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 http://pf.39.net/xwdt/150707/4651571.html

其实我很不想提九层妖塔这个名字,因为这会让人想到那些以伤痕累累历史所创作的虚构文学,但是没有办法,让热水血渭一号大墓家喻户晓的还是这个名字。年,青海省文物考古队在都兰县热水乡考察时意外发现此处古墓群。此墓葬群一经发现就轰动国内外考古界,被学术界命名为热水古墓群,并成为年、年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当地藏民把大墓叫做九层妖楼,是因为据称墓外的封土(老百姓看封土类似坟头)是土木结构,每隔一米由一层柏木隔开,层层垒叠之后有九层。考古发现的纪录说“封土四周混凝HANG筑或石砌围墙,上层封土叠压在下层封土之上,由黄土、砾石等多层堆积而成,揭露出来的封土遗迹有九层柏木,故称九层妖塔”。实际上抢救性挖掘的是上层封土,这座大墓依山而建,上下有两层封土,像两个倒扣的斗形容器。最上面的“小斗”已经被挖开了,掘走了约3/4,下面的出于保护目的没有发掘。小封土堆内部有十字形陪葬墓及动物陪葬墓两座,大墓南面平地上有殉葬坑、陪葬沟等组合而成的陪葬遗迹,由二十七个圆坑和五条陪葬沟组成,其规模之大实属罕见。

热水墓群所在区域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年前就有先民在该地区放牧、繁衍、生息。周、秦时期,此地属西羌,羌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早期畜牧业已成雏形。西汉平帝元始四年,王莽置西海郡,此地被正式归入汉朝版图。西晋时期,吐谷浑率部由辽东“西附阴山”,后“度陇而西,至于枹罕(今甘肃临夏)”之后极乎白兰数千里。吐谷浑迁徙过程中逐渐征服当地诸羌部落。之后吐谷浑跃出白兰,向东、向北发展,吐谷浑疆域大幅扩张,中心主要在青海湖近南、近西、西南等地,其疆域发展到鄯善、且末一带,历时多年吐谷浑政权为吐蕃所灭。唐代至宋代时期,吐谷浑失去复国希望,唐朝采取笼络政策来收服他们,继而吐蕃管辖的部分吐谷浑部众陆续动迁,归附唐朝。

公元5世纪-7世纪,吐谷浑选择都兰香日德作为吐谷浑王城所在,吐谷浑对葬地选址承袭汉制,遵从王者必葬于都城近郊的古制,将都兰作为祖先和部族归葬的风水宝地。都兰古墓群共两千余座墓葬,其中心墓群有四:即热水、沟里、巴隆、夏日哈,并以香日德河流域的王城为中心,呈扇形拱卫状分布。热水墓群距香日德古城约二十公里,此处山环水绕,藏风纳气,水源充沛,土地肥美,因此吐谷浑将此处作为埋葬吉地。

此外,这里也是连接东西方的青海道的中心地段,秦汉时期通往西域(中亚、欧洲、印度北部等地)的交通路线主要以途经河西走廊的河西道为主,居延道和青海道相对冷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战乱不断,河西走廊一带受到严重影响。而以青海为中心的吐谷浑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开疆拓土广交周邻,为丝绸之路青海道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青海道(由祁连山南沿湟水至青海湖,再经由柴达木盆地至新疆若羌的古“羌中道”)与西域道路顺利相接。自此,古羌中道由此演变为青海道,不经河西走廊可达西域,并逐渐走向繁荣。

6世纪有一位受吐谷浑保护西行取道青海之路的北魏的使者宋云,去天竺途中撰有《宋云行记》如此记录了途径吐谷浑都城:“发赤岭西行二十三日,度流沙,至吐谷浑国。途中甚寒,多绕风雪,飞沙走砾,举目皆满,唯吐谷浑城左右暖于余处。其国有文字,况同魏。风俗ZZ,多为夷法”。

在大墓一二层出土了大量陪葬物品和陪葬的马、牛、羊等动物遗骸余具。在众多的随葬品中,有古代皮靴、古藏文木片、古蒙古族文木牍、彩绘木片及金饰、木碟、木鸟兽、粮食和大量丝绸。其中还发现了迄今为止全世界唯一一块8世纪波斯萨珊时期的织锦,织的是波斯萨珊王朝使用的婆罗文体,专家考证上面一行写着“伟大的光荣的”,下面一行是“王中之王”,充分证明了当时东西方的文化贸易往来。

