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医院专业治疗白癜风 http://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百草园记●宇宙的徽记》—序

我竟得以如此细致地观察百年前的植物,联想到宋代院体花鸟画的同时,也想到20世纪早期,英国那些珍贵的版画小品。

百年前日本国精心制作的植物标本,因为“新文化运动”辗转到了绍兴府中学堂,提供鲁迅及他的同事们教学之用。百年时光,它们已被点化为宇宙的徽记!

年,戊戌变法失败,蔡元培回家乡绍兴,在绍兴府中学堂做校长。年,豫才先生(后笔名鲁迅)在这里教书一年。世纪更迭,学校几度迁址,这批植物标本在档案室尘封至今。学校的名称演进为绍兴市第一中学,这些不凡的往事,便构成这所中学校史的一部分。

绍兴这个地名,我从小心向往之,自然都是因为鲁迅,如今因为拍摄这批珍贵的植物去接近它,又是从未想到过的。

极普通的植物,经年“叶隐”过程,渗透出了若大千世界般的“一微尘”的质感。植物的鲜嫩色泽尽皆退去,而以另一种象征和隐喻的色泽变化,来对应宇宙的无穷。

日本人做事认真唯美的风范,从每一帧标本中散发出来。这种雅致的品味,原本是我们祖先的嗜好,是东亚诸国共有的。

不间断的动乱,使我们失去了这种品味,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识别它的眼光,严重到将粗俗误认为是风格迥异的粗犷,而这优雅不过是“有点细腻”的别样而已。

标本附着的托纸已然泛黄,满是印渍。这些时间的痕迹都是可以“萃取”的艺术细节。

其中一批标本,标签上的日文翻译过来是年制作。

另一批标本,商标表示是明治十二年,“山越长七”氏乃是标本界的名门,是年创立的工作所的商标。

有一些被硫酸纸保护,更完整的珍品。所谓完整,是说脱损的程度很小。而东方典雅的布局和百年间色泽的有序蜕变,使这批标本呈统一的“宇宙徽记”风格。在这既抽象又真实存在的艺术品中,去寻求植物的生动和时下的鲜活,定会失望的了……

在绍兴鲁迅纪念馆,陈列着由鲁迅的学生蒋谦制作的植物标本,标本承袭日式风格,与眼下这批标本的风格一脉相承。

纪念馆还陈列了一架鲁迅先生用于制作标本的器具。

终身执教的蒋谦先生,有一篇题为《鲁迅和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文章,发表在《乡友忆鲁迅》(绍兴鲁迅纪念馆编印)这本小册子里。其中如是描述:

“鲁迅先生来讲课,大家都肃静的,蛮要听的……他常常领我们去采集植物标本,时间是隔一星期或每星期去。采集的地方,如孤山,葛岭,岳坟,北高峰……”

绍兴府中学堂曾派员从上海、日本购进书籍和教具,也包括了这批植物标本。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美育代替宗教”的理念,己为国人熟知。其实,这批尘封了一个世纪的“普通”教具,正是此理念完美的诠释。

年9月,陈子英任绍兴府中学堂监督,豫才先生(鲁迅)应邀任监学,兼博物课教员,教三年级的植物学、四年级的生理卫生学。

《鲁迅故家的败落》是一部由周建人口述的珍贵史料,其中多处描述鲁迅先生在乱世浮沉、故园败落之际,潜心于自然,采集、研究植物标本的事情。比如,页至页都是讲植物标本的事情:“这卖田的事是很热闹的,台门各房族不知开了多少会……大哥和我都没有过问这些事情,我们利用寒假、春假、星期日,悠然自得地带了鹤招,背着植物香,拿了铜锸,去游览绍兴的名胜古迹,采集植物去了。……植物采集回来后,我们就把枝条剪成适当的长短,又把一张报纸对裁开来,再对折拢,把整株的植物或剪好的枝条夹在中间,同时夹入一张纸条,写明名称、采集的地方和时间,在这一夹纸的上下,再衬上上几张四折的报纸。接着用木板制的夹板夹住,用绳扎好,晒在太阳下面,等干燥,就是标本了。

