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中我们常用到的与“麦”相关的中药有:生麦芽、炒麦芽、焦麦芽与浮小麦四种。那么这四种药在应用的时候有什么区别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麦芽

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全国各地均产。将麦粒用水浸泡后,保持适宜温、湿度,待幼芽长至约0.5cm时,干燥,生用或炒用。

麦芽别名大麦芽、大麦糵、麦糵、大麦毛,还有一种就是小麦的芽,一般情况下我们说的麦芽入药都是用大麦而生的,而小麦芽主要含糖分多,大都用来做麦芽糖,药用不是太多。

大麦成熟果实发芽干燥直接生用为生麦芽;生麦芽置锅内微炒至浅黄色取出放凉为炒麦芽;生麦芽炒至焦黄色后,喷洒清水,取出晒干为焦麦芽。

麦芽

味甘性平,归脾、胃、肝经。

功效: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

应用:

1、用于米面薯蓣食滞证。本品能够促进淀粉性食物的消化。可与山楂、神曲、鸡内金等同用。若治小儿乳食停滞,单用本品煎服或者研末服有效。若治脾虚食少,食后饱胀,可与白术,陈皮等同用。

2、用于断乳、乳房胀痛。单用生麦芽或炒麦芽g(或生、炒麦芽各60g)煎服有效。

3、用于脘腹、胸胁痛。本品兼能疏肝解郁,用于肝气郁滞或肝胃不和之胁痛、脘腹痛等,可与其他疏肝理气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大剂量30-g。

生麦芽功偏消食健胃,炒麦芽多用于回乳消胀。焦麦芽专于消食导滞,用于食积吞酸,脘腹闷胀。

使用注意:

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麦芽是临床上常用之品,很多人认为生麦芽有催乳的作用,炒麦芽有回乳的作用;而一部分人则认为生、炒麦芽都有回乳和催乳的作用,关键在于量的大小。因而临床医生都有独到见解,意见颇不一致。针对这一问题,本人查阅了有关文献,现将观点阐述如下,以和大家共同探讨。

《药品华义》:“大麦芽,……若女人气血壮盛,或产后无儿饮乳,乳房胀痛,丹溪用此二两,炒香捣去皮为末,分作四服立消,其性气之锐,散血行气,迅速如此,勿轻视之。”

《医学衷中参西录》:“大麦芽,至妇人乳汁为血所化,因其善于消化精微兼破血之性,故又善回乳。人丸散剂可炒用,入汤剂宜生用。”其中并无明确规定回乳用炒麦芽或生麦芽,可见生、熟皆可。

《中国药典》中“生麦芽:健脾和胃通乳,用于脾虚食少,乳汁郁积;炒麦芽:行气清食回乳,用于食积不清,妇女断乳;焦麦芽:消食化滞,用于食积不调,脘腹胀痛,用量9-15g回乳炒用60g。”

《中药学》中“单用生麦芽或炒麦芽g(或生、炒各60g)用于断乳、乳房胀痛。”

综上之言,可见麦芽的催乳、回乳有以下三个应用要点:生麦芽通乳,“生”取其“生发”之意,量在30g以下;炒麦芽回乳,“炒”取其“炒枯”之意,量在60g之上。生、炒麦芽均可单独用于回乳,量60-g。生麦芽、炒麦芽混用用于回乳,量各为60g。

临床上缺乳的病因病机为:气血虚弱,影响乳汁生成;肝郁气滞,乳汁运行不畅,乳窍不通。前者宜用补益气血的药物,辅以通乳之药,酌加生或炒麦芽。因“见肝之病,当知传脾,当先实脾”、肝气郁结势必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脾失健运而缺乳。所以用生或炒麦芽使脾胃功能恢复正常,肝气条达,气血充盈,乳汁自生。

麦芽的回乳与催乳的作用,不在于炒与否,而在于量的差异。即小剂量消食化滞,疏肝解郁而催乳(用复方);大剂量消散之力强,耗散气血而回乳(用单方)。

浮小麦

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小麦未成熟的颖果。各地均产,收获时,扬起其轻浮干瘪者,或以水淘之,浮起者为佳,晒干,生用或炒用。

味甘性凉,归心经。

功效:敛汗,益气,除热。

应用:

1.用于自汗,盗汗。浮小麦甘凉,能敛虚汗,并有益气、养心、除热作用。凡阳虚自汗,阴虚盗汗者,均可应用。可单用炒焦研末,米汤调服。治自汗者,可与黄芪、煅牡蛎、麻黄根等同用,如牡蛎散;治盗汗者,可与五味子、麦冬、地骨皮等配伍,以养阴敛汗。

2.用于骨蒸劳热。本品有益气阴及除热作用,可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证,常与玄参、麦冬、地骨皮等同用,以养阴清热,敛汗除蒸。

用法用量:煎服,15~30g;研末服3~5g。

使用注意:表邪汗出者忌用。

①《本草汇言》:"卓登山云,浮小麦系小麦之皮,枯浮无肉,体轻性燥,善除一切风湿在脾胃中。如湿胜多汗,以一、二合炒燥煎汤饮。倘属阴阳两虚,以致自汗盗汗,非其宜也。"

②《本经逢原》:"浮麦,能敛盗汗,取其散皮腠之热也。"

  

  

  一妇人年三十余,气分素弱,一日忽觉有气结于上脘,不能上达亦不下降,俾单用生麦芽一两,煎汤饮之,顿觉气息通顺。一妇人年近四旬,胁下常常作疼,饮食入胃常停滞不下行,服药数年不愈,此肝不升胃不降也。为疏方,用生麦芽四钱以升肝,生鸡内金二钱以降胃,又加生怀山药一两以培养脏腑之气化,防其因升之、降之而有所伤损,连服十余剂,病遂全愈。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李卓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com/dxlgj/1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