由于人力和资金有限,随着吐蕃墓葬群影响的不断扩大,这里遭到了盗墓贼的频繁“光顾”。一段时间内,盗墓者甚至动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推开封土,疯狂盗取珍贵文物。经过青海省多次专项行动打击后,盗墓分子虽有所收敛,但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盗墓活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据统计,都兰县境内约0余座墓葬有近一半遭到过盗掘。

年5月都兰发生了轰动全国的盗墓案,本地盗墓贼联手陕西专业团队第二次盗掘就挖开了距离血渭一号大墓几百米的另一个贵族墓室,挖出价值上亿的大量文物。从年3月到7月,专案组经过数月侦办,将实施盗掘、倒卖文物等各个环节的26名犯罪嫌疑人一网打尽,追回件被盗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4组16件。年我去热水的时候,文物局已经开始在被盗掘的血渭一号墓开展保护性发掘,后来我还在国家博物馆看过追回来的一级文物,其中精美的吐蕃金器和玛瑙碗让我叹为观止。

对已经遭盗墓贼破坏的血渭一号墓第一第二层,从年开始,文物部门由韩建华担任领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历经三年后,出土了近千件反映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金银器、玛瑙珠、精美丝织品、金银器、绿松石、铜器、古藏文木简牍等珍贵文物,其中金锦、缂丝、素绫等均属国内首次发现。对研究吐谷浑、吐蕃ZZ、经济、文化、礼仪制度、社会生活等具有重要价值。这一考古项目也因为田野发掘的科学性、系统性以及突出的学术价值而被选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选会上,众多专家认为,先进的考古理念,关键文物的出世,为解读唐与吐蕃、吐谷浑的关系提供了非常关键的证据。

年11月3日,考古人员在主墓室意外清理出了一枚银印章。方形,边长1.8厘米,细看由骆驼纹和陌生的文字组成。“无法言说当时的激动,所有的考古人都沸腾了。”经我国著名藏学家陈庆英等多人释读,意思是“外甥阿柴王之印”。这和文献中的记载是相符的。公元年,吐蕃大军攻灭了吐谷浑,最后一代吐谷浑王投奔了唐朝。唐朝虽然出动十万大军,与吐蕃在青海湖决一死战,但终以失败告终。为了控制吐谷浑,吐蕃一直与其王室建立联姻,形成了特殊的“甥舅关系”。“阿柴”是吐蕃人对吐谷浑的称呼。根据墓室出土金器、丝织物等,结合棚木树木年轮测定,血渭一号墓的年代在8世纪中期左右,和文献中的这一段史实完全可以对应。

敦煌吐蕃经卷中的《阿柴纪年(残卷)》记载:吐蕃墀邦公主嫁给吐谷浑王,她的儿子是莫贺吐浑可汗。这与墓葬的树木测年基本吻合,同时也和墓葬出土人骨的年龄比较吻合,如果这种推断正确的话,墓主人就有可能是莫贺吐浑可汗。血渭一号墓中的丝织品中还发现了唐代织锦中经常采用的陵阳公样,足以证明都兰是当时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站。窦师纶是唐代的丝织工艺家,官至大府卿,封陵阳公,精通织物图案设计。他来到盛产丝绸的益州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后,创造出寓意祥瑞章彩奇丽的绫锦,被蜀人誉为“陵阳公样”。

说完了历史和现状,再说说迷梦,小说里写的九层妖塔是古代魔国历代魔主的陵墓,在魔女肚脐眼上盖起来的,这让我想到关于西藏地图的传说,传说西藏的地形就是一个魔女图,可以远溯到公元7世纪文成公主进藏的时代。藏文史籍中有不少相关记载,《魔女仰卧图》上的女魔呈头东脚西仰卧,其心脏在拉萨。传说多年前,文成公主嫁入藏地时,依据中原的五行之法来细推观察,知道西藏地形俨若罗刹魔女仰卧的形状。她先修建了布达拉宫和大昭寺以镇住女魔的心脏,接着在卫藏四茹修建了镇魔十二寺,据说这是制服女魔的十二不移之钉。这个传说就像热水当地藏民因为大墓的种种传说或者被自己先祖灭族的吐谷浑冤魂而把大墓叫做妖楼一样,听听就算了,算是历史的花边,一场迷梦罢了。可以肯定的是,热水这片土地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枯荣双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com/dxlxw/7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