……大哥说,分类一般地说可以是科学的开头……大哥在讲到植物分类的时候,很怀念他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同事、生物教员张柳如,他说他和张柳如一起,根据法国恩格勒的分类法,严格的进行过植物的分类、定名工作……。张柳如也怀念我大哥,他利用假期到我家来过,和大哥一同到涂山等地采集过植物。”

周建人这里讲的,正是鲁迅先生回国后,从杭州回到故乡这段时间的事情。博物课教员,他偏重怎样的角度,给孩子们介绍这些植物标本呢?不言而喻,这位弃医从文、流连于百草园的小说家,会沉迷于这些标本的美的潜质。

颇具绘画天赋的少年,对版画情有独钟的文学大师,自然会引导孩子们的心,在这些树叶的边缘线上散步。就如现在,原本柔和的摄影灯,通过毛玻璃柜门再过滤一遍,柔化光线造成的阴影,植物茎脉流动畅通无阻了。宋代的植物花鸟画,画师们追求的也正是这样的氛围,他们甚至在生活中刻意布置和寻求。

经典音乐的世界里,有交响乐与室内乐的形式分别。这植物标本正是具有“室内乐”的特质,卸下过于丰满的外套,让心境流连于艺术的本质:极规则的齿形边缘,茎脉走向,有如桃形的叶根部,色泽浓郁……发展至叶尖,颜色渐变淡雅,这微妙的、形与色之间蕴含内在规律的变化,周而复始,这正是室内乐循环往复的精妙所在。由巴赫至海顿、莫扎特构建的室内音乐精奥,后人永难企及。如果贝多芬晚年没有创作那批弦乐四重奏,让室内乐这种至臻完美的形式注入更复杂的人性,贝多芬便还不是贝多芬。

宋代宋徽宗宫廷里那些精微的“花鸟小品”,是中国绘画艺术高峰,名副其实的前无古人!他们如室内乐般与范宽的巨幅山水(交响乐)并存。交响乐令心潮激荡,追忆、思索;室内乐让心境沉静、内敛而敏感,超然物外。欣赏这批植物标本,正是有望达到“内心体悟,明心见性”的境界(佛界人士称之曰“禅”)。

鲁迅先生在厦门通信集里,有多处关于植物的描述。于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腊叶》:

“灯下看《雁门集》,忽然翻出一片压干的枫叶来。这使我记起去年的深秋。繁霜夜降,木叶多半凋零,庭前的一株小小的枫树也变成红色了。我曾绕树徘徊,细看叶片的颜色,当它青葱的时候是从没有这么注意的。他也并非全树通红,最多的是浅绛,有几片则在绯红地上,还带着几团浓绿。一片独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视。我自念:这是病叶呵!便将他摘了下来,夹在刚才买到的《雁门集》里。大概是愿使这将坠的被蚀而斑斓的颜色,暂得保存,不即与群叶一同飘散罢。”

这“将坠的被蚀而斑斓的颜色”的细腻文字,自然想起日本的美学典籍《叶隐闻书》,强劲的西方文明风暴令易碎的东亚美学诗篇风雨摇曳,《叶隐闻书》的内核在日本本土也已鲜为人知了。

这些“渐隐”的植物,它们优雅的情绪,满含生命记忆的存在,让豫才先生在年着迷吧。为先生触碰过的优雅,令我们在21世纪沉醉。因拍摄,轻轻触碰标本的托纸,恍如隔世。

潜于美而忘返,黯然不知今夕是何年。

敛笼遐思于眼下的事情吧:在友人萧的荐引下,年11月底一个雨夜,在绍兴“题扇桥”旁一家叫做“茶麻一味”的馆舍,我和绍兴一中的朱雯校长见面。同龄人,都有幼年时的鲁迅情怀。朱校长希望在校庆周年之际,让世人分享这批植物标本,为怀念曾为一中教师的鲁迅先生而出一部书籍。

这部《百草园记》文本,最初的酝酿就在这个江南雨夜。我们议定植物标本以册页的装帧形式;关于鲁迅先生的少年往事和遗迹,在《故乡的风景》这部书里呈现。以册页的形式,自然是希望收藏者有如亲见这批珍贵的标本。历经数次拍摄,不仅希望表现植物,更侧重于表达时间与空间的概念;表达“渺小”生命与宇宙同构的概念;表达这批遗世标本中弥足珍贵的东方美学思想……鲁迅先生是一位有着深刻人文思想的美学家,仅此一点就为近代中国所不可多得。

