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人越来越多了
糖,明明是用来形容甜蜜的,但对这群人来说却谈“糖”色变。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物质生活条件变好,糖尿病,这个曾经离大众很遥远的疾病,近二三十年来已成常见病,折磨着各年龄段的人。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成年糖尿病患病人数约1.4亿左右,已位居世界第一。据国际糖尿病联盟预测,年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将达1.51亿人。庞大的数据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重视糖尿病的防控。 是什么因素导致糖尿病?糖尿病有哪些先兆?糖尿病有什么并发症?又该如何预防糖尿病?看健未来接触了多位受糖尿病折磨的患者,选取了其中4位的故事,他们最小的22岁,最大的66岁,通过他们对病痛和抗糖的讲述,我们试图探寻答案。 糖尿病的“起因” 在讲述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糖尿病是怎么发生的: 人体血液中的胰岛素就像一把“钥匙”,作用在细胞表面受体上,打开葡萄糖进入人体细胞的通道。当葡萄糖进入肌肉和肝脏细胞时,会被转化为能量供人体日常所需;而与此同时,多余的葡萄糖则会进入脂肪细胞被储存起来,脂肪细胞会因此变大,造成发胖。当脂肪细胞膨胀到一定程度,会释放出一种物质干扰细胞表面的受体,让胰岛素失去作用——这个过程被称为胰岛素抵抗。 当这种状况发生时,葡萄糖会滞留在血液中,此时,胰岛细胞会收到信号:还有大量的葡萄糖没有进入细胞,因此,它会加大马力分泌更多的胰岛素——长期超负荷工作,胰岛功能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再也无法分泌出足够人体所需的胰岛素。 这把“钥匙”丢了,血液中的葡萄糖无处可去,血糖指数超过正常范围,糖尿病就发生了。 发现 “ 我怎么可能得糖尿病?! ” 这基本上是每个糖尿病患者拿到诊断书后,说的第一句话。 案例1 25岁的东北小伙李可冰也不例外。身高cm,体重最重时斤,李可冰和女朋友每天的快乐源泉90%来自美食,炸鸡、汉堡、炸鱼、烤串更是想吃就吃。 发现自己生病,还是因为今年年初,李可冰和一位学医的朋友外出闲聊时,被朋友说“你比原来瘦了”。没过多久,他也发现了身体的一点变化——上厕所频率明显增多,且每次的排尿量都很大,更重要的是,在每天吃很多且缺乏运动的情况下,他的体重不增反降。后来他才知道,多食、多饮、多尿、体重下降,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简称“三多一少”。 后来,李可冰的女朋友在网上搜索这些症状后,半信半疑地买了血糖仪,随机血糖为19.8mmol/L(正常值11.1mmol/L)。意识到问题严重的李可冰在医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 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潘琦解释,在临床诊断中,空腹血糖的正常值为3.9-6.1mmol/L;当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加上以下其中一条:空腹血糖值≥7mmol/L,或随机血糖值(或服用葡萄糖两小时后血糖值)≥11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6.5%,即可被确诊为糖尿病。没有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时,必须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 案例2 同样意外发现自己生病的,还有今年66岁家住北京的范贵海。 范贵海退休已经6年,退休前每年都会跟着单位体检,身体一直不错。退休后,他也保持着三年一检的频率。他没什么别的爱好,就喜欢养鸽子。年8月,在家倒腾鸽笼的范贵海不小心被鸽笼划破手,在家简单包扎了一下本以为就能好,结果3天后发现伤口迟迟不愈合。于是,在爱人和女儿的陪同下,医院看急诊,听了范贵海的描述,医生在给他进行了包扎后,建议他挂内分泌科检查。最终结果是:血糖过高,确诊2型糖尿病,直接住院。 案例3 与很多疾病不同,糖尿病在发病之初不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这也正是糖尿病的狡猾之处。发生非常隐秘,但一旦引发并发症…… 年8月的一个周四,22岁的袁伟刚像往常一样来到公司,喝了瓶冰可乐后,觉得很饿。那段时间每顿饭要吃两人份,“下午还要再叫个下午茶,就是又饿又渴,一天四五瓶冰可乐是打底”,跑起厕所也是完全停不下来。好不容易熬到了下班,他感觉胃不舒服,伴随恶心、头痛。本想早点回家休息,结果又碰到同事过生日:吃饭、喝酒、唱歌、吹蜡烛、吃蛋糕。