边做农活,一边给我们讲故事或者唱歌,那些记忆真的是太美好了。可以说我对近现代史的了解,最早都是从母亲的红军故事里听来的。那时候,村里还有扫盲运动,就是让没进过校门的文盲去参加扫盲考试,母亲应别人的请求还给人家代考过。在别人看来,读书可能就是认真的读书本,而母亲这种润物无声的讲故事和唱歌的方式,让我们不知不觉的喜欢学习了, (四)一墙奖状 前段时间看到一些新闻报道“贫穷边区的最豪华装修——一墙奖状”。没错,曾经我家老屋的厨房里也有那样一墙奖状,每学期领成绩单的时候领到奖状,过年的时候,亲戚乡邻来家拜年的话题就是“这墙奖状这漂亮,两个小孩读书真好”,那真是莫大的精神奖励。其实,那时成绩并不是特别优秀的我,有过害怕“拿不到奖状怎么办”的忧虑。这种多余的忧虑真不该有,尤其是那个年龄段的小孩子,不懂得“胜败兵家常事”,还好年年都有,没有什么极端思想。遗憾的是,那些用浆糊贴在土墙上的奖状,随着老屋一起埋在土里了。 叨听听喝茶聊故事 赞赏 人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com/dxlgj/2077.html
- 上一篇文章: 关于抖音,这应该是全网最深度的分析
- 下一篇文章: 赞赞赞旌德有两家ldquo十大皖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