为文献价值起见,在册页的一面印出包括标签在内的标本全貌,并附文简介。短文分植物学科知识与我个人的鉴赏视点。学科知识仅选择与鉴赏有关的引用,植物学的价值于这批标本,仅是一个次要的侧面。在同一帧册页的另一面,我以个人视点对植物做局部剪裁,期望获得观者与植物间无“隔”的心阅。

几十帧有一定厚度的册页从封套中一并取出,这过程似已失去了“至静”的心思,所以计划把册页分为三类,过程亦是按这三类分别撰写:“遗花辑”、“纸草辑”与“落木遗卷”。

“遗花辑”选择以花为主或者有“花”的象征性的植物标本,比如两帧“阳荷”都归入“遗花辑”,植物学而言这里并没有花,但这帧标本历经百年,其布局如左右并置的花蕾与花包,其花苞永不开放,也不凋零,在别具隐喻气氛里摄人心魄。

“落木遗卷”以叶为视点的植物标本。“叶生”与“叶隐”的概念,早已深深嵌入我们东方人的文脉。“樟叶”、“榆树叶”、“桑”、“野芝麻”……它们在尘世生命的翩翩舞姿,百年间已然隐遁。然而,百年之后我们竟有幸与这些尘世的归隐者邂逅,这得感激人类的标本艺术━这些宇宙的精灵寄托于这门艺术的庇护,它们逃过了春日微风和秋日阳光的干扰,我们得以悉心慎阅“榆”和“桑”叶的边缘线与内里的经络如何似宇宙自身的规律那样周而复始;奇异的色泽仅为配合这规律运行而存在,我们的心借此,短暂地触及宇宙的本质。

“纸草辑”以禾本科或莎草科带穗实的草类为主。通过对它们的拍摄、后期处理、查阅资料,感触很深!这些野草、杂草,出现在庸碌人生的道旁脚下,匆匆过客不可能找到适合的视点来观察它们。若以无染的心境来阅其精微,发现其生命的价值与人类钟情的所有植物种类别无二致,它们细腻精致的茎秆或平直或扭曲,个性鲜明,不一而足。它们不起眼的穗实,在表面芜杂下明晰可辨的内在秩序,正可以对应浩渺宇宙的变化规律。这规律是千古以来艺术家、哲人追求的终极目标,中国的老子、宋代的宫廷画师、德国音乐家塞巴斯蒂安·巴赫,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就是追求这眼下稊米“微末”间所存在的宇宙规律。这每一束萋萋芳草便是大地的本质。

芳草之渺小,犹如人类中的渺小个体,却是值得尊重的,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内涵。这部册页的问世,或者就是对这种回归个体、始于微末的精神的呼唤。鲁迅先生在他的国度作为斗士、精神脊梁而受到百年尊崇。这部册页的问世,或者是对他别样的纪念━一位充满自然情趣的人、植物学者、美学家、文学大师的纪念。

——刘洵,年4月

遗花辑(1)

溲疏(拉丁学名:DeutziascabraThunb),别称空疏、巨骨、空木、卯花,虎耳草科,落叶灌木。叶对生,有短柄;叶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顶端尖,基部稍圆,边缘有小锯齿,两面均有星状毛。圆锥花序、伞房花序、聚伞花序或总状花序,花瓣5枚,白色或外面略带红晕。初夏白花满树,洁净素雅,其重瓣变种更加美丽。

这帧汉名“溲疏”的植物标本,其布局之简洁概括,令人讶异、叹服、喜悦。

这卵形的“对生”叶片,如此对称又暗含变化、突兀、飘逸地舒展开来,既像宋代宫廷画师的手笔,又极具现代艺术概念里的对称、制作感和极简。嗯,这就是自然。

重瓣变种的溲疏花球,在托纸的中央凝固于过往与现在,它像一帧单纯、高贵的植物标识。

遗花辑(2)