这块蛋糕变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再次睁眼,袁伟刚已经因为酮症酸中毒(DKA)医院,并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 案例4 同样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的还有赵晓娜。今年30岁的她身材修长,爱好舞蹈,从小到大一听到音乐就会跟着起舞。但18年前,因为一次意外摔倒,她的人生被改变了。年,正在读小学六年级的赵晓娜因为一次“感冒”,医院看病。结果上楼时从楼梯上摔下来当场休克,被急诊送进儿科。儿科医生听完说这不是感冒,并安排测血糖。就这样,她被转到了内分泌科,确诊。 他们在成为“糖人”之前,经历过什么? 恐惧、对抗 在不相信之后,就是疑惑,然后是恐惧,对抗。 在分型上,糖尿病有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之分。 1型糖尿病大多是自身免疫系统问题导致的胰岛细胞被破坏而无法分泌胰岛素。2型糖尿病则是由于肥胖等原因导致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造成的。 后者的患者数量占整体患者的90%-95%甚至以上。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 2型糖尿病患者 需积极治疗,改变生活方式 正是缺乏健康、节制的生活方式,让糖尿病找上了相差40岁的李可冰、范贵海。 医生看完李可冰的化验单后,建议他先住院治疗。初发糖尿病住院筛查并发症,监控血糖,用胰岛素强化治疗会迅速缓解高糖毒性,减轻胰岛素抵抗,利于保护尚存的胰岛细胞。 医院的李可冰情绪十分低落,还无法接受已经确诊的事实。“其实自己知道生病的原因,也知道自己要做出改变,但全盘否定了过去的饮食,尤其自己喜欢的可乐、炸鸡、甜品,接受不了。“ “还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太好吧”,年轻时因为工作关系,范贵海的饭局比较多,喜欢吃肉,蔬菜、水果基本不碰,饮食和作息都没规律,抽烟、喝酒更是常事。但知道60多年的生活习惯就此打破,让他一时难以接受。医院里,吃着自己平时不喜欢的清淡饮食,注射着胰岛素,郁郁寡欢。 1型糖尿病患者需 终身使用胰岛素 作为1型糖尿病患者,袁伟刚和赵晓娜的情况则比较复杂。 在做了血常规之后,医生问袁伟刚“你有糖尿病你不知道吗”,他顿时懵了,答道“我没有糖尿病啊”。医生马上告诉他,他的血糖比正常值超了5倍。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如若出现口舌皮肤干燥、眼眶下陷、血压降低、心率增快的脱水表现,以及头晕、精神萎靡、恶心呕吐、呼气有烂苹果味等症状时,很有可能是出现了酮症酸中毒症状,需要及时就医诊治。否则,病情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循环衰竭、休克,危及生命。 1型糖尿病发病原因多样,目前尚不明确。自身免疫、遗传、病毒感染都有可能引发。一般情况下,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 袁伟刚的恐惧感随着胰岛素的泵入得到了缓解,身体也舒服了很多。慢慢地,血糖降下来了,这时候他心里还在想:“我就说我根本没有得糖尿病吧!” 医院,袁伟刚的血糖值降到了10以下,确诊为1型。然后他才接受现实,不再心理对抗,疯狂补习糖尿病知识。内心偶尔会产生怀疑:刚刚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份稳定工作,美好的人生才刚开始啊,这是真的吗? 赵晓娜也是如此。据她母亲说,赵晓娜出院后休学半年,又换了学校重新生活。年,又被紧急送医。医生把她每天两针预混胰岛素改成了“三短一长”,血糖才得到控制。为了更好地控制血糖,出院后的赵晓娜戴上了胰岛素泵。 大学毕业后,赵晓娜进入一家化妆品公司做促销员。她非常喜欢这份工作,领导也很器重她,她的身体状况也感觉很好。可是,某一天店铺的一名经理无意中看到她戴着泵时,要求化妆品公司换人。 被辞退后,赵晓娜大哭了一场。“就因为泵的存在,让我失去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她决定把泵给摘了,自作主张又改回了两针预混胰岛素的治疗方案。 接纳、共存 恐惧、对抗是解决不了生存问题的。没什么比活着更重要了。 所有糖尿病的治疗,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与年长的患者相比,年轻人的依从性相对更高,对血糖管理也更重视。李可冰每天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com/dxlzz/10279.html
- 上一篇文章: 从何以为家看黎巴嫩的社会问题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