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锢之祸”和知识分子的道势两难说起(续—6月14日主题:“光读书,就提高自己的认知吗?)

6月14日的读书会提到,除了读书,如果能从生活实践中去体验和思考,从大千世界中去阅人和处事,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认知。

可是,认知提高了,又如何呢?有时候,现实可不管你认知高不高。中国历史上的“党锢之祸”,就是高认知的君子,彻底输给卑劣的小人。

党锢之祸,发生在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期间。是士大夫和宦官之间的斗争。结果士大夫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导致国本动摇,汉朝灭亡。

从表面看,双方斗争之间,是为了权力,但从士大夫的角度看,并非尽然。

因为皇亲国戚掌权,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宦官得势,是溜须拍马,奉承讨好。而士大夫为官,则复杂得多。他们也会有裙带关系,不然难以得势,但又不会与不学无术之人为伍;他们也多磕头,少说话,但又不可能毫无原则。

因为他们做官,是通过读书治学;他们做官,是用读书所得的认知,去指导实践,他们做官,虽然也要面对现实,但又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和情怀。这种理想和情怀,就是他们的“道”。可是,在权力面前,理想总是不堪一击;在金钱面前,情怀总是无处安放。

权力的强暴和金钱的诱惑,就是“道”所要面对的“势”。

在道势之间,中国的士大夫秉承着“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的处世原则,希望能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此,他们要以身示道,以身卫道,甚至以身殉道。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东汉末年的党锢之人。彼时,公卿布衣皆“触冒斧钺,僵仆于前,而忠义奋发,继起于后,随踵就戮,视死如归”。然而,他们头断血流之后,汉朝还是“大命陨绝,不可复救”。

这不仅让人深思:为什么士大夫们的宝贵精神、英勇行为,并没能写出新的历史?为什么他们最后能做的,是以身殉道,而不是借势弘道?

附1:主讲大纲

一、党锢释义二、党锢之祸

三、士和大夫四、宦官特点

五、汉代政治六、党锢经过

七、党锢之后八、知识分子

九、德治思想十、主题回归

附2:思考问题

1、古代的士和现在的自由职业者。

2、当事不如愿,如何去判断是理想出问题,还是现实出问题?

3、选择理想,需要付出什么代价?选择现实,可能面临什么后果?

4、怎样走出一条路,道势两全?

5、反思认知——尝试理解讨厌的;丰富认知——努力拓展未知的。

附3:推荐书籍

《论语》、《后汉书》

《孝桓帝纪》、《孝灵帝纪》

《宦官列传》、《荀韩钟陈列传》

《李杜列传》、《吴延史卢赵列传》

《皇甫张段列传》、《陈王列传》

《郭符许列传》、《党锢列传》

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多谢长老)

徐复观:《学术与政治之间》

张千帆:《中国古代简史》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钱穆:《中国古代政治得失》

启良:《中国文明史》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时间:年8月2日19:30-22:00









































鍖椾含鐧界櫆椋庡尰闄㈠摢涓瘮杈冨ソ
鍖椾含鐪嬬櫧鐧滈姣旇緝濂界殑鍖婚櫌鏄摢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com/dxlgj/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