牡丹樱(拉丁学名:C.campanulata"Kanhizakura-plena"),蔷薇科,樱属下植物品种,乔木。原产于中国台湾省,八重樱、牡丹樱均系当地俗称。国内资料:“花深红色,重瓣,花量大,下垂,常不完全开展,呈半开状。盛花时红花满树,花团锦簇,比日本樱花更富观赏性。”这些饱含人的愿望的植物资料,还是让我们知道了牡丹樱盛开时的一些情况。这些特征与平素理想中樱花轻盈飘逸、艳丽而凄婉的特质,风格迥异。

这帧汉名“牡丹樱”的植物标本,远离了上述蓬勃生机的描述,它被时间凝固于棕色的记忆中。没有繁复的花瓣,仅是单纯的花的图案,内里透出微光。这微光罩染生命的经络,屏吸间毫微毕现。

一段花的箴言,徽记天下所有的花。

遗花辑(3)

百脚蜈蚣[拉丁学名:Cleisostomascolopendrifolium(Makino)Garay],别称蜈蚣兰、金百脚、柏子兰、蜈蚣草,为兰科隔距兰属植物蜈蚣兰的全草。多年生常绿草本,茎细长匍匐,多节而质硬。叶2列,革质,两侧对褶呈短剑状,长5-8毫米,宽约1.5毫米,先端钝。花序比叶短,基部具筒状膜质短鞘,花1-2朵;花小;淡红色,单生。药用:清热,解毒,止血。治口腔炎、副鼻窦炎、气管炎等。

这帧汉名“百脚蜈蚣”的植物标本,看上去倒是一派温文尔雅的气息。上端并置于叶间的花序,精致的花萼、涩瑟的花冠编织成一串花环。

值得回味的是,百年前制作标本的手,刻意把右下方那片叶子向下轻轻挪动,与茎秆完结处形成平行而获得感官上的稳定,同时与标签呼应;左边托纸上的时光之印渍边缘的进退凑巧与植物相互关联。

被平面化的环状花絮,齐整的装饰效果,只有在标本世界里可以获得。

遗花辑(4)

山梅花(拉丁学名:Philadelphusincanus),别称毛叶木通,为虎耳草科山梅花属下的一个植物种。灌木,高1.5-3.5米。二年生小枝灰褐色,表皮呈片状脱落。叶卵形或阔卵形,长6-12.5厘米,宽8-10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总状花序,有花5-7朵。萼筒钟形,裂片卵形,先端骤渐尖。花冠盘状,花瓣白色,卵形或近圆形,基部急收狭。花期5-6月,果期7-8月。

日文里有“梅花空木”的说法,是因为这花像梅,枝是空心的。

这帧汉名“山梅花”的植物标本,布局饱满,深褐色的叶片占据画面显要位置,叶片“卵形或阔卵形”的造型令人感受到圆满自足的愉悦,而“先端急尖,基部圆形”又显示了优雅流动的特性。

标本制作者用舞蹈般的枝干与饱满的叶片相配合,完成了既稳定又有变化的菱形来呈现山梅花的范式样本。它是标本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像一帧版画,解释植物的种类,同时享有人与自然共谋的完美结构。

遗花辑(5)

这是又一帧“山梅花”的植物标本,堪称一首优美的小诗。

一小支山梅花所占面积不大,留下足够遐想的空间。

在流线型茎秆的牵引下,叶与花序的布局紧凑。百年前曾是洁白的,而今转为黄灰色的柔和的花序,与绒绒的深褐色的叶片形成足够明朗的对比而不失含蓄的基调,心形的叶片敦厚、浑圆。其深棕色的影调让我们联想到古典绘画中温暖沉郁的韵味,若非通过标本遗迹的途径,我们很难感受到植物叶片这种色变后的意象之美。

遗花辑(6)

杜鹃花(拉丁学名:Rhododendronsimsiiplanch.),灌木或乔木。有时矮小呈垫状,地坐或附生。植株无毛或被各色毛被或被鳞片。叶常绿或落叶、半落叶。花形由小至大,通常排列成伞形。总状或短总状花序,很少单花,通常顶生,偶有腋生。

这帧汉名“杜鹃花”的植物标本。以三角形的姿态——植物通常生存的状态置放于托纸上。色泽沉郁的长卵形叶片,每一组呈装饰图案般放射开来,在明亮的托纸对衬之下,如反差强烈的木版画。薄而透明的花瓣栖息其间,百年时光,它们已被熏染成温暖的黄灰色。

