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小长假将至

不想出远门去看“人山人海”的你

不如留在江海

规划一次家门口的游玩计划?

江海区府大门√外海猪手面√

白水带彩虹村√儿童公园√

……

江海这些打卡点你都去过了?

没事

江海打卡上新

陈少白广场——狂飙非遗宣传栏

宣传栏向各位前来打卡的市民和游客

详细地介绍了在电视剧《狂飙》中出现过的江海元素

同时展现了江海独特的非遗文化

那么江海有哪些好玩好看好吃的非遗项目?

今天就来整理整理

礼乐龙舟(赛龙舟)

过完五一小长假,端午节的脚步就不远了。随着“乙类乙管”措施的施行,江门久违的龙舟赛事或将再度登场,那可就少不得礼乐龙舟的身影。

始于清朝康熙15年前,距今已多年。自古至今仍保持传统的竞技模式。曾获得中山石歧、江门市国际邀请赛多项冠亚军。

外海面手工制作技艺

高启强一碗猪手面,让全国人民领略到广府美食文化的精彩。要知道,在“京海市”,一碗美味的猪手面,可离不开外海面的加持。

外海面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最初因产于外海而得名,又称“外海竹升面”。以前,人们制作外海面时以鸭蛋和好面团,用“竹升”弹压面团以增加面的筋度,使面条富有弹性,是江门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食品。年,外海面制作工艺成为第一批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外海太虚拳

太虚拳为武当内家拳种,由伍德文先生相传于世,本拳与太极拳同源异流。

现伍德文先生的学生遍布省市各地以及香港、澳门、台湾、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澳洲、美国等,为繁荣祖国武术流派,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麻二佛家拳

麻二村佛家拳源于福建南少林以四平马、丁字马、吊提马、女字马和骑梁马五个马步为基本步法,基本动作以捆、及、消、打的手法和基本马步形成。拳种灵活多变,手法精准、借力打力、刚柔兼备。

上世纪90年代起,麻二振武舘每逢暑假,寒假都会坚持开办武术培训班,培训新生,组织参加各类传统武术比赛,晚会等活动,将传统文化手把手传承下去。

礼乐梁氏传统木雕制作技艺

木雕文化博大精深,在江门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梁氏木雕经过历代的繁衍发展,拥有深厚的雕刻技艺和自制的独特工具,结合人们生产、生活及审美的需要,雕刻制作各种精品。

就像每年端午节龙舟竞渡活动,梁氏雕刻的木雕龙头、龙尾便活灵活现进入群众的视线,作为活动必不可少的艺术品种,成为人们祭祀祈福美好生活的主要源头,为节日增添了和谐、祥和的良好气氛。

刘氏铜木镶嵌传统制作技艺

刘氏家族铜木镶嵌传统制作技艺,在历经5代人的反复实践与创新改良,吸取了木作、铜饰制作技艺,中国传统红木文化等文化背景;吸收了北方和广作家具的制作技艺等众家之长,其技艺造诣已远远超出铜木镶嵌制作的范围。

刘氏家族传统铜木镶嵌技艺创作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广作家具文化与艺术气息,同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其作品《头把交椅》的铜木镶嵌技艺,在江门乃至全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台山玉石雕刻技艺

“台山玉石雕刻技艺”源于著名的福建寿山石雕刻技艺。90年代中期,台山北陡鎮那琴南端发现了我国唯一的海中玉——台山玉石。后来,寿山石雕刻技艺的能工巧匠们,迁移到江门市江海区等地,找到了继续传承发展寿山石雕刻技艺的另一片新天地。

江海区优良人文生态、国家高新区经济环境为“台山玉石雕刻技艺”的传承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平台。

地属江海区亨通工业园区的江门市台山玉石协会,年制定了台山玉石标准,是中国玉石产业基地,为江门特有的台山玉石文化产业做强做大起着龙头、主导作用。

外海生恭鲤鱼制作技艺

“生恭鲤鱼”,是外海人用竹片和红纸按照鲤鱼的形态扎制而成的一种手工艺品。肥壮的鲤鱼,金色的鳞片,象征着丰收和吉祥,因为“鱼”与“余”谐音的关系,也寓意年年有余。

每到新年前,大人们就会到集市买一条“生恭鲤鱼”回家给孩子,到了大年初一早上,孩子们身穿新衣,欢天喜地舞动着手中那条惟妙惟肖的“鲤鱼”走家串户。从大年初一直到年初六的早上,孩子们都会举着那条“生恭鲤鱼”一家一户地跑。

狮舞(江海佛装狮艺)

江门市的民间醒狮活动,最早出现在清朝。江门蔡李佛雄胜馆的始创人陈长毛,清末民初时,表演兴盛,成为一门传统艺术活跃于民间,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江门佛庄狮艺在江门乃至周边地区有一定的艺术影响力,在江门传统民间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礼乐民谚

礼乐民谚记录了礼乐乡间留存的一些展现民俗文化、风情特色的谚语、俚语。当中不乏关于农耕、气候、警示等内容,反映了礼乐人民的生活智慧。

内容节选:

