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多酚与肠道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代
肠道微生物群参与由胰岛素抵抗、高血糖、血脂异常、中心性肥胖和高血压等组成的代谢综合征的发展,进一步导致代谢性疾病的发生。而植物多酚可以促进肠道微生物群中有益菌的生长,间接减少致病菌的数量。并且肠道微生物群能够将高分子质量的植物多酚代谢为更具生物活性的代谢物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饲料安全与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南家禽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畜禽安全生产协同创新中心的赵媚、常凌、宋泽和*等人综述了植物多酚与肠道微生物群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它们对代谢性疾病的影响,为植物多酚的利用提供参考。 1、植物多酚的分类 多酚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以及植物衍生食品(如可可、巧克力、茶叶、咖啡以及葡萄酒等)中。基于多酚化学结构的复杂性,可以将其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和非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又可分为6个亚类:黄酮类、黄烷酮类、黄酮醇类、黄烷-3-醇类、花青素和异黄酮类。非黄酮类化合物相比黄酮类具有更多的亚类,包括酚酸、木脂素和二苯乙烯等。2、肠道微生物群与代谢性疾病 肠道微生物群与肥胖 肥胖形成与减肥过程均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ak-Go??b等对肥胖人群和正常人群取样进行炎症标志物检测分析和肠道微生物群定量分析,发现肥胖人群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sTNFR1)、sTNFR2和白细胞介素(IL)-6的水平高于正常人群,并且肥胖组中sTNFR1和连蛋白血浆水平与菌落计数呈正相关,连蛋白血浆水平与每日能量摄入和血糖浓度呈正相关,此外,在肥胖人群中,连蛋白水平与肠道菌群促进的全身轻度炎症相关。肠道微生物群与糖尿病肠道微生物群异常、肠黏膜屏障渗漏和肠道免疫反应的改变及相互作用是导致I型糖尿病(T1D)等疾病的重要因素。Giongo等对8个患有T1D的儿童进行粪便16SrRNA扩增和焦磷酸测序,结果发现T1D儿童粪便中厚壁菌属(Firmicutessp.)数量减少,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sp.)数量增加。与免疫相关的微生物群数量在T1D儿童和正常儿童中具有显著差异,T1D儿童粪便中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拟杆菌属和韦荣氏球菌属(Veillonella)的数量增加,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同型产乙酸菌/直肠真杆菌(Blautiacoccoides/Eubacteriumrectale)的比值和普雷沃菌属的数量均减少。肠道微生物群与其他代谢性疾病除了肥胖和糖尿病之外,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等也与肠道菌群相关。WangZeneng等以无菌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代谢组学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促进了脂质向胆碱的微生物代谢、三甲胺N-氧化物(TMAO)和甜菜碱类的生成,增加了心肌梗死的风险。向无菌小鼠补充膳食胆碱和肠道菌群可以促进TMAO的产生,TMAO与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YangTao等对高血压大鼠模型和高血压患者的粪便样本进行细菌基因组分析后,发现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与患者的粪便微生物丰度、多样性和均匀度都降低,其中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厚壁菌和拟杆菌数量的比值增加,而产乙酸和丁酸的细菌减少。3、植物多酚和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与代谢性疾病 肠道菌群对植物多酚的转化代谢在机体结肠部位定植了许多微生物,如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疣微菌门等。在正常健康人体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占细菌种类的90%以上,但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极易受到饮食、疾病和药物的影响,其中饮食摄入的影响占主导地位,经常食用富含碳水化合物食物的人群,肠道中的主要细菌是普氏菌属,而食用富含动物蛋白和饱和脂肪较多的人群体内主要是拟杆菌属。一些结构复杂的多酚(如缩合单宁和水解单宁),在到达机体结肠时几乎没有发生性质上的变化,但能够被肠道微生物群进一步代谢,发生C环裂解、脱羧、脱氢和去甲基化等反应,生成相对简单的化合物,如酚酸和羟基肉桂酸酯。植物多酚对肠道微生物群调节和对代谢性疾病的影响植物多酚的代谢与吸收离不开肠道菌群的参与,其代谢产物能够发挥出对肠道微生物群和机体更有益的作用。WangJing等发现植物乳杆菌ZLP可以通过增强肠道上皮细胞的防御功能和调节肠道菌群来加强肠道屏障。同时Barroso等的研究也证明了植物乳杆菌IFPL菌株可以发挥黄烷-3-醇的代谢作用,其分别将红葡萄酒多酚提取物与植物乳杆菌IFPL添加到人体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中模拟发酵,发现红酒多酚导致结肠中细菌总数下降,其中拟杆菌、球形梭菌(Clostridiumcoccoides)/直肠真杆菌和双歧杆菌受影响最大,但植物乳杆菌IFPL的添加逆转了细菌总数的下降趋势,特别是恢复了乳杆菌和肠杆菌的数量,帮助多酚代谢能力低的个体提高其结肠微生物代谢多酚能力。