遗花辑(7)

石竹(拉丁学名:DianthuschinensisL.),别名蒙古石竹、丝叶石竹、长萼石竹、长苞石竹,石竹科石竹属多年生草本。茎由根颈生出,疏丛生,直立,上部分支。叶片线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稍狭,全缘或有细小齿,中脉较显。花单生枝端或数花集成聚伞花序。花期5-6月,果期7-9月。

这帧汉名“石竹”的植物标本,在布局上有简洁硬朗的风格,短直的茎秆上方一朵圆形的花。这样的布局犹如儿童在画上的直截了当。

遗花辑(8)

黄馨(拉丁学名:JasminummesnyiHance),别名野迎春、南迎春、金铃花,木犀科素馨属。常绿直灌木,枝条下垂。三出复叶,对生,小叶长椭圆状披针形,基部渐狭成短梗,侧生2枚较小而无柄。3-4月开花,花单生于小枝端部,淡黄色,有叶状苞片,常重瓣。黄馨从前生于峡谷或丛林中,现如今公寓、园林中已屡见不鲜,春日一片明黄。

静憩于残卷上的黄馨,花朵不见明艳的黄色,这“单生于小枝端部”的花絮,造型完整凝练。暗褐色的花苞和开放的浅色花朵凝固于百年前春日的一瞬,它们同生命短促而饱满的叶片一道构筑坠亡前的永恒,托纸的破损与印渍营造追忆的光晕。

遗花辑(9)

胡枝子(拉丁学名:LespedezabicolorTurcz.),别名萩、胡枝条、随军茶等,豆科。直立灌木,分枝多,卵状叶片,花冠为红紫色。花期8月,果熟期9-10月。

这帧汉名“胡枝子”的植物标本,恰如其分地裁取植物的一段,下方丰满,稍弯曲后延展至轻盈的枝头;长度与托纸暗合。经验卓越的标本制品!

这生命不朽的象征斜靠在标签上,毫无脱损地呈现于百年后的心阅者。标准的卵状叶片,或者说是卵形宝石般的正负面两种颜色深浅分明的叶片,由下而上大小渐次变化,斜卵形的荚果转为暗红,与浅绿灰色的叶片映衬出岩彩画般的古老意蕴。曾经“真实”的一切颜色密码,百年凝固的过程都完整地转译过来,标本的每一个局部堪称形与色的诗句,是为珍品。

遗花辑(10)

这又是一帧“胡枝子”的植物标本。与上一帧标本相比,因布局的不同,弥漫出迥异的气息。也是同样斜靠在标签上的胡枝子,这一次圆润的小叶片布满托纸,暗红与灰绿色既活跃又沉稳。纤若毫发的细枝随风飞舞,似山妖精灵的舞蹈。胡枝子于尘世绽放的瞬间,如众多的姊妹般美丽而娇艳。其生命于百年前进入标本师的慧眼,时光熏染使之通体渗透出沉郁的瑰丽。

花、枝、叶,乃是我们尘世的“可名”之称谓。什么是恒常的存在呢?宋代无名氏画作里的小花,佛陀手上那支微笑的花……还有这百年遗存的“胡枝子”。

遗花辑(11)

野珠兰(拉丁学名:Stephanandrachinensis.),别称华空木,蔷薇科野珠兰属植物。枝细长,小枝屈曲。叶互生,卵形至长卵形,先端渐尖成尾状,边缘具双重锯齿,背面脉上疏生银灰色柔毛。圆锥花序顶生。花小,白色。蓇葖果近球形。花期5-6月,果期8-9月。

这帧汉名“野珠兰”的植物标本,以艺术的眼光来看,乃是一帧具有中国工笔画意蕴的标本,而且就是宋代的马远风格,在他那些山水画间一望便知的东方幻想情愫,倘若有大量马远风格的花鸟画存世的话……而与之齐名的范宽和同时代几乎所有画师,都已别具风格。

