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自第七回以后,人人皆生病,回回开药方:秦氏卧床、黛玉久咳、贾瑞寻参、贾芸买麝、宝玉挨打、贾琏受责、凤姐小产、二姐堕胎、晴雯发烧、袭人吐血、巧姐出痘、贾母风寒……但后面几十回药方再多,算上第八十回插科打诨的“疗妒汤”,加在一起也没第七回的“冷香丸”有名。

冷香丸的配料不算稀奇,什么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白梅花的花蕊,这些都很好办到,不用去药房,有个大观园那样的花园子自己家里尽可采收完成,麻烦的地方在于是要雨水这天的雨、白露这天的露、霜降这天的霜、小雪这天的雪,要用这四种天落水无根水来和四样花蕊末加上和尚给的药末子和匀了,加蜂蜜团成丸子,吃时用黄柏(檗)煎汤送下。

电视剧《红楼梦》中宝姐姐跟周瑞家的说冷香丸

算下来如果能赶上可巧,雨水这天下雨、小雪这天落雪,也要凑个三年才能配得成,怪不得读者印象深刻。这药方听上去就十分可笑,显得宝钗这人十分疙瘩难侍候,偏要在人前装得大方敦厚,这又是她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地方。

传说的“冷香丸”

不管这方子如何体现其主人的品性,就这方子而言,并不是作者自己凭空编造出来的,乃是有所本。这方原是个古方,出自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的《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蒴藋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甘草(十分)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去汗)黄芩干姜芍药厚朴(各二分)

这个散方要用到八月八日采收的王不留行的子、七月七日采收的接骨草(蒴藋)的叶、三月三日采收的桑树东南方向的白色根、花椒选四川的要去目(椒目,花椒里面的籽)去汗还要闭上口。八月八、七月七、三月三,和雨水、白露、霜降、小雪有多大区别,或者说有多么相似是不言而喻的了。而末两味的芍药和厚朴已经是花了,芍药和牡丹花类同、厚朴和玉兰花类同。

王不留行(麦蓝菜)

还有不能忽视的地方是桑根用根、甘草用茎、接骨草用叶、芍药厚朴用花、花椒用果壳而不是椒目、王不留行用子,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六个部位都用到了。

至于黄芩之苦、花椒之麻、甘草之甜、干姜之辣,除了青盐之咸,五味中四味齐至,不知道这药尝起来是什么味道,如果拌上油炸过的老蚕豆,只怕和四川特色小吃怪味胡豆有那么点相似。

想想宝钗的“冷香丸”,先是各种药和花蕊研成粉,加蜂蜜团成丸,用黄柏(檗)水送服,这和甘草取甜、黄芩取苦又是何等眼熟?比起来“冷香丸”只有甜和苦两种味道来,这方子是又麻又辣、又苦又甜,还能有什么东西的味道奇怪得过它?还有比张仲景更刁钻的医生、比《王不留行散》方更促狭的方子吗?

把《王不留行散》方细加分析,就发现开出宝钗“冷香丸”方子的曹雪芹在这张一千五年前的方子面前是个好学生,隔世的再传弟子,虽然没有耳提面命口传心授,只是翻书拣奇好读书,也算是入室之高徒了。

有趣的是这个方子是金创药,专治刀伤棒伤。炮制方法是把王不留行子、接骨草叶、桑树根这三味药阴干一百天,不可日晒,再烧成灰;余下六味药分别捣细过筛,九种药末混合在一起即成。所谓散方,就是粉末状,不是丸药。需要的时候用小勺取粉,如果是小伤口就把粉末撒上去,如果创面大伤口深,就用水送服。

接骨草花

记得宝玉挨打吗?贾政用大板子下死力打了五十几板,打得血肉模糊,血迹从裤子外面洇出来。遭这么大的棒伤,才抬回怡红院,还没顾上请太医,宝钗就送了棒疮药来;后来贾琏因弄不来石呆子的扇子而被贾赦打破了脸,也是平儿去问宝钗讨的棒疮药。宝钗为什么有棒疮药?她又不会挨打。她父亲一早去世,她哥哥薛蟠没人管没人打,才用不到这个药呢。宝钗有棒疮药,倒不是“冷香丸”就是棒疮药,而是“冷香丸”本是从张仲景的金创药“王不留行散方”而来,作者在这里埋了一个彩蛋,就看有没有读者能看出来,读书至此,而会心一笑。