结语 植物多酚类物质有助于通过延缓或预防代谢型疾病来维持机体的健康,如减少体质量、降低血糖和血压等。但是摄入单一的植物多酚很难调控所有代谢型疾病。因此,为了防止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需要大量摄入富含多酚的食物。研究表明,植物多酚能显著影响肠道微生物群,调节其菌落结构和功能。摄入植物多酚类有利于肠道微生物群的发展及其宿主的健康。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于富含植物多酚食物的有益作用,而不是肠道微生物在新陈代谢和健康影响中的作用。因此,在这一研究领域迫切需要更加精确的微生物群研究,以确定肠道微生物群对植物多酚代谢的确切影响及其对健康的有益作用。此外,使用更精确的代谢组学方法可能有助于确定植物多酚循环代谢产物的有益作用和肠道微生物群介导的具体机制,以及对宿主整体产生的积极作用。这些结果将进一步协助测定各种水果和蔬菜中酚类代谢物的疗效及其生物学特性,从而发现新的功能性植物多酚类食品和营养品来对抗代谢性疾病和相关并发症。 本文《植物多酚与肠道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代谢性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来源于《食品科学》年42卷5期-页,作者:赵媚,常凌,宋泽和,贺喜。DOI:10./spkx---。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文章相关信息。 近期研究热点 巴马长寿特征饮食模式对自然衰老小鼠的抗衰老效果SIRT3多酚激活剂的筛选及其对UVB诱导HaCaT细胞衰老的修复作用基于斑马鱼模型研究鱿鱼生殖腺磷脂抗MPTP诱发帕金森病的活性壳聚糖/香兰素/聚乙烯醇共纺纳米纤维膜的性质及其在大菱鲆保鲜中的应用白藜芦醇对多柔比星引起的心脏毒性保护作用研究进展臭氧对杏果实黑斑病的抑制及贮藏保鲜作用香辛料中植物化学物对肉制品品质及健康功效影响研究进展不同干燥技术对核桃粕蛋白粉品质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均质工艺对制备鱼油微胶囊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高静水压和热处理对荞麦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超高压处理对再制奶油干酪质构、流变学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油炸过程中茶多酚对油脂品质的影响甘草酸纤维茶树精油乳液凝胶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冷小京教授团队:咖啡苦味特性研究进展核磁共振磷谱法测定乳制品中的酪蛋白含量油炸方式对高白鲑肌肉食用品质的影响高产植酸酶乳酸菌发酵对黑豆面包蛋白质品质及烘焙特性的影响基于GC-MS、GC-O和电子鼻技术评价百香果酒香气特征辅助蛋白基因的剪接对磷脂酶A1酶活的影响基于环糊精的食品级Pickering乳液构建HPLC法同时测定采后莲雾果实7种有机酸的含量基于胺基功能化磁性纳米粒子改进QuEChERS方法结合GC-MS/MS检测果蔬中7种农药残留基于植物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探究小米粥中酚类化合物组成及其抗氧化性不同蛋白酶对蓝蛤酶解液风味特性的影响沙葱及其提取物对肉羊体脂4-烷基支链脂肪酸沉积与分布的影响基于多巴胺及其衍生物的传感器在食品快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羟脯氨酸小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谷物植物化学物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筛选及其分子机制基于纳米材料的光学适配体传感器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玉米肽的纳滤脱盐工艺及脱盐产物抗氧化活性沈阳师范大学粮食学院赵秀红副教授团队:酸汤子面团对发酵面包品质的影响黄瓜贮藏中微生物信息三维荧光判别及其数量监控模型构建花色苷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竹叶抗氧化物/酪蛋白酸钠/乳清分离蛋白可食膜的制备和性能分析沙门氏菌检测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竹叶抗氧化物/酪蛋白酸钠/乳清分离蛋白可食膜的制备和性能分析水煮藕带贮藏期非酶褐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探究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的生物学活性及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技术研究进展鳕鱼皮明胶肽硒复合物的制备及结构表征亚牛磺酸对南美白对虾多酚氧化酶活性及酶构象的影响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中国人参不同部位中多酚类化合物间接竞争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检测禽肉中金刚烷胺和氯霉素残留湖北民族大学汪兴平教授团队:不同处理对糟姜风味成分的影响及风味保真比较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压榨和浸出油茶籽油甘油酯组成比较分低聚果糖对植物乳杆菌A33发酵酸角汁的影响鸡蛋壳表面典型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全蛋液致腐能力分析超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的核苷酸含量修改/编辑:袁艺;责任编辑:张睿梅图片来源于文章原文及摄图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com/dxlcd/7566.html
- 上一篇文章: 又到一年驱蚊时驱蚊植物花样多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