植物的叶片与葡萄和梧桐叶都属于具“裂缺的”叶片,但眼下的叶片仅属“中裂”或“浅裂”,前端三角形,因而更具精致、活跃的气质。时光久远令这些叶片分暗红色与浅绿灰色两种(正、背向不同),暗红色的叶片与深色的果实被版画般地概括为整个画面的暗部,令画面获得古朴单纯的效果。

植物整体造型和谐中不乏主干斜向的变化。深浅两种具“裂缺的卵形”叶片与有序的茎秆,干净且富于变化地凸显于背景上。左边竖向贯穿的时间印痕,在视觉上被接受为天地或者远山与云际的幻象,画面下方留空稍多,我们得到了半抽象的马远印象。

遗花辑(12)

阳荷(拉丁学名:ZingiberstriolatumDiels),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达1.5米。根茎白色,微有芳香味。叶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7-9月开花,9-11月结果。

这帧汉名“阳荷”的植物标本。很难想象极其普通的野生食菜,竟可以转换为如此气氛神秘、肌理繁复的植物标本。

也是因为历经百年尘封,植物复杂的肌理、托纸暖灰色的调性变化,一帧普通的植物标本承载了远大于形式的厚重内容。生命繁复的肌理裂变,细腻与壮阔,通透与抑郁,腐朽与灿烂。标签上方一株尚未开放的“花苞”,细细查看,发现它既像史前待放的蓓蕾,又似末日里人类最后的果实。尘埃落定,使人想到宋画经典之作《出水芙蓉》,那画面只有一朵荷花的“小品”,那种从植物背后沁出的柔和的微光,乃是宋代绘画的精髓。

这帧历经百年的标本,沁出的光是柔和温暖、忧郁颓败的。因其真实的存在,它与观者当时的心境共同完成“看”到的情绪。

遗花辑(13)

阳荷(拉丁学名:ZingiberstriolatumDiels),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达1.5米;根茎白色,微有芳香味。叶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7-9月开花,9-11月结果。

这帧汉名“阳荷”的植物标本,标签上方一株尚未开放的“花苞”,细细查看,发现它既像史前待放的蓓蕾,又似末日里人类最后的果实。这帧历经百年的标本,沁出的光是柔和温暖、忧郁颓败的,这些看似矛盾、抽象的因素,又因其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眼前,它与观者当时的“心阅”,共同完成一瞬间读到的千变万化的、永不重复的情绪。

遗花辑(14)

半高野帚(拉丁学名:PertyasimozawaiMasam.)属于台湾稀有及濒危植物。族群小,且分布地区狭隘。能繁殖成熟个体少于株,族群实际占有面积,小于平方千米。匍匐沿壁而生,乍看似藤类植物,很特殊!白色丝状花,每朵花中有数根粉紫色花柱。

这帧汉名“半高野帚”的植物标本,是简洁、朴素、抽象之美的典范。桃尖形的叶片,适度弯曲的茎干。最上端的穗实,似一朵倒三角形的,仿若象征世间所有植物生命本质的表现形态,远离了原初的“半高野帚”个体。包括标本托纸上的百年时光印痕,让这珍贵的遗存为时间升华为证实生命内核的艺术珍品,宇宙传递给人类的美的信物。

遗花辑(15)

豌豆(拉丁学名:PisumsativumL.),一年生攀缘草本。高0.5-2米。全株绿色,光滑无毛,被粉霜。叶具小叶4-6片,托叶比小叶大,叶状心形,下缘具细牙齿。小叶卵圆形,花于叶腋单生或数朵排列为总状花序。花萼钟状,深5裂,裂片披针形;花冠颜色多样,随品种而异,但多为白色和紫色。

观这帧汉名“豌豆”的植物标本,惊讶与陶醉。寻常菜肴“豌豆尖”,心形的叶片经时光熏染,蜕变成半透明的生赭色调,高贵而温暖。紫灰的小花朵与蜿蜒扭曲的丝茎,精微的美的细节!餐桌上的快感被“标本”转化为视觉艺术的珍品,此乃是常识被“陌生化”之后的奇迹!