至于为什么要采八月八日的王不留行,七月七日的接骨草,三月三日东南方向的桑树根,中医也有说法:金疮,当取生气为本,故用桑东南根,乃得生气而生气血,三月三是上巳节,是仲春生气最盛之时。而蒴藋是接骨草的药名,全年可采,他偏要七月七日乞巧节这天采的,那真是在取“巧”。还有那八月八日采王不留行,查一下历书就可以发现,八月八日这天是白露。

把日子换成节日和节气,就是要上巳日这天采的桑树东南方向的根、七巧节这天采的接骨草的嫩叶、白露这天采的王不留行的籽。

接骨草果

摊手,无语。

王不留行这个名字取得古怪,看上去就故事感十足,据说得名是因蜀主素好此花,后因降宋迁汴,人言此花曰王不留行。这当然是后世附会,张仲景那时候就把王不留行写进医书了,哪里轮得到蜀后主孟昶来留不留行。

东汉集前人医书而托名神农氏的《神农本草经》里对这个名字有解释:“行不俟驾。速甚邮传。”第一句出自《论语·乡党》:“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国君召唤,孔子等不及车辆套好马,开步便行;第二句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孟子说孔老师曾经说过,德政的推广应该比设立驿站传达政令还要迅速。王不留行的药性发作快,可以和应王命召和美德流传一样迅速。因此李时珍对这个名字的解释是“此物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

晋朝时的八卦刊物《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一条与王不留行这个名字含义有关的故事:晋朝著名的书法家卫夫人的父亲名叫卫展,永嘉中为江州刺史,凡有老朋友去浔阳投靠他,他也不说照顾给个职位,也不说留下来吃顿饭叙个旧,而是见面就给一斤王不留行。别人拿了王不留行自然知道是什么意思,转身就走。卫展的外甥吐槽说,我舅舅为人刻薄啊,居然让草木下逐客令。

王不留行是药名,因名字有趣,入了药诗就纯是一派搞笑风,连王安石这样一本正经的人,在用王不留行写药名诗时都是这个风格:“羊王不留行薄晚,酒肉从容追路远。”他为了把姓羊姓王两位朋友的姓名写进诗里,硬是拆开了王不留行这个药名,南宋周紫芝《病中戏作本草诗》中也“一朝逐客便当去,王不留行空泪流”之句。

至于小说戏曲中更是惯爱用王不留行凑趣,《西游记》第三十六回写师徒四人进了一座山势凶险的所在,唐僧战战兢兢,心中凄惨,兜住马,叫了一声悟空: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那唐僧真是好不啰嗦啊,叫徒弟巡山就巡山,探路就探路,偏偏要用药名写一首七言律诗,倒也不怕费心神。第二句“王不留行送出城”,字面的意思是说太宗皇帝送他西行,实际只是为了凑字数。搁如今,悟空少不免回他一句:“说人话。”

王不留行作为常用药,日常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到,不用医生开药方,比如王不留行加白芷,用一样分量,同研为末,临睡前搓入在头发根里,隔天早上篦去或洗净,可治头皮屑,这个方子出自北宋官修的《太平圣惠方》中;南宋医家王璆辑《是斋百一选方》中有误吞铁石或吃鱼时骨刺卡喉方:王不留行加黄柏(檗),等分研末,汤浸蒸饼,丸弹子大,青黛为衣,线穿挂风处吹干,待用时取一丸用冷水化开喝下。用王不留行为化骨鲠方,显然是看中了“性走不往”这个这个药性,至于灵不灵验,真是天知道。

菘蓝

王不留行常见于麦田中,是麦田里最多的一种野草。茎叶似菘蓝,嫩苗嫩叶可采为蔬,又名麦蓝菜。种子捣为末,也可当麦面蒸食。

王不留行

麦蓝菜Vaccariasgtalis,石竹科麦蓝菜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叶片微抱茎,如匙大尖,三四月开小花,如铃状,红白色,结实如灯笼草。花期5-7月,果期6-8月。广布于欧洲和亚洲,我国除华南外,全国都产。生于草坡、撂荒地或麦田中,为麦田常见杂草。别名王不留行、剪金花、麦蓝子。

文并供图/蓝紫青灰

母亲节

福袋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com/dxlcd/7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