夏至日至长,冬至日至短。

大暑小暑,有米懒煮。

二八乱穿衣。(农历二月、八月天气清爽,厚薄衣服可以随便穿着。)

龙溪诗词

外海,别号龙溪。外海地理位置优越,背北朝南、依?傍?、钟灵毓秀、名?辈出。

如江门?儒陈?沙先?及其后代及学生,因此外海人的文化、修养深受陈白沙影响。外海人对文化的热爱,从不间断,直至今天,一班诗词爱好者借助“龙溪诗社”平台继续活动、创作和交流,并坚持了四十个年头。其实不仅仅只是有这四十年的历史可以叙述,要找寻这文化的足迹和文化的根源,最早的源头起码要返回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

传统大头佛表演套路

传统大头佛表演起源于清末年初时期,由礼溪(礼乐)武东吉兆堂老祖师爷区朝于光绪卄七年(年)间在礼乐的乌纱里(现乌沙村)拜师学艺并着重学习传统大头佛表演套路。

区朝祖师爷把传统大头佛表演的技艺融入醒狮和武术中去,每逢佳节、祝福贺寿、开业喜庆等各种庆典活动,礼溪武东吉兆堂醒狮队和传统大头佛都会参加表演助庆,使气氛更加热烈。传统大头佛套路表演还参与到当地的大型民间大巡游的庙会中,得到广大乡民和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喜爱,成为了该地区一大传统特色。

礼乐脱脂鱼干制作技艺

据老人介绍,早在宋代,便有许多礼乐人在做鱼干。南宋时期,在江门礼乐镇就开始有人定居,多以捕鱼为主,以农为副。

到了14世纪,由于当时缺乏贮藏工具,礼乐人把多捕捞的制作成盐腌后风干而成的鱼干。随着水分含量的降低,鱼干中的营养物质得到浓缩,疍白质含量丰富。正因为鱼干储存方便以及食用价值高,晾晒鱼干成为了礼乐地区的传统习俗。

礼乐腊味制作技艺

礼乐腊味历史悠久,早在清代光绪年间就已经有家庭式腊味作坊,盛传礼乐家家都会做腊味,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改革开放初期,在省港澳的腊味加工场,礼乐话是通用话,而香港上环街、德辅道西的腊味铺,老板和打工仔几乎都是礼乐人。

礼乐出产的腊味品种丰富:腊肠、肝肠、腊肉、腊猪头皮、腊猪脷、腊鸭、腊鸭肾……年,由礼乐师傅主制的腊肠,在全国肉制品评比会上,拿了一个金牌奖和一个银牌奖,从此礼乐腊味品质闻达天下。

外海花生饼手工制作技艺

花生饼是江门外海历史悠久的地方传统名小食之一,相传外海有一个学生,毕业生后以制作花生饼为业,其所制的花生饼质优味美,花生磨得幼细,香甜适中,入口松化,不少顾客远道而来订制和抢购,均称之为“毕业生花生饼”。

文记花生饼秉承传统制作方法,用精选的花生、优质的白砂糖精制而成。它入口松化、香甜适中、食后齿颊留香。一般原味吃食,作茶艺小食尤佳。也可作煎糯米薄饼馅料、汤圆馅料。也可搅碎用作捞鱼生,甘香可口,令人回味无穷。是馈赠亲友、团圆喜庆的上佳食品。

钟氏陈皮白茶制作技艺

年,新会沙堆青年钟达旋海外谋生,从南洋、北美往返江门,单程需要几个月时间。海上风寒暑热,船舱环境恶劣,流传各种疫病,途中感觉不适,深通医理的钟达旋即用陈皮与白茶合煮,清瘟解毒,宣肺泄热,屡试不爽。

返乡后,钟达旋在友人梁先生帮助下,在礼乐镇雄乡村设立“钟氏陈皮白茶”制作坊,运用独创柴火烘焙技术开始试制“钟氏陈皮白茶”。

“钟氏陈皮白茶”是江门侨乡地道文化中一朵浪花,对江门乃至岭南风俗饮食文化、保健养生文化、地方民俗渊源有着密不可分的研究价值。

李氏猪脚姜制作技艺

民国初年,台山市海宴镇李时炎以出海捕捞为生,经常感染风寒,导致体质虚弱。为了增强身体抵抗力,他决定通过食疗进行调理,便选上方滋补佳品——猪脚姜。

李时炎制作的猪脚姜精选本地优质老姜,既有驱散风寒之功效,且入口爽甜不起渣;选取自家用糯米发酵而成的纯米醋,加以糖、陈皮、辛香料等酿制成甜醋;同时选用本地散养土鸡蛋、新鲜本地土猪猪脚。然后在瓦煲里用柴火熬制,讲求火候和掌握断续烧火时间,断续烧煮时长需要5天,这样才能做出一碗滋味正好的猪脚姜。

目前,第四代家族传承人李彪权因创业经商而移居到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仍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家传的猪脚姜制作技艺,通过其创办的广东益膳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工艺和销售网络,让更多人品尝到这道传承百年的岭南名菜。

趁着五一小长假

来江海、来陈少白广场

感受一下狂飙江海非遗的魅力吧!

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com/dxlgj/10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