遗花辑(16)

费菜(拉丁学名:SedumaizoonL.),别称:四季还阳、景天三七、金不换,景天科景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短,粗茎高可达50厘米,直立。叶互生,叶坚实,近革质。聚伞花序有多花,萼片肉质,花瓣黄色,花柱长钻形。种子椭圆形,花果期6-9月。费菜分布广,多生长于山地林缘、灌木丛、河岸草丛,较耐阴,也较耐旱、寒,在北方能露地越冬,对土壤无严格要求,适应性强。

这帧汉名“费菜”的植物标本,矮墩墩的一株菜花,想象它刚被采摘的情状是有些憨态吧。百年时光,给这枝普通的食菜罩上神秘的暖棕色调,让标本页面看上去像一帧丝网版画,画者通过一气呵成的、浓郁的植物剪影表达生命的别样状态。

遗花辑(17)

朝鲜蓟(拉丁学名:CynarascolymusL.)菊科,别称:食托菜蓟、洋蓟、朝蓟。菜蓟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2米。上部有分枝,叶大形,基生叶莲座状;下部茎叶椭圆形或宽披针形。全部叶质地薄,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头状花序极大,总苞多层,无毛,覆瓦状排列,附片硬膜质,圆形、卵形、三角形或尾状,小花紫红色,花冠裂片长9毫米。瘦果长椭圆形。7月开花结果。原产地中海地区,西欧地区有栽培。

这帧汉名“朝鲜菊”(朝鲜蓟)的植物标本,再现了原本只存于记忆中的一枝花。枝干带着叶片,向上伸展,稍作涩滞。“钟状的花序”含高贵幽怨的气息,再平行向右方的空寂。托纸顶部左右两处时间留下的印痕,两两相对且圆润柔和,乃是天作之合的玄妙。与其说是云层,勿宁说是寂寥的边际。时光之痕经得起挑剔的目光,心如“橐龠”,便在这圆润而变化万千里读出宇宙。

遗花辑(18)

大婆婆纳(拉丁学名:VeronicadahuricaStev.),别名灯笼草(《贵州民间药物》)、灯笼婆婆纳(《全国中草药汇编》)。叶对生,在茎节上有一个环连接叶柄基部,叶柄长1-1.5厘米,少有较短的,叶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基部常心形,顶端常钝,少急尖。

这帧汉名“大婆婆纳”的植物标本,百年之后,毫无脱损。布局中规中矩,时光概括和重构了颜色结构,叶子正负两面暗红与绿灰的色彩对比,成为画面重要的颜色魅力。

遗花辑(19)

竹叶草(拉丁学名:Armgyass.),别称:多穗缩箬(广州植物志),禾本科求米草属。秆较纤细,叶鞘短于或上部者长于节间;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圆锥花序长5-15厘米,花柱基部分离。染色体2n=72。花果期9-11月。饱满的披针形叶片似水墨画或水彩画者随意练笔之作而有偶成,其丰腴的穗,使人联想到麦、谷之类的人类食物早先于荒野的原生情状。

这帧标本尤其令我着迷的是标签中部托纸上暗红色的印痕,这时间遗留下的抽象形迹,与整个托纸上等人时光之痕糅合为一种旷寂、古雅的氛围,为这株标本营造了不凡抒情气质。

这暗红的、不可多得的时光印痕,中间豆荚形的深色区域,比植物叶片稍浅而不致喧宾夺主,它向外侵染的过程中暗含精准的规律。渐次变浅的过程润泽柔和而微妙敏感,然后画上一个椭圆形的淡雅的边缘—时光的徽记!

遗花辑(20)

又一帧汉名“竹叶草”的标本,也是一帧颜色漂亮的植物标本。时光没有像上一帧“竹叶草”标本那样给托纸一枚暗红的印章,而是随性留下温暖的黄色印痕,就像在水彩画背景里通常见到的那样。

箬,是竹子的一种,叶大而宽,可编竹笠,又可用来包棕子。眼前这株植物,假定以箬来冠名是恰如其分的,它的叶片看上去却是大而宽的率性不羁,但放在典雅的“柳叶箬”身上,这冠名就显得笼而统之的粗疏了。

遗花辑(21)

晚香玉(拉丁学名:Polianthestuberosa),别称夜来香、月下香,石蒜科,多年生球根花卉,原产地为墨西哥及南美洲。高可达1米。茎直立,不分枝。基生叶6-9枚簇生,线形,长40-60厘米,宽约1厘米,顶端尖,深绿色,在花茎上的叶散生,向上渐小呈苞片状。穗状花序顶生,每苞片内常有2花,苞片绿色;花乳白色,浓香,长3.5-7厘米;花被管长2.5-4.5厘米,基部稍弯曲,花被裂片彼此近似,长圆状披针形,长1.2-2厘米,钝头;蒴果卵球形,顶端有宿存花被。花期7-9月。

晚香玉透明、洁净、温润、含蓄的色泽变化,柔美的线条,凝聚了东方人的审美情趣,但它的原产地在墨西哥及南美洲。这帧汉名“晚香玉”的植物标本,百年前它生命状态的这些特质,都渺无踪影了。不过,它依然让我驻足凝视……读到了什么呢?生命的真实!

时光之利刃视万物为刍狗。晚香玉真为刍狗了吗?岁月涤去了肉欲的柔润,在干枯的容颜下,那昔日柔美的线条,更加凝练、细腻、哲思般明晰。神秘莫测的色彩、线条、碎点、溃斑,它们依然是那样的富于内在逻辑。这是百年前娇艳的花朵与时空交汇的结晶,超越了植物自身的有限,“时光”在闪烁,“梦想”就是悟道。

遗花辑(22)

益母草[拉丁学名:Leonurusartemisia(Laur.)S.Y.HuF],别称:蓷、茺蔚、坤草、森蒂。唇形科益母草属植物。茎直立,钝四棱形,微具槽;茎下部叶轮廓为卵形,基部宽楔形,掌状3裂,裂片呈长圆状菱形至卵圆形;花序最上部的苞叶近于无柄,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花萼呈管状钟形,齿均宽三角形,先端刺尖。

这帧汉名“益母草”的植物标本,茎、叶、花萼都有充分展现。布局中规中矩。这长圆状菱形、基部宽楔形、掌状3裂的叶片,让人想到古代某种兵器的装饰图案,锐角向上、向前伸展,色泽深浅二种,泾渭分明。

这呈钝四棱形的直立茎秆在人类建筑史上被频频借用。而管状钟形的花萼,由下而上,宽松逐步密集的渐变过程,这种精确的间距规律,令人感叹造物者的安排,处处精妙。实为冷寂铿锵的百年遗存!

遗花辑(23)

撞羽朝颜(拉丁学名:PetuniahybridaVilm),别名碧冬茄、灵芝牡丹、毽子花、矮喇叭、番薯花,茄目茄科,矮牵牛属,一年生缠绕草本。

“朝颜”就是牵牛花在日语里的名字:清晨花开,傍晚花谢。“夕颜”是瓠花或葫芦花在日语里的名字:黄昏盛开,翌朝凋谢(《源氏物语》第四卷“夕颜”)。

这帧汉名“撞羽朝颜”的植物标本,讲的是年前的花开花谢。简练概括的几何状花冠,凝固了被记忆过滤的容颜。托纸上时间留下的圆弧痕迹,与植物神秘而温柔地呼应,让我们忽略了研究植物标本的学科术语。

在暖灰色的氛围里,花冠上残留的殷红与褐绿色叶片上的暗紫色呼应,乃是沉郁中隐隐的瑰丽。

遗花辑(24)

酢浆草(拉丁学名:OxaliscorniculataL.),别称酸酸草、斑鸠酸、三叶酸、钩钩草。茎匍匐或斜升,多分枝。叶互生,掌状复叶有3小叶,倒心形,小叶无柄。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疾的效用。

这帧汉名“酢浆草”的植物标本,颇具中国工笔画意蕴。“生于山坡草池、河谷沿岸、田间路旁、荒地”,这不起眼的杂草,既有药用,又可登堂入室而高雅,叹生命之伟大与渺小,岂有定焉?”“……叶互生,掌状复叶有3小叶,倒心形,小叶无柄……”从美的眼光来看,这3小叶构成的圆形,极富稚趣装饰之美,这也是有赖于标本平贴于纸面,本质的美不因前后虚实的遮蔽,完整显现。

时间,在空泛的托纸对角留下圆润斑斓的印记。

植物上方,有似云朵的漂浮遗存,颇有明末清初木板线描画的韵味,画家陈洪绶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人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com/dxlgj/7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